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學超圖解-從上帝已死、超人到永劫回歸,鍛鍊生命力的66個尼采哲思,讓心變強大的終極解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卡通插圖輔以簡易文字說明

卡通插圖輔以簡易文字說明

關鍵字助於掌握核心的概念

關鍵字助於掌握核心的概念

本書從【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尼采的經典著作中,匯集了原典的精華概念,每篇以卡通插圖和淺顯易懂的解說以及關鍵字,介紹尼采的經典哲學概念,使得一般人也能理解並認識大師著作中深刻的奧義。

尼采生於19世紀的歐洲,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他的著作挑戰了當時的傳統道德觀念,尤其是關於基督教,他認為基督教的教義會削弱人類的生命力,而基督教的世界觀,也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漸崩解。不僅如此,他對科學也抱著懷疑的態度,畢竟科學是人類憑藉著渴望真理的慾望所創造的東西,因此也沒有意義。尼采主張,無論宗教或科學,今後絕對可信的東西會全部消失;一旦人失去可信的東西,就會失去目標,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最後失去活著的力氣。此即為「上帝已死」以及「虛無主義」的概念。

至於如何在虛無主義的時代下存活,重新審視身而為人的本質,靈活運用內在的力量非常的重要,那就是「權力意志」了。尼采認為所有的生命都具有「追求永無止境地擴張與增強的意志」,也就是「擴張力量的意志」,想要在虛無主義的時代活得精采,關鍵就在於運用權力意志。

在虛無主義達到極致的世界,唯有能夠為自己創造生命意義,能夠為自己的價值觀而活的人,才有辦法活得精采,此理想標竿即尼采所揭示的「超人」。超人不受宗教、道德、常識和既定概念所束縛,在一切沒有價值的虛無時代,超人能夠自己創造出價值。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尚未達到虛無主義的極端,很難去想像超人的模樣,因此我們能做的,便是以「超人」作為目標,努力找出生命的意義。

學習尼采的哲學能夠顛覆既有的認知,不被社會中所構築的虛擬的價值觀所拘束,帶著質疑和批判性的眼光看這世界貌似理所當然的事物背後本質究竟為何,運用內在生命強大的力量,幫助自己尋找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身為當今社會的一份子,在充斥著混亂價值觀的渦流裡,尼采的哲學值得一讀。

