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1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展覽體驗設計分支計畫┃展覽踏查】2023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2023縱谷大地藝術季、2023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展覽主視覺。圖片來源:壯圍生活節Facebook粉絲專頁、萬物糧倉大地慶典Youtube影片截圖、Klook。

展覽主視覺。圖片來源:壯圍生活節Facebook粉絲專頁、萬物糧倉大地慶典Youtube影片截圖、Klook。

臺灣近幾年越來越盛行駐地藝術類型展覽,希望藉由藝術展品串連不同部落、景區、乃至鄉鎮縣市的地域景觀,有時候也會刻意選址在非熱門景點,藉以吸引外地遊客造訪,活絡在地觀光。

筆者本次特地安排四天三夜的時間,接續踏查3個歷來最久、同時也是在東部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駐地藝術類型展覽,包含在宜蘭的➊2023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眺島織夢》,以及在臺東的➋2023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➌2023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越過第五道浪》,希望可以更完整地探索並分析目前臺灣駐地藝術類型展覽的現況與不足之處。




目錄

  • 關於這個分支計畫
  • 展覽簡介:2023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眺島織夢》
    ▸展覽資訊
    ▸展覽主題導論
    ▸展覽宣傳影片
  • 展覽簡介:2023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展覽資訊
    ▸展覽主題導論
    ▸展覽宣傳影片
  • 展覽簡介:2023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越過第五道浪》▸展覽資訊
    ▸展覽主題導論
    ▸展覽宣傳影片
  • 共通性體驗設計問題(UX Issues)
    ▸資訊散亂,歷年展品交雜並陳
    ▸展品具體位置標示不清,線上線下無法對應
    ▸展品毀損變遷未予清楚公告,周邊亦無妥善配套
  • 最後的小記
  • 備註




關於這個分支計畫

「展覽體驗設計分支計畫」是「UX.Debugger 體驗設計除錯計畫」的一個系列專題,專為探討與展覽活動有關的使用者體驗設計議題。剖析整體策展規劃、線上與線下接觸點設計、以及應用科技媒材的當代展品設計,並以臺灣在地的展覽活動為主要取材來源,輔以國外標竿案例介紹,希望能夠驅動實體展覽持續優化觀展者體驗。

請注意:本文所列舉之體驗設計問題(UX Issues)與體驗設計標竿(UX Benchmarks),僅包含筆者覺得值得一提的;未特別列出者,不代表沒有問題或是不值得讚許。此外,由於這些問題或標竿對於體驗的影響程度不一,因此列舉數量多寡與最終之整體體驗分數沒有直接關係。




展覽簡介➊:2023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眺島織夢》

展覽資訊

  • ║ 展覽主題 ║ 2023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眺島織夢》
  • ║ 展覽類型 ║ 單一展館型+景區綠地型、裝置藝術、駐地藝術
  • ║ 主辦單位 ║ 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宜蘭縣政府及壯圍鄉公所
  • ║ 展覽地點 ║ 【宜蘭壯圍】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
  • ║ 展覽期間 ║ 2023年7月22日(六)~2024年2月28日(三)
  • ║ 開放時間 ║ 室內(壯圍遊客中心)09:00~17:00,戶外全日開放
  • ║ 觀展收費 ║ 免費
  • ║ 官方網站 ║ 連結網址↗
  • ║ 觀展規劃建議 ║ 如果僅參觀1~14號展品,建議停留2小時;參觀15~16號展品建議以自行車方式前往

2023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導覽地圖。圖片來源:2023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官網。

展覽主題導論

第一屆「漫遊沙丘」、第二屆「看見壯圍」、第三屆「沙丘藝域」沙丘地景藝術節,開啟了人們對於壯圍地區的初步認識與對蘭陽平原的想像,第四屆「眺島耕夢─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則嘗試從在地生活者的視野與實踐出發,重新定義並引領觀遊者認識這個藝術節發生場域堆疊的豐饒風土情致。

