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民國初年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品讀《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

民國初年是一段很特別的時間,五千年的大帝國體制瓦解,古老文明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裡面臨內憂外患的夾擊,混亂程度堪比五代十國。

但也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了非常多的傳世名家,文化大師陳寅恪、北大校長蔡元培、思想家梁啟超、《人間詞話》作者王國維、弘一法師李叔同、《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女權先鋒秋瑾、《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作者胡適(胡適有太多故事可以聊)、《中國文化要義》作者梁漱溟、著名哲學家金嶽霖、《中國哲學史》作者馮友蘭,還有到現在依然很知名的,像是林語堂、錢鍾書、傅斯年、徐志摩、林徽因、朱自清、老舍、冰心等等,還有太多我沒說到的人。

我一直覺得那段歷史可以稱之為「流金時代」,雖然苦難但真金不怕火煉,就算時間流逝也依然閃閃發光。所以做這個讀書頻道,我帶著一個夢想,希望可以把過去那段大歷史做一個比較完整的梳理。不過當然現在說這些還太早,要先累積一下拍影片的能力和風格,所以先在這裡立個flag就好。

說回《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這本書,民初會這麼混亂的基底其實跟這些軍閥有很大的關係。軍閥是以武裝為後盾,割據一方的勢力。 民初時的割據軍閥以北洋軍閥為主,在袁世凱死後,分裂有奉系、皖系、直系等多個系統,較有名的有在袁世凱去世後掌權的皖系段祺瑞,日後東北的控制者奉系張作霖、張學良等。

在聊這本書的軍閥趣事之前,先補充一下軍閥成形的背景。軍閥割據的遠因可追溯到晚清。

那時候清朝自己原本的精銳軍隊八旗軍子弟,生活都已經糜爛沒有什麼戰鬥力。所以太平天國之亂爆發後,只能依賴地方團練民兵對付起義軍,像是曾國藩的湘軍就是其中代表。後來慢慢的這些地方團練就成為了地方勢力,團練會有這麼濃厚的地方氣息,是因為資助團練的地方地主與紳商勢力多半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所以沒有很強的全國統一化的動力,照顧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可以了。

辛亥革命後,對全國市場統一的淡漠、渴求安定生產環境與一定政治特權的願望,使這些資助者成為地方軍閥有力的統治支持者與經濟來源之一,這就是民國軍閥能夠依省割據的經濟因素。軍閥的崛起是因為清末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看著清軍和拳民被八國聯軍打得潰不成軍,才體認到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性,發起庚子新政。裡面最重要的改革是創建新軍,由中央政府直接撥款並指揮的核心部隊,史稱北洋六鎮新軍。

清朝的軍隊改革計劃本預定要發展到全國建立36鎮,共約五十萬正規軍,成為全國主要武裝部隊核心。可是庚子賠款後清朝國庫空虛,無法負擔北洋六鎮以外的軍費,再加上根本沒有現代軍事知識的新式軍校,必須讓年輕軍官出國留學學習。所以清政府將建設六鎮以外新軍的任務下放給地方政府,人員選拔也是交由各省興辦的武備學堂考選。導致非新軍基本上都是各省政府自籌自武自招自練。雖然減少了中央政府財政負擔,但也讓中央失去了對地方兵權的掌控,導致了像是五代十國那樣的軍閥割據局面。

好的,這部分的知識點算是補充歷史課本沒說清楚一段,接下來就跟著這本書的腳步,來聊聊民國軍閥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吧。

民國初年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品讀《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