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談人如何被超越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本書原文《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從與哈伯馬斯的論爭中尋找答案》為作者李晏佐之東海社會博士論文。本研究從哈伯馬斯(Habermas, 1929-)的現代性計劃及其對後現代的系統性批判出發,哈伯馬斯將尼采(Nietzsche, 1844-1900)與後現代定位為拒絕啟蒙之解放訴求的審美取向非理性主義,本研究運用韋伯(Max Weber, 1864-1920)的理念型方法論,重新梳理後現代的概念意涵,建構出用以關聯尼采和傅柯(Foucault, 1926-1984)與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之思想繼受的「去正當化型後現代」。從而反對哈伯馬斯的詮釋取徑,並建議以去正當化型的後現代取代審美取向的非理性主義,做為理解尼采思想的途徑。


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


  沈清松老師在〈從現代到後現代〉中將現代性的原因歸為,即1. 「主體哲學」的現代。2. 「表象」文化的現代。3. 「理性」的現代。然本文所談論之現代性,多著墨於啟蒙之理性,不知是否是因為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之故。且相較哈伯瑪斯,另外兩位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Horkheimer, 1895-1973)與阿多諾(Adorno, 1903-1969)則不將啟蒙作為現代與後現代的判準。


  首先,後現代就是反現代、反理性嗎?法蘭克福學派的沃林(richard wolin , 1952-)將反啟蒙等同反理性,將對啟蒙的批判視為對啟蒙的徹底拒斥。又哈伯馬斯認為後現代主義雖意識到理性或工具理性的問題,卻選擇全面棄絕理性,仰賴非理性的審美救贖。本研究則認為後現代不是現代的終結與取代,而是對現代之侷限與僵化永不停止的後設批判。此論點類似沈清松老師在〈從現代到後現代〉中認為:「後現代是現代精神的延續,奠基於現代之上,作為一種現代精神的補充及批判」及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後現代乃是現代的一部分。」的觀點。


  接著,本研究提出後現代的三種理念圖像:即1. 去分化型:傾向於通俗且商業化的產品生產方式。2. 去正當化型:抵抗而非取代,並且肯定差異的重要性。3. 去生產導向型。後現代即是去中心化、多元化、差異化、反形式主義、無分明階級、無政府主義、無理性標準甚至偏離標準的。李歐塔認為:「後現代知識不單單只是權威的工具;它改善我們對於差異的敏感度,並且強化我們容忍不可共量性的能力。」我們生來是自由的,後現代讓我們有突破現代結構的可能。如:從威權走向民主,從不自知的自我審查走向真正的言論自由。


  資本主義亦在現代的結構之內,其發展由第一階段的競爭式市場資本主義,第二階段的壟斷或帝國資本主義,到第三階多國或消費資本主義。其對應的文化邏輯分別為: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如:在當代任何可量化者皆可成為商品的消費資本主義下,景觀、文化等皆可以是商品。


  最後,雅斯培(Jaspers, 1883-1969)認為:「真正的解釋是深入深究,而非概括歸類;它不知最終為何,而總是在有所知悉中、在發問中與回應中前進著。」重點不在於將何種範疇歸類為現代或後現代(如理性、審美與否),而是將後現代視為現代發展的必經之路,且現代性永遠是未完成、無法完成的;現代性始終必須在後現代的質疑、探問、回應和挑戰中不斷調整、前進。


尼采哲學與後現代的關係


  尼采哲學非所謂相對主義(將後現代視為相對於現代),而是探求各種可能性(多元性)。故尼采說:「絕不保留或隱瞞任何可能反對你思想的事物。」將否定視為一種肯定,超越的肯定,即「反辯證法」。


  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認為在辯證關係中,所有事物都依賴於否定的角色,先否定「惡」再肯定「善」,辯證中差異未獲得肯定而是被「否定」。尼采欲達到的是「肯定的否定」,即在「肯定差異」的過程中才帶來否定。如同德勒茲認為:「尼采哲學的意義就在於使多樣性、生成和偶然成為純粹肯定的對象。」故尼采要辯證的不是人文視角下「人是什麼」、「人的本質為何」、「人如何恢復其面貌」等問題,而是辯證「人如何被超越」,「超人」正是指所有能被肯定的東西的集合體。


  後現代的多元性雖非超越層次卻類似尼采的可能性;意義的多元複合,意味著任何事物、身體、現象總是各種力與力之間的鬥爭、並存、替代。「永恆復返」既無開端、又無終結,其時間性非過去、現代、未來,而是永恆。「永恆復返」非「同一」的復返,而是「差異」的復返,是多樣性和差異的復返自身,為存有者(人、權力意志)的存有方式。