生活在這海溝、火山與平原因為海洋而奇妙交界之地,人們日日夜夜眺望著朝氣蓬勃的龜山島,心裡便有了安定感,在歷史記憶堆疊交錯的潮間帶,編織、綿延生命的經緯線。

——資料來源:2023壯圍生活節官網

展覽宣傳影片




展覽簡介:2023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

展覽資訊

  • ║ 展覽主題 ║ 2023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
  • ║ 展覽類型 ║ 大地散布型、裝置藝術+平面藝術、駐地藝術
  • ║ 主辦單位 ║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 展覽地點 ║ 【臺東池上+關山+鹿野】省道臺9線及197縣道公路周邊
  • ║ 展覽期間 ║ 2023年6月底~持續展出至展品自然毀損
  • ║ 開放時間 ║ 戶外全日開放
  • ║ 觀展收費 ║ 免費
  • ║ 官方網站 ║ 連結網址↗
  • ║ 觀展規劃建議 ║ 建議騎乘機車較易抵達各展點及臨停,唯須留意路況;建議安排1整天,並可順訪其他歷屆展品

展覽主題導論

197縣道的美如一首詩,策展融入泰戈爾「漂鳥集」詩句,讓藝術和文學在197縣道沿途盛放,領著來到的旅人,從藝術作品的尋訪觀賞過程中,看見縱谷的內在美,同時也探觸在地的人文溫度。

——資料來源:2023縱谷大地藝術季官網

展覽宣傳影片




展覽簡介:2023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越過第五道浪》

展覽資訊

  • ║ 展覽主題 ║ 2023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越過第五道浪》
  • ║ 展覽類型 ║ 大地散布型、裝置藝術、駐地藝術
  • ║ 主辦單位 ║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 展覽地點 ║ 【花蓮+臺東】省道臺11線公路周邊,北至花蓮遊客中心,南迄加路蘭遊憩區;綠島亦有部分展品
  • ║ 展覽期間 ║ 2023年6月21日(三)~持續展出至展品自然毀損
  • ║ 開放時間 ║ 戶外全日開放
  • ║ 觀展收費 ║ 免費
  • ║ 官方網站 ║ 連結網址↗
  • ║ 觀展規劃建議 ║ 建議騎乘機車較易抵達各展點及臨停;建議安排1整天,並可順訪其他歷屆展品

展覽主題導論

阿美族人說「aka lalima」(不要被第五道浪擊敗);「Masi’ac」(形容漲潮與退潮之間,那段看似平靜其實暗潮洶湧的過渡時間);再如達悟人將島嶼視為可依靠的父親,而海洋則是溫暖哺育生命的母親,是世界的中心。從海洋文化生活的視野和修辭繼續說我們的故事……挺過疫情最嚴峻的前兩年,台灣依然身處世界強權對峙的邊界前線,我們如同數千年前的祖先們一樣,越過了最大的第五道浪,帶著這個島嶼上的故事,航向更深更廣的海洋了嗎?

——資料來源:2023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方網站

展覽宣傳影片




共通性體驗設計問題(UX Issues)

