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朱敬一院士的讀書、叛逆心得之作,描述他如何由博而精,再由精而博地做學問。稍微介紹作者朱敬一院士,台大的經濟學教授、中研院院士,曾任國科會主委與台灣駐 WTO 常任代表團。而與此書最重要的學問方面,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又鑽研法律、演化生物學等等旁門左道,竟也有幾篇發表至國際期刊的論文,可說是人文社會學者的「通儒」典範。
書中諄諄教誨人文社會學科的後進研究者該當如何,分析人社學科又應如何學習,「一方面需要對社會的敏感體驗,另一方面也需要嚴謹的邏輯推理」,故應先廣博而後專精;
接著他闡述該如何廣博──依自己的興趣而讀,並舉例余英時大師的「不住相閱讀」,讓他在七十多歲時寫出《朱熹的歷史世界》這本巨著;
第五封信朱院士自首年少的叛逆事實,並與知識創新連結,得出一個假設性的結論:只有調皮搗蛋不受傳統拘束的性格,才會有好點子與創新,朱院士舉「生物能量分配與哺乳類停經」似與「經濟學的分工」相關連,以茲證明胡思亂想有多麼重要。
不過,說了這麼多這本書有趣的地方,我必須以一般人,甚至是工程師的角度來「反駁」朱院士的觀點。在這個匆忙的社會,一般人從事的工作都非教學研究相關,加上公司的步調都很快,相當於一天中有八小時都賣給公司。這時怎麼能不為特定目的讀書,又要怎麼廣博呢?這是時間的問題。
若以金錢的角度來說,若非真心想要以全人理想來廣博,否則我只要專注在我自己工作上的專業就好,什麼小說、科普書、勞保健保為何快崩壞、護理師和蛋為什麼越來越少等等議題與我何甘呢?接觸這些東西能給我錢嗎?在亟需要錢的當下,刻意讀書就是必須的。
第三個問題是我自身的問題,由於我年輕時的教育頗為成功,洗腦得較徹底。導致就算我有心不刻意讀書,但總不能如意,偏要奮力將買來、借到的書讀完方可罷休。但讀完是讀完了,卻也忘得極快,倒不如先放著待日後有興趣再閱讀。
總之,若是從事人文社會研究之人或是有心想了解通儒境界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會提供您不一樣的眼界。倘若是像我一樣的平凡上班族,此書的作用不大,或許不必刻意讀之。嗯,這也是不刻意讀書的一種吧!
註:朱院士在 〈2015(104年度)高中人社班專題研習營隊朱敬一院士:四十年前 我懂個屁(上)〉這場演講中有舉出此書一些例子,演講輕鬆詼諧,雖然有趣卻也向觀眾展現學者風範,誠心推薦大家觀賞,親炙大師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