傅柯對尼采哲學之繼受


  傅柯認為尼采提出了一種不同於傳統史學的、具有真正歷史感的「真實歷史」。它反對一種超歷史的、形上學式的歷史學。「真實歷史」不同於歷史學家的歷史之處在於,沒有不變的常數項,在人身上、甚至是他的身體,沒有任何足夠穩定的事物可以做為自我認識或理解他人的基礎(永恆復返、差異的多元史觀);因為形式是流動的,意義更是流動的,故無意客觀、無意建立法則,而是探詢以「歷史感」擺脫超歷史的歷史。


  傅柯認為權力關係總是朝向策略的合理性發展,其批判的不是理性,而是合理性;即政治或權力技術的合理性。故傅柯提出系譜學作為反抗科學論述之制度化和運作的集中化權力效果。科學的實證,只停留在現象,主張「只有事實」。然而,恰恰沒有事實,而只有詮釋。如同德希達的解構,其目的不在於理解,而在於意義的分解,它指向未來的無限開放性。


  綜上,海德格質疑尼采的思想是否存在一個「中心」?我想其中心便是追求生命的各種可能性。人也是沒有中心的,有中心就有邊緣,然而,人的本質是無法被語言概念化的、被量化、被區分的,而是取決於整體個人的存有狀態(行動、智能、本能等)。在AI大數據大行其道的今天,AI似乎產生了新的主體,即那潛意識、偶然、多樣的主體。但AI有讓我們有更認識自己嗎?有讓我們超越自己嗎?若僅有數據的歸納是無法超越的,人之所以具有超越的可能性在於,透過行動,透過力與力之間的關係中,看見、肯定那些被我們否定、反動的力量。