資訊散亂,歷年展品交雜並陳

官網資訊混亂且不精確。截圖來源:臺東大美術館官網(即:臺東公共藝術網)公共藝術地圖。

  • ║ 問題說明 ║
    <i>
    以➋縱谷大地藝術季為例,展覽資訊散置在不同來源的網站中臺東大美術館官網公共藝術地圖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縱谷大地藝術季)官網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網、個別的Facebook粉絲專頁、Google Maps地標),觀展者必須自行搜尋並在各個關聯網站中查找及拼湊展覽及展品的資訊。此外,由於各網站並非統一經營,所以也就不免發生資訊內容存在不一致的問題,例如:2022年展品〈浪漫時刻〉在臺東大美術館官網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縱谷大地藝術季)官網所提供的GPS座標就明顯不同、相距500公尺;雖然看起來並非太遙遠的距離,但觀展者難以判斷何者為真,不小心看到錯誤資訊的觀展者恐怕落得撲空下場。
    <ii>
    經筆者研究後,發現由臺東縣政府所經營的臺東大美術館官網(即:臺東公共藝術網)有試圖整合➋縱谷大地藝術季、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以及(本文未探討之)南迴藝術季等臺東縣境內三大駐地藝術類型展覽,並號稱彙整2019~2023的所有展品資訊,該網站裡面的資訊堪稱相對完整。然而,該網站中的公共藝術地圖將歷年資訊疊加呈現、難以區隔,甚至有展品年份誤植、缺漏等誤導問題(部分舊作標示為2023年展品,2023年新作卻未標示為2023年展品);在該網頁地圖的操作方面,無法以最重要的「年份」作為篩選條件,大量資訊圖塊疊合,可讀性極低
  • ║ 嚴重程度[1] ║
    4.0 = 基本+關鍵路徑+難以排除+持續發生。
  • ║ 洞察建議 ║
    臺東縣境內的三大駐地藝術類型展覽應妥善整合,調整線上地圖的呈現與操作方式,且確保展品資訊正確性。


展品具體位置標示不清,線上線下無法對應


展品具體位置不易查詢與導航。截圖來源: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網。

官方未善於管理Google Maps上的地標資訊。截圖來源:Google Maps。

  • ║ 問題說明 ║
    <i>
    ➊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及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所提供的導覽地圖都首重於介紹創作者而非展品,而非更重要的展品名稱、展品具體位置,亦未妥善提供展品圖片以利參照;後者甚至以座落的景區為主要分類依據,使得觀展者在網站上查找資訊時,無法第一時間就看到最重要的展品資訊,而需要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操作步驟才能進一步查看細節
    <ii>
    僅少數展品提供Google Maps地標,具體座落位置描述不夠精確,例如: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只寫出駐地景區(如:XX濱海遊憩區),但範圍太大難以找尋;或是多個鄰近展品在導覽地圖上擠在一起,以致無從辨識相對位置關係。此外,線上地圖資訊也不完整,且未考慮定位與導航的可用性,例如:臺東大美術館官網公共藝術地圖使用Leaflet的免費開源JavaScript Library,不利於使用者實際用於定位與導航,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操作步驟。即便Google Maps上可以找到地標,或是透過官網取得展品的GPS座標,也可能發現與實際存在非常大的落差,例如:➋縱谷大地藝術季2022年展品〈無盡的流動〉的Google Maps地標錯誤,依循Google Maps地標會被導航至完全錯誤的路徑,此一問題早在半年前就有遊客於Google Maps評論中留言提醒,但官方卻遲遲未予更正(又或者說遲遲未發現此問題)。
    <iii>
    線下未提供任何路標指引,觀展者僅得透過網路資訊,嘗試按圖索驥。
  • ║ 嚴重程度[1] ║
    4.0 = 基本+關鍵路徑+難以排除+持續發生。
  • ║ 洞察建議 ║
    優化線上地圖的呈現與操作方式,以線下實際導航操作情境為考量。線下並提供路標指引。