avatar-img
2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語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此書作者分享了寫作在實務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以數篇短文像是閒聊般地向讀者們訴說。雖然裡面沒有寫作的教學內容,但可以說是為踏上寫作之途的讀者的指路明燈。
此書作者分享了寫作在實務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以數篇短文像是閒聊般地向讀者們訴說。雖然裡面沒有寫作的教學內容,但可以說是為踏上寫作之途的讀者的指路明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我們要實現尼采的超人,來超越人時,必須首先與在更進一步時,所必須擁有的剛需與基礎,若沒有深刻的體驗、幡然的醒悟、永恆的決心、生死的覺悟,根本就無法把上述兩段首先與再者的基礎條件滿足,就更別提超越,更何況,超越的基礎還是以虔誠地相信神存在的理念為根基。
庫薩的尼古拉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事物能如此地筆直,以致於比它自己更直;也沒有一個事物能如此真實,以致於比它自己更加真實。」人的精神始終有著向無限性追求的傾向,但那樣的無限性卻又永遠不可能透過理性真正達致。於是人最積極的「有知」便是「無知」,是自身有限性與可完善性的表達,而這才帶我們趨近無限。
Thumbnail
尼采在批判價值的同時,又肯定價值;展露價值的同時,又在漠視價值。 因為一整個就是進程而已,尼采不希望我們經由哲學追求真理,而終於抵達崇高無上的價值後,卻因此止步不前。 因為價值裡,有生生不息,。 但是講出來之後,彷彿就被做成雕像,讓其他生命活不出自己,所以只好再批判自己一次。 這種結果,就是有智慧。
Thumbnail
天心:「上帝已死」是什麽意思?信仰上帝的宗教繼續存在,可以推翻上帝已死的論述嗎?我初步想法是假如按照尼采對「上帝」的定義,那麽這個「上帝」當然死了。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也可以對「上帝」下定義,然後我就說「上帝」並沒有死。 沒有意義是在於我都先給那個對象框好範圍,那我的描述自然正確。簡而言之,先射箭再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尼采與哲學》是在教導我們把批判性當工具,植入事件內部,找到價值,再藉由批判性橫向連通、縱向貫穿,再找到思維的系譜,最後看見永恆的邏輯。 而批判與價值都只是路上的風景,肯定價值後再漠視價值,只為不要讓價值所迷惑,還要活著,強烈地活著。
Thumbnail
  尼采哲學(Nietzsche, 1844-1900)的問題意識同柏格森哲學(Bergson, 1859-1941),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爾哲學(Hegel, 1770-1831)指向同個目的、精神化的統
Thumbnail
  本書原文《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從與哈伯馬斯的論爭中尋找答案》為作者李晏佐之東海社會博士論文。本研究從哈伯馬斯(Habermas, 1929-)的現代性計劃及其對後現代的系統性批判出發,哈伯馬斯將尼采(Nietzsche, 1844-1900)與後現代定位為拒絕啟蒙之解放訴求的審美取向
Thumbnail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Thumbnail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我們要實現尼采的超人,來超越人時,必須首先與在更進一步時,所必須擁有的剛需與基礎,若沒有深刻的體驗、幡然的醒悟、永恆的決心、生死的覺悟,根本就無法把上述兩段首先與再者的基礎條件滿足,就更別提超越,更何況,超越的基礎還是以虔誠地相信神存在的理念為根基。
庫薩的尼古拉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事物能如此地筆直,以致於比它自己更直;也沒有一個事物能如此真實,以致於比它自己更加真實。」人的精神始終有著向無限性追求的傾向,但那樣的無限性卻又永遠不可能透過理性真正達致。於是人最積極的「有知」便是「無知」,是自身有限性與可完善性的表達,而這才帶我們趨近無限。
Thumbnail
尼采在批判價值的同時,又肯定價值;展露價值的同時,又在漠視價值。 因為一整個就是進程而已,尼采不希望我們經由哲學追求真理,而終於抵達崇高無上的價值後,卻因此止步不前。 因為價值裡,有生生不息,。 但是講出來之後,彷彿就被做成雕像,讓其他生命活不出自己,所以只好再批判自己一次。 這種結果,就是有智慧。
Thumbnail
天心:「上帝已死」是什麽意思?信仰上帝的宗教繼續存在,可以推翻上帝已死的論述嗎?我初步想法是假如按照尼采對「上帝」的定義,那麽這個「上帝」當然死了。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也可以對「上帝」下定義,然後我就說「上帝」並沒有死。 沒有意義是在於我都先給那個對象框好範圍,那我的描述自然正確。簡而言之,先射箭再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尼采與哲學》是在教導我們把批判性當工具,植入事件內部,找到價值,再藉由批判性橫向連通、縱向貫穿,再找到思維的系譜,最後看見永恆的邏輯。 而批判與價值都只是路上的風景,肯定價值後再漠視價值,只為不要讓價值所迷惑,還要活著,強烈地活著。
Thumbnail
  尼采哲學(Nietzsche, 1844-1900)的問題意識同柏格森哲學(Bergson, 1859-1941),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爾哲學(Hegel, 1770-1831)指向同個目的、精神化的統
Thumbnail
  本書原文《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從與哈伯馬斯的論爭中尋找答案》為作者李晏佐之東海社會博士論文。本研究從哈伯馬斯(Habermas, 1929-)的現代性計劃及其對後現代的系統性批判出發,哈伯馬斯將尼采(Nietzsche, 1844-1900)與後現代定位為拒絕啟蒙之解放訴求的審美取向
Thumbnail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Thumbnail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