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讀這種充滿童趣的書了。《第十四道門》是奇幻小說大師尼爾蓋曼的短篇作品,劇情讀來輕巧,富含想像力,從身為亞洲讀者角度,讓人不禁想起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寇洛琳年紀顯然比小千再小,但兩者兼負尋回父母的勇氣都極度相襯於她們的主角身份。
身為家中獨女,寇洛琳絕大多數時間只能與自己相處,從中找到樂趣直至開學。忙於工作的父母無法陪伴女兒,時常將其打發要她找點事來做。寇洛琳因此認識上下樓的鄰居:養著一批老鼠的老頭子波波先生,一對吵鬧卻熱情的史、福小姐們。在某個獨自在家的時段,寇洛琳在家中一面通往牆壁的門廊,穿透,並進到另一個仿製自家,相對粗糙的空間。在這裡,另一個爸爸、媽媽,試圖挽留寇洛琳,寇洛琳漸漸在這對顯然不對勁的父母中察覺危險,試圖在危機中找回返家之路。
這本書說來實在好讀,原先受尼爾蓋曼的名字而吸引。在故事前段,我正覺得這是一本試讀年齡座落國小國中生的作品時,卻也已漸漸受尼爾蓋曼筆下,雙眼縫上黑鈕扣的假母親行徑詭異舉止而感到刺激,翻頁的速度漸快,逐漸對寇洛琳這名女孩的勇氣吸引。直至闔上書本,我認真推薦這麼一本書給孩童閱讀。
同許菁芳在推薦序拉出的重點:母親與生命發展史。曾經都為過小孩的我們,不曉得各自對孩童時的記憶還剩多少?門之後的世界,時常被使用在各式作品中,打開之後會是怎樣的世界?多少人跟我一樣想到的是《怪獸電力公司》,那以預設的恐懼阻礙探索的可能性,而錯失與新奇相遇的機會?《第十四道門》的這道特殊之門將寇洛琳拉到一個相像卻也相反的世界。在門之後的空間乍似熟悉,卻也少了構成此地讓人熟悉的人物所塑造出的熟悉場景。沒有父母讓寇洛琳問著今天該做什麼,晚餐吃什麼,想買什麼。在最需要父母陪伴時期的寇洛琳反而只剩她自己。如何打理一餐又一餐,自行收拾,如往常按照作息度過一日,特別是在國小期間的孩子應該都是需要時間適應的。
隨著年紀增長,想要擺脫權威控制,這也表示必須習慣獨立,故事可看性正在於特別是在寇洛琳這樣的年紀,這樣的讓人覺得還未長大到足以實踐獨立精神的狀態。格外令我產生好感的是寇洛琳並沒有常見的屁孩行為,她慷慨、誠實、也懂禮貌,但也沒有不適切的超齡,只是在她年紀中表現得更勇敢一些。對於世界寬容程度隨年紀增長逐漸窄小的我而言,這更為是個我喜歡這個故事的理由之一。
對我而言,適逢特定人生階段時,閱讀與我有年齡差距的主角故事,往往都會以此作為自省借鏡。假設寇洛琳不過十一歲,小五的我能像寇洛琳表現得如此沈穩嗎?在還可以想像的年紀,故事能發揮的作用特別影響甚巨,不是為了習得什麼系統化的學識,不是為了用難以消化的文句構築渴望人懂卻又充滿距離感的內心世界,只是希望寇洛琳進入鏡中世界的冒險可以複製一份在讀者心中,以「換作是我」咀嚼當中的趣味性,暗暗在腦中搭起一座煞有其事的舞台,讓某些價值在限定年紀中發芽變成什麼。
當然,《第十四道門》還是有別於富有童趣的故事,參雜了酌量的驚悚成分。這樣的調配反而能讓故事更有可看性,又或者說,這個時態的我,已經不那麼青睞總是快樂結局的作品了。「另一個媽媽」有著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外貌,在它力求敦和的態度下,懷著細思極恐的算盤,是寇洛琳極力逃避的。為此,適量的恐怖才能推進故事劇情,寇洛琳才會急著想要逃離「另一個世界」找回摯愛的父母。
我並不確定要孩子正視恐懼到底是不是教育過程中必須的,對我來說,現在害怕的並不代表將來也是如此,畢竟記憶不可靠,與恐懼連結的,將來也可能因為其他契機產生其他感情。但這是個故事嘛,總要有個沒有退路的情境,才能促使主角有所行動。就我感受整個劇情力道來看,給國中國小生看是非常適合的。出乎意料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