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因緣與因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進入本堂主題因緣與因果前,法師先回到上堂課的佛法與三皈依來加強基礎。

佛與法

  1. 佛:(1)覺察:對煩惱障,內觀(2)覺悟:對所知障,外慈。對內觀察煩惱的障礙,審視自己的內心波動;對外則廣學無量法門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法是達到和成就智慧的過程。
  2. 法:以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對應「信,解,行,證」。信分為四個層次:不信,疑信,淺信及深信。藉由引導產生信心,信心是一種態度,從一些老菩薩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即使不懂也可以深信不移的一種態度。可以如此其實是一種從皈依到發願形成的結果。佛法是覺悟的教育,若只有祈求便看不出佛陀教法的珍貴差異,如何增長自己的知慧而非僅祈求神明的加持,要從發願成為三寶,由凡夫氣質轉為菩薩氣質,時時去護念眾生,由此而生「信」。並且透過「理」解付出行動,對法的珍惜會使修行更為有力。再由六度四攝的「行法」,最後證得堅固的道心。結論是要(1)發心(2)具備正見(3)修行(4)證:堅固道心。

根本佛法

世尊最初的教法為「端正法」,為眾生建立正確知見,使信眾歡喜信受奉行後,再教授滅除一切苦「正法要」。

由正信知見進入正信因果觀,再進入日常斷惡修善,心柔軟後才可吸收正法要。三法印(正信知見),四聖諦(正法要),十二因緣(正信因果觀)的組成即為根本佛法。

因緣與因果

世間正見的核心為確信因果,善觀因緣。以公式說明【因+緣=果】

緣為條件,其變化夢千,在果出現前都有可能改變,而條件的基本共同特質是,所有現象都無法離開因緣,亦即宇宙萬物的共同本質為緣起性空。(今天再讀這段又有新的體會,即使是緣亦離不開「因緣果」的層層相扣,有點像「碎形」的概念)

緣起性空為因緣有,自性空,指現象有但為暫時,諸法本空。

在生活中無利益衝究時,我們可以道心穩固,但衝突出現時呢?仍可知道愛染之物實無可得,本質空嗎?臨終時,放得下嗎?如何運用空性提起道心呢?

因緣果怎麼說?

因緣果貫穿三世,現在當下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凡事在「因」上去努力,活在當下,為過去負責,不驕傲也不氣餒,也知道現在的苦果為過去惡業成熟,歡喜受報則不會再造惡業。

邪因/無因與正因

邪因論,或非因計因。略舉三種說明:

  1. 宿作論:也可名為定命論。指說由於過去的業力,感得今生的果報。但以為世間的一切,無不由生前業力招感的,對於現生的行為價值,也即是現生的因緣,完全抹煞。
  2. 神祐論:一切皆為神的安排或旨意,只要求神就好,不是人力可奈何。
  3. 苦行外道:以為苦行可以減少未來之苦的無意義苦行。

無因論,指因為觀察不到因緣果,就說無因。

正因論,佛說:一切現象無不是有因果性的, 一切現象無不是有因果性的,要求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係,不可籠統的講因緣。我們可以透過努力改善業因。

因果觀/因緣論

因果觀中講報怨行及隨緣行;因緣論中講無所求行及稱法行。

  1. 逆境報怨行:把握兩種層次的態度接受事實及尋求解決方法
  2. 順境隨緣行:幸運不必興奮,不可得意忘形,過去努力及現在眾多助緣而得,遇事都要守住自己的心。
  3. 無所求行:緣生緣滅,所做任何事並非為了目的,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4. 稱法行: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能夠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是有主觀的想做或不做

