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言就是要多聽多說,聽久了「自然」就會進步。英文口說就是要大量的說,講久了,聽久了,你「自然」就會了。外國小孩就是這樣學英文的不是嗎?外國人沒有在學文法的。
這也是你的想法嗎?
我在教英文時,常被學生問類似的問題。到底這樣的說法正確嗎?我沒有專業語言學背景,無法從語言學的角度給出精闢見解和解答,也並不是要支持某個說法,單純經驗分享,請勿論戰。站在一個學習者的角度而言,總是有個問號在我心裡。
Jessie:老師,我覺得我多聽英文Podcasts、影音、TED talks,和Native Speaker 外師上全英文口說課,我感覺我的英文真的進步了!
是的,多聽英文多講英文,的確會讓我們更「習慣」使用英文,如果加上有人指導你「穩定」上課和練習聽力,英語能力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自己的實力。不過,有三項客觀因素需要考慮:自己的英語程度,所謂的「常」聽「常」說的頻率,以及最重要的環境因素。
如果我們希望通過大量聽和說來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就需要一定程度了解文法結構,「聽懂」句子的意思,才會真正進步。不了解文法規則,又怎麼正確回答呢?這就好比,如果現在要你搬到希臘,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居住在當地一年,不上課不學習希臘語文法,也許還是能夠認識和累積經常使用的希臘語單詞。但是,要組織「完整的句子」、「正確的語法」,沒有書籍提供文法知識或沒有人教我們句子排列規則,很難正確使用這門語言。
誠然,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有「多少時間」學習一門語言?學習「目標」是什麼?
曾經遇過一位學生,他是在美國工作2年的工程師,程度大概A2-B1。環境的幫助下,這位工程師可以進行日常會話、採購、簡單的工作會議等,但在課堂中他希望 No mandarin 全英文授課與回答。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經常因為不確定學生的提問,需要不斷回過頭問學生「Do you mean...你的意思是?」、「Does it make sense?」時間也在一分一秒中流逝了。其實只是很簡單的時態觀念,用中文講解5分鐘就可以了解,但是因為學生的程度有限無法清晰表達意思,因此整堂50分鐘的課,原本可以教完的內容,結果只有教了現在完成式。課後,學生評價學的知識內容太少,老師教的太慢。
其實,這位工程師的學習目標是3-4個月內要考托福,申請美國研究所繼續進修。說到這裡,我也反省,是我身為老師但能力不足,無法在期限內幫助他順利考到托福IBT學校門檻,因此我推薦了其他Native speaker老師給這名學生。
關於這個學習案例,學生要求老師用全英文上課,聽不懂的地方也不要用中文解釋,這樣聽力和口說一定會進步。然而,對於大部分英語老師而言用全英文上課雖然很輕鬆,但老師更關心的是,學生真的學會了嗎?
事實是,如果學生聽不懂,學習進度就會大大降低,需要更長的時間學習一個很簡單的知識。想當然爾,如果今天要學習的是關係代名詞或雅思、托福等類型的考試,就會更加沒有效率。因為當學生不知道文法,就跟不上課堂內容,只能「猜」關鍵字,大概知道老師在說這方面的知識,但「無法確定」老師在說什麼,可能整堂課下來能夠吸收的知識量只有50% 或甚至更低。雖然整堂課大量「聽」和「說」,但沒有學習正確文法,錯的還是錯的,不會因為花了大量時間「聽」英文,而突然了解是什麼意思,更遑論準確使用的能力。
一般而言,有考試需求的學生,通常沒有那麼多的準備時間。提交雅思或托福成績給學校也有期限,這樣的情況下採取「多聽」、「多說」學習方式只會讓學生耗費寶貴時間,因為無法100%了解上課內容,而失去更有效和直接的學習方式。
對於大量聽和說的訓練方式,肯定有值得嘗試和肯定的部分,是絕對可行也有實踐價值的學習方法。不過還是要考慮上述提到的三個因素:程度、學習頻率與環境。
就像文中提到的美國工程師,工作和生活環境已經足夠他練聽力和口說,如果再加上正確學習文法,一個月左右他的英文能力肯定會進步飛快。因為有足夠知識量,加上環境和練習,進步是肯定的。
在學習語言的路上,特別是學習英文這門語言的前輩非常多,各門各派、五花八門的學習方式,在眾多的學習推薦法裡,成功掌握英語口說能力,甚至更專業的翻譯能力的人大有人在,這些前輩們推薦的方法都非常值得參考和實行。即便我們不是班上學習頂尖、中庸,也許只是個吊車尾,但只要願意開始,並且打開我們的眼界了解不同的學習方式,你會發現通往成功之路百百條,這條路不通就換一條,再不通就再換一條路,不要和別人作比較,也不要放棄學習英文。
最終,你總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