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每天都在說話,但話中內容的用意是為何?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工作要與人互動?是為了要開啟一段新關係或維護人際關係而去說話?
我們似乎沒有特別去思考說話的目的是什麼,因為會說話的情況大多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下意識說出口的,講難聽一點就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藉由當下的感受很直接地說出口。反知另外一種便是經過思考,甚至到深思熟慮的程度才把這句話說出來,這是因為針對說話的對象,導致每一句話都包裝成不一樣的樣子。
說話,是人與人交流的媒介之一,也是可以表達出最完整想法的方式之一,但是自己的想法表達了,對方是否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有時地表達看似對方了解了,但其實對方並沒有正確了解到你的意思,反而還誤解或曲解你的意思,這樣就讓這件事變得有些尷尬了,所以這也是表達一句話如何表達的重要性。
「但有些人就是天生會表達會說話」,「他們就很懂得怎麼把一句話說得漂亮」,但其實如書中所說的一段話「能否成為一位社交高手,往往在於你抱持的心態及與人相處時的互動、說話方式;甚至可以說,釋出真誠、為對方著想的態度,才是在社交場合贏得好人緣的條件。」而藉由這句話我也想說,真誠、態度、互動模式,這些都是很主觀的感受,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有做到?
或許把換位思考這件事和懂得傾聽放在這裡也很適合。換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換成當事人,怎樣的態度和互動模式會是自己接受的,就使用那種方式。如果自己本身是傾聽型的人,也不一定要改變自己,因為在一段對話中、社交環境中,有說話的那個人自然也要有傾聽的人,除非對方希望你可以給他一些建議,不然認真傾聽著也是在傳達「我支持你所說的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