2021/10/12

37會員
56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講者:洪裕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7.10 1. 傳統現象學方法的困難:現象學的目標是回歸事物、現象本身,找到恰當的方法、語言表述現象,但用語言表述現象的傳統現象學方法會遇到困難。 2. 那托普(Paul Natorp, 1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褚老師:「這個東西長這個樣子,其實就是來自這樣子的過程,變成記憶的一部份,在我們的memory裡面,這個太難你們不用懂,但是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直覺intuition。第二個,直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直覺是duration,是一個長時間持續延移的訓練過程。所以,你們現在是在訓練的前緣,你們剛
  關於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論及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及直觀如何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可參閱筆者〈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及〈論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詳下方連結)。本文想討論的是,何謂綿延?以及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   傳統認為
  在談論《物質與記憶》前,讀者可先參閱筆者另篇文章〈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詳下方連結),可對柏格森的問題意識有一初步的認識。其問題意識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
  台劇《火神的眼淚》昨日精彩大結局,印象最深刻的是第4集中,有個在婚宴的場景,雙方親家相互起了衝突。   「嫁給這個沒前途的,以後你等著吃苦了!」   「你在說什麼啊?我兒子好歹是個博士喔」。   「哲學博士有個屁用啊!」   本劇果然真實性十足,除了反映一般人對消
講者:洪裕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7.10 1. 傳統現象學方法的困難:現象學的目標是回歸事物、現象本身,找到恰當的方法、語言表述現象,但用語言表述現象的傳統現象學方法會遇到困難。 2. 那托普(Paul Natorp, 1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褚老師:「這個東西長這個樣子,其實就是來自這樣子的過程,變成記憶的一部份,在我們的memory裡面,這個太難你們不用懂,但是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直覺intuition。第二個,直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直覺是duration,是一個長時間持續延移的訓練過程。所以,你們現在是在訓練的前緣,你們剛
  關於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論及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及直觀如何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可參閱筆者〈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及〈論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詳下方連結)。本文想討論的是,何謂綿延?以及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   傳統認為
  在談論《物質與記憶》前,讀者可先參閱筆者另篇文章〈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詳下方連結),可對柏格森的問題意識有一初步的認識。其問題意識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
  台劇《火神的眼淚》昨日精彩大結局,印象最深刻的是第4集中,有個在婚宴的場景,雙方親家相互起了衝突。   「嫁給這個沒前途的,以後你等著吃苦了!」   「你在說什麼啊?我兒子好歹是個博士喔」。   「哲學博士有個屁用啊!」   本劇果然真實性十足,除了反映一般人對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本書從【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尼采的經典著作中,匯集了原典的精華概念,每篇以卡通插圖和淺顯易懂的解說以及關鍵字,介紹尼采的經典哲學概念,使得一般人也能理解並認識大師著作中深刻的奧義。
Thumbnail
💡 夢想,是存活下來的動力 💡 不一定要用減法,試看看加法 🤔 找到真正心中的渴望 --《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的作者吉田醫師,出國前工作、家庭和備考同時抓住;在出國求學時,還要照顧小孩和適應陌生環境,這種韌性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Thumbnail
2023年初,《風帆紀元》正式推出,引起資深玩家們的一陣騷動,原因不為別的,這款中國遊戲用的正是二十四年前(1999年)由日商光榮株式會社推出的《大航海時代IV》的架構。身為骨灰玩家當然就要搶先試試看,究竟結果如何呢?
Thumbnail
改編自香港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說《我的前半生》的熱播,使大家再度掀起對亦舒小說中當代女性價值觀的探索與思考。小說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命運,無疑是對話魯迅曾爲女性“出走”結局的兩種選擇,提供第三種選擇的可能性。經濟地位的獨立,使得當代女性在實現自我、追求自我的同時,又能迴歸自我,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主體價值,而不
Thumbnail
多年前,在書局被《超譯尼采》書封面上的「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這句話射中我心,身為職業婦女媽媽,用世間一般眼光看來,事業上或許「一事無成」,卻堅定地自認我的選擇是值得尊敬,因為,人生的成就不只在事業上。
Thumbnail
「這本小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博學、更聰慧、更掌握山, 但它確實試著讓讀者的靈魂──變大一點。」 山,如何成為登山者生命意義的來源?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詹偉雄 親自選文導讀 精選歐洲山岳文學史發軔期十七篇重要經典選文,描摹人類登山行為背後的哲學原點 試圖回答一個亙古難題──我們為何冒險?
Thumbnail
《下輩子我再好好過》第二季完美劃下句點!在 Delta 工作室共事的五人幫,有著五種不同的「性、愛」的詮釋方式。劇情看似荒謬,卻在某些情節之中,悄悄打中了觀眾的內心深處!
Thumbnail
從男女主角文鋼太與高文英身上可以看到兩種形式的人,文鋼太被內心的道德所束縛,他就像是用鎖鍊自縛手腳,把自己跟世上所有的道德價值綁成一體,然後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而不是自己心中想做的事。 高文英正好相反,他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她缺乏同情心,憐憫心在她身上早已消失無蹤,她利用自己的財富與能力,
Thumbnail
關於性別的不公允,並不是只有女性應當思考或推動的議題,也是婦女節的今日,無論性別都該思索的重要原因。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本書從【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尼采的經典著作中,匯集了原典的精華概念,每篇以卡通插圖和淺顯易懂的解說以及關鍵字,介紹尼采的經典哲學概念,使得一般人也能理解並認識大師著作中深刻的奧義。
Thumbnail
💡 夢想,是存活下來的動力 💡 不一定要用減法,試看看加法 🤔 找到真正心中的渴望 --《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的作者吉田醫師,出國前工作、家庭和備考同時抓住;在出國求學時,還要照顧小孩和適應陌生環境,這種韌性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Thumbnail
2023年初,《風帆紀元》正式推出,引起資深玩家們的一陣騷動,原因不為別的,這款中國遊戲用的正是二十四年前(1999年)由日商光榮株式會社推出的《大航海時代IV》的架構。身為骨灰玩家當然就要搶先試試看,究竟結果如何呢?
Thumbnail
改編自香港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說《我的前半生》的熱播,使大家再度掀起對亦舒小說中當代女性價值觀的探索與思考。小說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命運,無疑是對話魯迅曾爲女性“出走”結局的兩種選擇,提供第三種選擇的可能性。經濟地位的獨立,使得當代女性在實現自我、追求自我的同時,又能迴歸自我,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主體價值,而不
Thumbnail
多年前,在書局被《超譯尼采》書封面上的「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這句話射中我心,身為職業婦女媽媽,用世間一般眼光看來,事業上或許「一事無成」,卻堅定地自認我的選擇是值得尊敬,因為,人生的成就不只在事業上。
Thumbnail
「這本小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博學、更聰慧、更掌握山, 但它確實試著讓讀者的靈魂──變大一點。」 山,如何成為登山者生命意義的來源?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詹偉雄 親自選文導讀 精選歐洲山岳文學史發軔期十七篇重要經典選文,描摹人類登山行為背後的哲學原點 試圖回答一個亙古難題──我們為何冒險?
Thumbnail
《下輩子我再好好過》第二季完美劃下句點!在 Delta 工作室共事的五人幫,有著五種不同的「性、愛」的詮釋方式。劇情看似荒謬,卻在某些情節之中,悄悄打中了觀眾的內心深處!
Thumbnail
從男女主角文鋼太與高文英身上可以看到兩種形式的人,文鋼太被內心的道德所束縛,他就像是用鎖鍊自縛手腳,把自己跟世上所有的道德價值綁成一體,然後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而不是自己心中想做的事。 高文英正好相反,他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她缺乏同情心,憐憫心在她身上早已消失無蹤,她利用自己的財富與能力,
Thumbnail
關於性別的不公允,並不是只有女性應當思考或推動的議題,也是婦女節的今日,無論性別都該思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