展品毀損變遷未予清楚公告,周邊亦無妥善配套


展品因颱風而毀損、結束展出但官方並未公告。攝影:UX.Debugger。

沿途未提供指標,也未提供路況警示。攝影:UX.Debugger。

  • ║ 問題說明 ║
    <i>
    無論是官方自營網站或是周邊關聯網站,皆未能即時更新展品狀態資訊,可能親訪才發現已損毀或已撤展,這點尤其是臺東縣境內三大駐地藝術類型展覽的共通問題,不知道是否因為展品真的散布太廣、疏於管理所致。例如:筆者親訪但遍尋不著➋縱谷大地藝術季2022年展品〈水分子〉,但官網上顯示仍正常展出;➋縱谷大地藝術季2022年展品〈孕育〉、2021年展品〈穹頂上有花〉,與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2023年展品〈懸浮的海浪〉、2021年展品〈致 清涼地〉、〈旅人的眼睛〉、〈月亮住在海裡〉等展品,則皆因颱風而致部分或完全損毀,但官網及社群網站皆未見相關公告。雖然官方曾表示,這類的駐地藝術不像其他藝術季有比較明確的「檔期」,不會特別設下作品撤展的期限,也不保證作品就會永遠擺在那兒,而是依個別作品自然損耗的狀態,判斷修復或撤展;但筆者認為這並不表示暫停展示或撤展,可以不負責任地裝作無事發生、未即時公諸於眾。
    <ii>
    展品附近的交通方式與周遭環境似乎也常常缺乏整治,尤其風災過後危機四伏。➋縱谷大地藝術季大部分展品附近普遍都沒有良好的停車空間。三個展覽在景區內步行串連鄰近展品都非常不易,因為展品彼此距離都稍嫌過遠——➊壯圍生活節沙丘地景藝術季在壯圍沙丘園區兩端的展品就相距1.4公里,而➋縱谷大地藝術季的重點展區之一鹿野新良濕地,除了從入口至最深處的2022年展品〈無盡的流動〉距離長約500公尺、難以步行抵達以外,通往鄰近展品的產業道路,積水、泥濘、倒樹嚴重,對於騎機車的遊客來說非常危險,但現場並未提供任何警示。
  • ║ 嚴重程度[1] ║
    5.0 = 基本+關鍵路徑+難以排除+持續發生+身心安全。
  • ║ 洞察建議 ║
    對於展品狀態及周邊路況有更完整地掌握,並即時公告展品暫停展示或撤展及周邊路況警示資訊。




最後的小記

總結三個展覽若干建議可以改善優化的問題如下:

  • 線上資訊的整合度、完整性、正確性、即時性可再精進。
  • 線上資訊應更進一步考慮應用於線下實際導航的實用價值。
  • 增加線下路標指引。

最後,筆者嘗試利用簡化全正向敘述版本的系統易用性量表(System Usability Scale,SUS)[2],進行三個展覽的UX體驗評估。請留意,此評估分數較為主觀,僅供參考。

  1. 願意回訪:★★✩✩✩
  2. 簡單易懂:★★★★★
  3. 容易參與:★★✩✩✩
  4. 自主參觀:★★★★✩
  5. 良好整合:★✩✩✩✩
  6. 細節一致:★★✩✩✩
  7. 快速探索:★✩✩✩✩
  8. 直覺互動:★★★✩✩
  9. 自我效能:★★✩✩✩
  10. 無需先備:★★✩✩✩
  • 整體總分與評級:35.0分→F等。




備註

[1] ║ 嚴重程度(severity rating)標準 ║
範圍介於1~5,數值越高代表嚴重程度越高,改善的迫切性應越高。基本分為1,符合以下任一情況再分別多+1:
▸關鍵路徑(是否為關鍵功能?發生頻率有多高?)
▸難以排除(第一次遭遇需要花多久時間解決?是否可以自行解決?)
▸持續發生(第二次之後遭遇是否需要重新解決?)
▸身心安全(是否會對身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2] ║ 系統易用性量表(System Usability Scale,SUS)║
系統易用性量表是由John Brooke於1986年所提出,其後一直被廣泛應用在UX領域用於快速測試產品系統、軟體、與網站介面上,被公認是Quick & Dirty的快速易用性評估工具,其信效度已被充分驗證。原量表的奇數題與偶數題分別為正向與負向敘述,筆者參考相關文獻,將其改為全正向敘述版本,並考量適用情境,簡化並調整為較符合用於評估展覽體驗設計的版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UX.Debugger 體驗設計除錯計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