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朱敬一院士這本書對我最大的貢獻是展現現代知識份子的可能。
在現代這個追求快速的時代,我們很輕易,或者說不自覺地讓短影片侵入我們的大腦,或者利用網路搜尋引擎來找尋我們的疑問,可以說是我們自己讓自己的知識破碎化。這情況不能說不好,更準確地說,是這世代的「快」讓知識不得不如此傳播。因此,我始終對現代的知識份子存有不少的疑問,如「該怎樣吸收知識」、「該怎麼貫穿各個破碎知識」、「該怎麼證明帶有目的的學習知識是不夠的」,以及最重要的:「該怎麼適應這個時代」。這本書的確有解答上述部份的疑問,而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拾知識份子的信心。
這本書集結的筆記,是朱院士在作 WTO大 使時閱讀書籍時所寫。試想一下作者的背景:一個廣泛閱讀的人已屬難得,而此人竟然還擁有經濟、法律專業,更棒的是這個人還當過政府官員,如國科會主委、 WTO 大使。這樣的人生歷練與視野,如何讓我們不好好拜讀一番他的筆記呢?事實上,朱院士在代序已經舉出相當多的例子說明泛讀書的好處了,如美中對抗與《Ghost Fleet》、《世界不平等報告》與經濟議題、《血淚漁場》與 WTO 漁業談判等等,讓人不得不信服泛讀書的好處。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學界大咖」與「大學者」,差別在哪?〉這一篇,看這標題就知道朱院士又要得罪人了。其實這就是朱院士的性格,看到不順眼的事不說不快,這點在朱院士討論租稅正議、薪資房價的篇章中更是鏗鏘有力。回到這篇筆記,文中朱院士具體批判哈佛大學 Sunstein 教授關於動物權利保障的論述,寫說「若要討論動物們的痛苦,為什麼我們不去想想閹割對牠們的傷害呢?」。是啊,對我們人類來說痛苦不只是肉體上的痛,還有其他面向,如自尊、性、志向等等,難道這些在動物身上都可以不去討論的嗎?若要討論動物們的待遇,是不是也要跟著討論動物與人們共同演化的歷史呢?這是 Sunstein 教授的極簡研究所無法企及的「通識」部份。
除了批判外,朱院士也提出他心目中理想的通識研究,他提到了《雨》這本書,內容博雜、觸類旁通,從千年前下到現在的雨到雨的文學、電影、水庫等主題,足見作者的知識已貫穿各種領域,自成一家,這就是通識典範。
當然除上篇以外的其他文章也都非常好看,富含朱院士的獨到見解,而若要親沐朱院士的春風,歡迎上清華大學的開放式課程,事實上,我也是透過該平台才深入親近朱院士。課程類型是通識,題目是《經濟思辨》,顯然是貫穿經濟與各領域的課程內容,歡迎大家上網檢驗朱院士的通識程度。而我呢?我希望我能透過這本書與朱院士,稍稍企及知識的殿堂,故誠致推薦這本書。
後註:清華大學的開放式課程,網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