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與哲學_系譜之概念_部分筆記。

更新於 2024/06/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以鐵鎚的敲打從事哲學的真正實現。」, 實際上,價值的概念意味著一種批判性的顛倒。」。 這段話到註解結尾的「扁平起始」、「漠視價值」,對我來說,是在說當用批判性對思維進行打擊時,是在確認密度與剛性,意即理想與現實間的橋樑是否穩固有安全係數。

而當該思維的價值,被批判性確認過後,還可以藉此橫向連通同層級的思考,縱向貫穿其族系,於是便可產生通往永恆、產生無限的邏輯,但說是產生,其實只是找到而已,它本來就存在。 

因此才說尼采在批判價值的同時,又肯定價值;展露價值的同時,又在漠視價值。 因為一整個就是進程而已,尼采不希望我們在抵達崇高無上的價值後,卻因此止步不前,因為崇高無上的價值裡面,有著生生不息,該邏輯是活著的。 但是講出來之後,彷彿就被釘在板上作為標本,只好再批判自己一次。 

哲學就像是在沈默是金的暗潮洶湧裡,激盪著一代代人類的思維,經由隨時隨地的啟蒙,保持著人類精神煥發的神采。 而一如尼采說對哲學的定義:「實際上,價值的概念意味著一種批判性的顛倒。」,哲學也是這樣著存在著,透過多學習思考並且少說話來保持自身的壓縮與知識的濃郁,活在知識的詛咒裡成就義,以便確保給予能到位,適時適地、應地制宜。 在四兩撥千斤的槓桿裡,我們會誤會有的人就是這麼輕鬆容易,卻沒看見當我們都在享受生活時,他們主動地生活在看見所有機會成本的危機感裡,只為周全地遍及福祉,確保人類的文明。 哲學,學得越多,看得越遠,在探索完當下所有路徑與可能性後,面對著事件的發生,仍要假裝震驚,一是為保持與所有人共情,二是無為而治的運籌帷幄,要確保所有人的意志都不被壓抑。

所以哲學的「哲」,是在擁有最宏大的遠見後,主動的閉上嘴巴,讓事情發生,保持共情;是在看見最美麗的未來後,被動的什麼也不說,若是開口,就怕成真。 這世界說要哲學家,因為他們是用自己的生命當燃料,主動積極地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燈塔。

「一是全,全是一。」,不說沒事,說了就坍縮,就像量子力學,被觀測後就坍縮一樣。 所以哲學是建立在沈默是金的基礎上,但是自己又要當分解者,剖析架構,而一旦這麼做。 又遠離哲學了。

在這樣的歷程裡,看得出哲學家的重要,而哲學家自己卻朝著「不重要」前去,因為當每個人都覺醒,不再需要被啟蒙,能連通至高無上時,自己的目的已達到,而此時無足輕重的自己最滿意。


