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可以用傳統價值鏈來判斷新創定位優劣?

傳統工業經濟模式強調的是「成本-效益」、「供應鏈」、「上下游關係」,但互聯網則是著重在供需雙邊網路效應,以及如何的有效連結節點。互聯網強調網路效應如何產生,所以供與需的「外部網絡增值性」[1]才是平台成功關鍵!既有的價值鏈與產業上下游關係只是種輔助性定位策略而非不可挑戰的原則。

因Web1到Web3本身會對既有生產關係造成衝擊,甚至導致價值鏈重組及碎片化[2],如我們在旅遊OTA很清楚看到其對傳統旅行市場如何打破重塑。或許天使投資人在看這類互聯網題目時可將傳統價值鏈與上下游關係,改用容易跨域的「積木思維」[3]較不容易被傳統與既有產業侷限,也不易受成見限制了新機遇[4]!這也是為何Web1&2常以”模組化”重組需求「強調增值」,而非全是傳產的成本-效益考量。

以傳統價值鏈的模式進行評估蠻常見,但有點「刻舟求劍」的嫌疑,尤其平台經濟常有「跨領域」、「跨產業」、「跨地理與時間」等特性。所以必須從市場多邊需求出發,以核心互動為軸心進行定位與策略的設計。而核心互動的幾個元素則包涵:「使用者、價值單元與篩選機制。」像Slack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新型態追求即時與大量資訊溝通的企業,甚至還用來做為外部性關係管理與行動辦公工具,對新創市場策略幾乎沒有行業限制,也沒有上下游價值鏈可參照。

所以除了傳統價值鏈,若針對產品與服務的核心互動以積木式組合方法反覆辯証及市場試錯的定位策略或許更適合互聯網領域新創項目的評估。

當天使投資人挑戰與創業家激烈交鋒時,也是同時就市場、技術、商模等互相學習成長過程,有助將產品與服務打磨更完善,創業家也有機會透過投資人收集各種開闊視野的見解。成熟創業家與老練天使投資人尖銳激盪過程,往往擦出的火花比原先各自對項目認知會更深層---創新也這樣子溢滿滋潤創業家與新創團隊。



[1] 供需關係的網絡增值性是蠻不錯的核心問題與焦點課題。

[2] 平台經濟模式書,第四章 顛覆,p103,2019年12月。平台改變商業結構的破壞為三方面:資產與價值脫鉤(de-linking assets from value)、再中介化(也含去中介化, re-intermediation)、市場聚集(market aggregation)。

[3] 平台策略。

[4] 平台策略,這可能也是許多網路平台之所以要模組化的原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