隨緣

心裡不要留下任何東西,心像倉庫,放著不動,需要時,拿出來用,不需要就放著,內心常常保持不動。

法師勉勵

改善逆緣,培植好緣,廣結善緣,隨順因緣。

avatar-img
18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皈是歸向/回頭,依是依循,是「沒有期限」「不會改變」的穩定目標。要從哪裡回頭呢?由錯誤中回頭,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而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改變,當我們發心求授皈依,是要依循佛的教導來修正生活中的錯誤行為,是要皈依正確的發心。
有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像是一把烈火煎熬著我。因為這個名詞廣泛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而且被和神通和通靈混淆使用。 在我過去的認識裡,佛教系統裡,不曾出現過這個名詞,所以在我接觸能量心理學和靈性的時候,強烈的批判出現在我的心中。
那天,在茶屋ヶ坂公園看完繡球花,大家坐在超市前的長椅上休息。我家導遊公布下一個景點是覺王山日泰寺。 導遊說,日泰寺是日本唯一一個不屬於任何宗派,各宗派的主教士每隔三年輪流掌管寺廟。裡頭供奉了泰國(舊時的暹羅)贈送日本的佛陀舍利子,並以國命名來彰顯日泰友好。而覺王山的「覺王」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別名。 準
這次日本旅遊的最後一站是聚樂園,聚樂園裡有一尊大佛,是1927年為了紀念昭和天皇成婚而供養的開光大佛。帶著旅途中的情緒波動來到這裡。
「爾時,善現亦白佛言,我清淨故,色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受想行識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果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一切智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無得無現觀,佛言,如是,畢竟淨故。」
【消失】 早晨走在鐵馬道上,一隻黑色長尾中型鳥飛在前方胸口的高度。 「怎麼飛那麼低?」正當我納悶時, 視線循著鳥的視角延伸,黑鳥的前方是一隻奮力飛行的鮮紅小蟲。 眨眼的瞬間,鮮紅小蟲不見了! 黑鳥轉彎飛向鄰近的枝葉叢裡。 回到家中,我向孩子描述我在步道所見的這個景象, 問他:「紅色小蟲怎麼了?」 五
皈是歸向/回頭,依是依循,是「沒有期限」「不會改變」的穩定目標。要從哪裡回頭呢?由錯誤中回頭,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而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改變,當我們發心求授皈依,是要依循佛的教導來修正生活中的錯誤行為,是要皈依正確的發心。
有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像是一把烈火煎熬著我。因為這個名詞廣泛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而且被和神通和通靈混淆使用。 在我過去的認識裡,佛教系統裡,不曾出現過這個名詞,所以在我接觸能量心理學和靈性的時候,強烈的批判出現在我的心中。
那天,在茶屋ヶ坂公園看完繡球花,大家坐在超市前的長椅上休息。我家導遊公布下一個景點是覺王山日泰寺。 導遊說,日泰寺是日本唯一一個不屬於任何宗派,各宗派的主教士每隔三年輪流掌管寺廟。裡頭供奉了泰國(舊時的暹羅)贈送日本的佛陀舍利子,並以國命名來彰顯日泰友好。而覺王山的「覺王」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別名。 準
這次日本旅遊的最後一站是聚樂園,聚樂園裡有一尊大佛,是1927年為了紀念昭和天皇成婚而供養的開光大佛。帶著旅途中的情緒波動來到這裡。
「爾時,善現亦白佛言,我清淨故,色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受想行識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果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一切智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無得無現觀,佛言,如是,畢竟淨故。」
【消失】 早晨走在鐵馬道上,一隻黑色長尾中型鳥飛在前方胸口的高度。 「怎麼飛那麼低?」正當我納悶時, 視線循著鳥的視角延伸,黑鳥的前方是一隻奮力飛行的鮮紅小蟲。 眨眼的瞬間,鮮紅小蟲不見了! 黑鳥轉彎飛向鄰近的枝葉叢裡。 回到家中,我向孩子描述我在步道所見的這個景象, 問他:「紅色小蟲怎麼了?」 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典云,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障、二名為業障、三是果報障。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云:「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所謂的命運,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福德與業報的組合。命運並非不可抗、無法扭轉;佛法就是我們來人世間這一遭的最高指導原則,教導我們如何過好一生的生命指南。
Thumbnail
什麼是障礙?經典云,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障、二名為業障、三是果報障。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云:「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所謂的命運,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福德與業報的組合。命運並非不可抗、無法扭轉;佛法就是我們來人世間這一遭的最高指導原則,教導我們如何過好一生的生命指南。
Thumbnail
經典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報應是偉大 佛陀澈悟後觀察到的宇宙最究竟真理,小至個人一生中的際遇、禍福,大至家族、社會國家的興衰、經濟、文化等等,皆與因果息息相關。佛法浩瀚如煙海,但三藏十二部經典可以「因果」二字總攝。唯有明瞭因果,生命中的種種疑難雜症才能有解。
Thumbnail
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因果問題很重要,一個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於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貪求、計較、分別和營謀,便減少無窮的煩惱與過失。欲深知因果,必須明三世因果。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Thumbnail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見正編勸愛惜物命說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典云,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障、二名為業障、三是果報障。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云:「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所謂的命運,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福德與業報的組合。命運並非不可抗、無法扭轉;佛法就是我們來人世間這一遭的最高指導原則,教導我們如何過好一生的生命指南。
Thumbnail
什麼是障礙?經典云,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障、二名為業障、三是果報障。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云:「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所謂的命運,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福德與業報的組合。命運並非不可抗、無法扭轉;佛法就是我們來人世間這一遭的最高指導原則,教導我們如何過好一生的生命指南。
Thumbnail
經典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報應是偉大 佛陀澈悟後觀察到的宇宙最究竟真理,小至個人一生中的際遇、禍福,大至家族、社會國家的興衰、經濟、文化等等,皆與因果息息相關。佛法浩瀚如煙海,但三藏十二部經典可以「因果」二字總攝。唯有明瞭因果,生命中的種種疑難雜症才能有解。
Thumbnail
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因果問題很重要,一個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於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貪求、計較、分別和營謀,便減少無窮的煩惱與過失。欲深知因果,必須明三世因果。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Thumbnail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見正編勸愛惜物命說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