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常見到看到標題卻看不出來實際的內容重點,總好像藏寶似的「…… 是這件事」或「…… 說話了」,總要等讀者挖寶似的點進內容才會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或誰誰誰到底說了什麼話。但有時候也會見到標題直接切題給答案,單刀直入的就在標題中給了答案。若沒點進去,就會誤用,例如有名的書籍「被討厭的勇氣」,我就常常發現有人用這標題,但卻用錯了。這類的標題都需要點進去認真閱讀後才會發現真實的內容是什麼,若未讀內文就誤解了原文了,讀者也就很容易對相關議題產生誤會或誤用。這已經不是只看標題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閱讀內容且仔細判讀內文的資訊與標題是否相符合、正確與否。
看到有報導強調英語口語能力比讀寫更有競爭力。這類的標題讓某些家長或學生聯想及延伸的思考認為在台灣要多培養英語口語能力比讀寫更重要,要有口語能力才會有競爭力。更或許有些人就說學英文要培養口語,不要再繼續考讀寫了。
若看了報導內容才會知道研究對象及內容(研究對象是英語是母語,不是外語),所以是談培養母語口說能力比母語讀寫會讓一個人更有競爭力。但若就此下標題其實又容易讓人誤會,以為學語文只要會聽說就好了,不需要會讀寫。該篇研究是以在學校受教育,具有讀寫能力的情況下,討論學校教育不能只重視讀寫能力。在培養學生讀寫能力之時,也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我認為學習語文是以順利完成及有效達成溝通的目標,作為人類溝通的工具,語文而不是一門學校考試的科目,背完、考過就結束的學科。
寫作是一種溝通能力,口說也是一種溝通能力。要培養溝通能力需要透過多聽、多閱讀。
人類從嬰幼兒開始學習聽說,至於這類的溝通要到達什麼程度,有的人目標只要學到基本的生活用語即可,有的則是要在專業領域進行溝通任務,所以溝通能力(聽說讀寫)培養的目標是因其個人而異。舉例來說,家長期待的目標,並不完全就等於學生自己期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