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假設自己錯了,才有機會獲得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金融時報主筆哈福特提出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讓我們有機會搞清楚什麼才是真相——養成一個習慣,假設自己可能是錯的,並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錯誤。

他的講法比較簡單,我這幾年到中小學講如何培養思辨能力的主題時(因為小學四年級國語課本的課文有收錄我一篇談媒體識讀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從「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的自序改寫成小學生看得懂的文句),我建議大家仿照辯論比賽的規則,直到上台前15分鐘才抽籤決定你是站在正方還是反方的立場。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好惡或意識形態,但是你可能抽到跟自己原本相反的立場,為了比賽獲勝,你還是必須為你本來就厭惡的觀點作辯護。

因此,參加過辯論比賽的人就會知道,任何政策或觀點,一定有好處也有壞處,若有可見的效果也就必然有其限制或不足之處。

但是若要跟從來沒參加,甚至從沒有見過辯論比賽的人,用辯論比賽當例子,老實說我也不確定聽的人究竟理不理解我究竟在說什麼?

哈福特的建議很清楚——若你真心想知道真相,那麼就先假設自己的看法是錯誤的,然後積極的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錯誤。不過,這個建議雖然簡單,但是違反人性,也很少人能做得到。

其實這不只違反人性,也有點違反我們大腦思考邏輯的既有模組的設定,心理學形容我們大腦認知行為裡有種稱為「確認偏誤」的盲點,也就是我們只會注意到能證明自己信念是正確的證據。

講得更清楚一點,即便我們上網搜尋資料,花時間精力來評估訊息,仔細檢查這訊息裡那些是事實那些只是個人意見,也不見得保證我們能很客觀且有能力分辨,甚至也不能保證我們能接觸得到相反的論點。(搜尋引擎能聰明地為個人的好惡立場量身訂做專屬你看得到的訊息)。換句話說,我們往往試圖透過搜尋來確認自己相信的事實,而非去搜尋與我們立場不同的反例。

我知道人的「確認偏誤」,這也是多年來我不曾跟朋友討論政治或為爭議性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的原因。

接受挑戰、測試自己

在過去社會變遷非常緩慢的時代,不冒險也許真能平安過一生,當然付出的是庸庸碌碌的代價,也就是世界上多我一個少我一個都沒差別的人生。

  可是在現今變化迅速的不確定時代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哉?」的日子也早已遠離,世界上已經沒有安穩不變的工作。因此透過冒險來找到生活的熱情與面對挑戰的勇氣,才是關鍵的競爭力。

想要認識自己,就必須不斷接受挑戰、測試自己,去做原先不敢做的事情,每當我們做出困難的抉擇時,就會更了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也是歐洲十九世紀末以來,一直有著「漂鳥精神」的提倡,讓青年人用一長段時間在廣漠的天地之間流浪,在自然中鍛鍊生存的能力,追尋生命的真理。流浪跟旅行不同的地方是,沒有既定行程也不是依著地圖,而是直接面對未知的世界去探索去嚐試,體會每個時刻的機緣來決定接下來的路徑,如候鳥的遷徙,就在旅途中或許意外百出,卻造就出生命的精彩一樣。

  當我們可以多看看世界,看看不同的文化與民族,就可以體會到,原來還有那麼多種不同生活,路有這麼多,我們能選擇的不僅僅非這一條不可,這也是為什麼旅行與冒險可以擴展自我,增加視野的原因。

  的確,冒險就意味著有失敗的可能,但是若能把每一個可能的失敗,都當成生命中另一個機會呢?「阿凡達」的導演麥克隆曾說:「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因為,冒險即使失敗了,還是會比停留在原地走得更遠。」

  人生不是沿著單一向前的直線,只在一個平面上移動,人生其實可以變成很多可能線條的組合,朝各種方向,在立體的空間,上下探索所有的可能性,人生因此成為一場偉大的冒險。」

  的確,我們能否把習慣、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或慣例、教條、全都拋掉,想像一個全新的世界?