批判性當工具,找到價值。 也不被寶藏迷住,就能直達真理。

批判性當工具,找到價值。 也不被寶藏迷住,就能直達真理。


avatar-img
29會員
813內容數
看見悲劇,不承認,自己就會成為悲劇。 上天讓人看見悲劇,並不是在打擊由歡喜構成的給予,而是祂需要你在這裡。 不逃避,不怪他人取笑,大家都想更好地前進。所以樂天,因為不僅自己相信上天,上天也相信自己,因此才樂天知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被問起魔法的來源時,會更希望對方嚮往的是魔法的目標。
試著以動靜態觀察菩薩低眉的姿態後,發現到極靜的涅槃與極動的創造,原來這是一種給予眾生恰到好處的姿態。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試著透過推導「人養玉,玉養人。」的內部邏輯,人是如何搭配玉石的屬性,有所成就的同時,還讓自己與玉珮變得更好。
透過水從無價到有價的過程,仍保持著上善的品質,試著推導如今的社會擁有的文明進步程度。
當被問起魔法的來源時,會更希望對方嚮往的是魔法的目標。
試著以動靜態觀察菩薩低眉的姿態後,發現到極靜的涅槃與極動的創造,原來這是一種給予眾生恰到好處的姿態。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試著透過推導「人養玉,玉養人。」的內部邏輯,人是如何搭配玉石的屬性,有所成就的同時,還讓自己與玉珮變得更好。
透過水從無價到有價的過程,仍保持著上善的品質,試著推導如今的社會擁有的文明進步程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尼采哲學(Nietzsche, 1844-1900)的問題意識同柏格森哲學(Bergson, 1859-1941),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爾哲學(Hegel, 1770-1831)指向同個目的、精神化的統
Thumbnail
「一個人, 要麼選擇庸俗, 要麼選擇孤獨, 除此之外, 別無他擇」-叔本華。 「誰終將聲震人間, 必長久深自緘默; 誰終將點燃閃電, 必長久如雲飄泊」-尼采。 一、西方的理性傳統。 二、叔本華的意志主義與悲觀哲學:世界是由「意志」及「表象」共同構成。 三、尼釆的權力意志與強者道德:超人與末人的對立。
Thumbnail
💡 夢想,是存活下來的動力 💡 不一定要用減法,試看看加法 🤔 找到真正心中的渴望 --《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的作者吉田醫師,出國前工作、家庭和備考同時抓住;在出國求學時,還要照顧小孩和適應陌生環境,這種韌性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Thumbnail
選擇好的孤獨,自由、高尚且輕鬆的孤獨,在某種意義上能使你有權利保持善的自身。──《善與惡的彼岸》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作為一個獨立哲學家,被持續的健康狀況不佳所困擾。雖然如此,他仍投身於創作之中。
Thumbnail
哲學家 尼采 (1844~1900) 尼采,是被誤會最大的哲學家,著名的上帝死了,讓大家以為他主張反基督宗教,但其實在我的解讀中,他並不是反對基督教,而是反對在他的年代,教徒們假上帝之名,盡做一些違背良心之事,而口中說信上帝,不僅荒謬,更讓上帝勸人向上的功能蕩然無存,所以他主張殺死上帝的兇手
Thumbnail
連載11年的進擊的巨人在2021年4月9日風光完結。從第一季人類之敵出現,到第四季巨人翻轉為人類工具。作者諫山創並非單純想創造一個少年擊倒巨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讀者的是更為複雜的事情。我試圖以哲學,宿命論,後殖民等觀點剖析進擊的巨人。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曾經一度被他們所支配的恐怖...
Thumbnail
尼采的哲學思想表現了先於理性、知識與道德的生命優位;而身體、慾望和男女關係扮演了其中重要成份。如果我們將這些成份放回哲人的偉大思想,將永劫回歸的點子,部份歸功回人妻「伯爵夫人」對尼采的床上教導?這些成份足以供作我們,導正哲學沒有身體、沒有性別、沒有慾望的傾向,提供二十世紀身體現象學、解構主義、情感轉
Thumbnail
前篇閱讀: 身體、慾望與直面生命的尼采:《我妹妹與我》(上) 妹妹伊莉莎白(Elisabeth Förster-Nietzsche,1846-1935) 映入眼廉,開頭尼采以詩意文學性的夢境開場:兩人坐著馬車,尼采偷看著妹妹的側臉,「要不是有馬伕在場,我會試著去吻她」。 那年尼采十二歲,妹妹伊莉莎白
Thumbnail
作為通俗讀者,最大爆點可能在於,在《妹》中尼采自我揭露了幾段經歷:與妹妹伊莉莎白自幼時以來的亂倫關係、與人妻性關係、大學生時期嫖妓生活、與劇作家華格納的妻子科西瑪 有染、與露‧莎樂美經歷等。但不能將《妹》視作茶餘八卦,而是仍需從其整體把握,並進一步討論尼采思想展現的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尼采哲學(Nietzsche, 1844-1900)的問題意識同柏格森哲學(Bergson, 1859-1941),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爾哲學(Hegel, 1770-1831)指向同個目的、精神化的統
Thumbnail
「一個人, 要麼選擇庸俗, 要麼選擇孤獨, 除此之外, 別無他擇」-叔本華。 「誰終將聲震人間, 必長久深自緘默; 誰終將點燃閃電, 必長久如雲飄泊」-尼采。 一、西方的理性傳統。 二、叔本華的意志主義與悲觀哲學:世界是由「意志」及「表象」共同構成。 三、尼釆的權力意志與強者道德:超人與末人的對立。
Thumbnail
💡 夢想,是存活下來的動力 💡 不一定要用減法,試看看加法 🤔 找到真正心中的渴望 --《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的作者吉田醫師,出國前工作、家庭和備考同時抓住;在出國求學時,還要照顧小孩和適應陌生環境,這種韌性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Thumbnail
選擇好的孤獨,自由、高尚且輕鬆的孤獨,在某種意義上能使你有權利保持善的自身。──《善與惡的彼岸》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作為一個獨立哲學家,被持續的健康狀況不佳所困擾。雖然如此,他仍投身於創作之中。
Thumbnail
哲學家 尼采 (1844~1900) 尼采,是被誤會最大的哲學家,著名的上帝死了,讓大家以為他主張反基督宗教,但其實在我的解讀中,他並不是反對基督教,而是反對在他的年代,教徒們假上帝之名,盡做一些違背良心之事,而口中說信上帝,不僅荒謬,更讓上帝勸人向上的功能蕩然無存,所以他主張殺死上帝的兇手
Thumbnail
連載11年的進擊的巨人在2021年4月9日風光完結。從第一季人類之敵出現,到第四季巨人翻轉為人類工具。作者諫山創並非單純想創造一個少年擊倒巨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讀者的是更為複雜的事情。我試圖以哲學,宿命論,後殖民等觀點剖析進擊的巨人。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曾經一度被他們所支配的恐怖...
Thumbnail
尼采的哲學思想表現了先於理性、知識與道德的生命優位;而身體、慾望和男女關係扮演了其中重要成份。如果我們將這些成份放回哲人的偉大思想,將永劫回歸的點子,部份歸功回人妻「伯爵夫人」對尼采的床上教導?這些成份足以供作我們,導正哲學沒有身體、沒有性別、沒有慾望的傾向,提供二十世紀身體現象學、解構主義、情感轉
Thumbnail
前篇閱讀: 身體、慾望與直面生命的尼采:《我妹妹與我》(上) 妹妹伊莉莎白(Elisabeth Förster-Nietzsche,1846-1935) 映入眼廉,開頭尼采以詩意文學性的夢境開場:兩人坐著馬車,尼采偷看著妹妹的側臉,「要不是有馬伕在場,我會試著去吻她」。 那年尼采十二歲,妹妹伊莉莎白
Thumbnail
作為通俗讀者,最大爆點可能在於,在《妹》中尼采自我揭露了幾段經歷:與妹妹伊莉莎白自幼時以來的亂倫關係、與人妻性關係、大學生時期嫖妓生活、與劇作家華格納的妻子科西瑪 有染、與露‧莎樂美經歷等。但不能將《妹》視作茶餘八卦,而是仍需從其整體把握,並進一步討論尼采思想展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