    冒險並不見得是要特別去尋找的東西,而是我們隨身攜帶的一種心情或態度吧!也許就在我們每天經過的公園,或是陽台盆栽的樹葉下,都可能成為我們冒險的天地,因為真正的探索是找到我們原本看不見的事物,是我們改變了原先觀察的角度。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麻吉-avatar-img
2023/10/06
"養成一個習慣,假設自己可能是錯的,並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錯誤。"這是一種反證的思維,真的先假設自己錯了,才有機會獲得真相….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偏見會讓我們沒有認知到事情的樣貌,就做出有誤的行動和決策 因為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樣貌,來看待世界,可是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這會導致我們對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誤,而且當真實世界與腦中想像產生了衝突時,會感到很大的不舒服。 我們大腦所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錯誤訊息,大腦可能假傳聖旨、欺下瞞上,讓我們做
Thumbnail
偏見會讓我們沒有認知到事情的樣貌,就做出有誤的行動和決策 因為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樣貌,來看待世界,可是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這會導致我們對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誤,而且當真實世界與腦中想像產生了衝突時,會感到很大的不舒服。 我們大腦所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錯誤訊息,大腦可能假傳聖旨、欺下瞞上,讓我們做
Thumbnail
金融時報主筆哈福特提出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讓我們有機會搞清楚什麼才是真相——養成一個習慣,假設自己可能是錯的,並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錯誤。 他的講法比較簡單,我這幾年到中小學講如何培養思辨能力的主題時(因為小學四年級國語課本的課文有收錄我一篇談媒體識讀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從「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的自序改
Thumbnail
金融時報主筆哈福特提出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讓我們有機會搞清楚什麼才是真相——養成一個習慣,假設自己可能是錯的,並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錯誤。 他的講法比較簡單,我這幾年到中小學講如何培養思辨能力的主題時(因為小學四年級國語課本的課文有收錄我一篇談媒體識讀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從「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的自序改
Thumbnail
你有沒有在做決策時,只看到支持你現有想法的資訊,卻忽略了相反的證據,這可能導致思考偏誤,使你沒有全盤考量呢?你有沒有受到同儕的壓力或被集體思維的影響,而忘了自己獨立思考,導致在沒有充分思考的情況下,跟隨大多數人的決策,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選擇呢?
Thumbnail
你有沒有在做決策時,只看到支持你現有想法的資訊,卻忽略了相反的證據,這可能導致思考偏誤,使你沒有全盤考量呢?你有沒有受到同儕的壓力或被集體思維的影響,而忘了自己獨立思考,導致在沒有充分思考的情況下,跟隨大多數人的決策,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選擇呢?
Thumbnail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當我們過於強調要做得完美時,反而容易出錯? 我們來看一下例子 在政治方面,人們可能更容易注意和相信支持他們政治立場的民意調查結果,而忽略其他政治立場的調查數據。 這可能使他們更加堅定地持有特定議題的觀點,而忽視其他可能的看法和解決方法。
Thumbnail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當我們過於強調要做得完美時,反而容易出錯? 我們來看一下例子 在政治方面,人們可能更容易注意和相信支持他們政治立場的民意調查結果,而忽略其他政治立場的調查數據。 這可能使他們更加堅定地持有特定議題的觀點,而忽視其他可能的看法和解決方法。
Thumbnail
「有腦子卻不用,等於沒腦子」這句話雖難以入耳,但一語中的。 作者認為人普遍覺得思考很麻煩,就以就會直覺式的避開思考,甚至盲從迷信所謂的權威,而遺忘了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常識。我們應該都要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權威,避免陷入思維陷阱,才不會導致概念不清,而拒絕不確定性的存在。許多事就是充滿不確定性,我們該直
Thumbnail
「有腦子卻不用,等於沒腦子」這句話雖難以入耳,但一語中的。 作者認為人普遍覺得思考很麻煩,就以就會直覺式的避開思考,甚至盲從迷信所謂的權威,而遺忘了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常識。我們應該都要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權威,避免陷入思維陷阱,才不會導致概念不清,而拒絕不確定性的存在。許多事就是充滿不確定性,我們該直
Thumbnail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Thumbnail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Thumbnail
當我們有個推論、有個故事產生,警報器就要響起來:「剛剛我是創造了一個故事、一個自己說服自己的解釋,還是在陳述一件事實?」
Thumbnail
當我們有個推論、有個故事產生,警報器就要響起來:「剛剛我是創造了一個故事、一個自己說服自己的解釋,還是在陳述一件事實?」
Thumbnail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人從來沒有質疑過深植於潛意識裡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可能是來自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觀,或是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某種假設,成為我們日後在思考與判斷的前提。這些信念或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會使我們做出扭曲的判斷,甚至對往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假設呢?
Thumbnail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人從來沒有質疑過深植於潛意識裡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可能是來自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觀,或是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某種假設,成為我們日後在思考與判斷的前提。這些信念或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會使我們做出扭曲的判斷,甚至對往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假設呢?
Thumbnail
張五常先生:認為要在現實生活中得出智慧,而不要在書房中拍腦袋得出結論。 我們讀書究竟為了什麼?解決問題、提高認知、修養身心?或是單純獲得增量訊息? 我認為,讀書,只是獲得增量信息一種媒介而已。 費曼學習法更應該用在親密關係中,為什麼? 因為任何社交關係的崩塌,是因為認知的鄙視造成。 所以更應該將我
Thumbnail
張五常先生:認為要在現實生活中得出智慧,而不要在書房中拍腦袋得出結論。 我們讀書究竟為了什麼?解決問題、提高認知、修養身心?或是單純獲得增量訊息? 我認為,讀書,只是獲得增量信息一種媒介而已。 費曼學習法更應該用在親密關係中,為什麼? 因為任何社交關係的崩塌,是因為認知的鄙視造成。 所以更應該將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