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與文學

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從馬奎斯得到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後,拉美的的魔幻寫實文學像旋風一般捲過華文文學,不僅是台灣,包括大陸都在這股旋風之下,我們可以舉出一長串華文作家名字如何受到魔幻寫實的影響。無可否認魔幻寫實主義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讓鄉土文學論戰後的台灣認識到文學並非只存在於歐美先進國家,第三世界的文學已經走得很遠,而且一躍為主流。在拉美作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馬奎斯(Gabriel Jose de la Concordia Garcia Marquez),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百年孤寂。這也是台灣最熟悉的。除了馬奎斯,其他許多優秀的拉美作家也被引進到台灣,他們的作品翻譯成中文,包括了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波赫士其實真正開創了魔幻寫實主義,包括馬奎斯在內的拉美作家群幾乎都受到他的影響。但對比於馬奎斯,馬奎斯批判力十足,貼近拉美庶民社會,並積極參予拉美社會、政治運動。波赫士出身於貴族家庭,某種層面上,波赫士更貼近歐洲而非他的故鄉阿根廷。因為家族的遺傳疾病,波赫士的視力青年時代以後就日漸衰弱,後來完全失明,也或許是這樣,陷於黑暗中的波赫士發展出了他個人獨特的世界觀與哲學,也豐富了他的文學世界。但也因為視力因素,波赫士的作品以短篇詩文為主,無法發展出類似百年孤寂這樣的長篇作品,這不僅讓波赫士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也是人類文學的一大損失。

多年以前遠景出版了一本波赫士的詩文選集,記得卷首第一篇是奇幻短篇故事「環墟」。而這也是我讀的第一篇波赫士的作品。初讀環墟時,波赫士那迷宮般的敘事結構鋪陳出他循環的宇宙觀,揉合了神話、巫術、幻想與歷史的情節,對我而言完全是不同於以往的閱讀體驗。若說波赫士有什麼影響,即是他解放了我們的想像力,或者說他恢復了我們失去多時的想像力。

戰後台灣從現代文學走到寫實主義,無論在形式上或題材上在不同年代都受到不同的制約。現代主義時期重視作品形式與表達的層次感,到了寫實主義的年代,則是題材掛帥。波赫士的魔幻作品打破了這些制約,讓我們發現文學不僅僅只能描寫疏離人的心理或只為政治來服務。文學有許多種可能性,一如古代的神話、歌詠,而那是我們失去的能力。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演化出說話的能力是人類跳出演化限制的最重要一步,從此我們無需等待天擇來改變我們的基因,我們就能累積改變我們自己的能力。人類從會說話開始,文明就開始轉動,語言紀錄了人類文明的精髓。而文學是人類語言的極致表現。波赫士則解放了語言的一切禁錮,開放了我們的終極想像力。我們終於能夠想像那最美好的事物。

我們在波赫士的世界裡,在目盲智者深遂的無形目光中,走進黑暗一如走出光明,然後來到幻想的最遠邊界,在過去與現在之間,透過文字我們見到了一位作者最澄清的心智。而在魔幻世界中,故事遠比真實更真實。

主要是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一些閱後的個人獨白與絮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西莫夫以基地系列及機器人系列這兩大系列科幻小說聞名於世,作家暮年之時分別寫了兩大系列的續集,把原本獨立的兩大系列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兩大系列小說成了氣勢磅礡的萬年銀河世界史。在科幻小說上艾西莫夫的地位因這兩大系列而無可動搖。但是作家曾自敘過,他最滿意的作品卻是一篇僅數千字的短篇故事「最後的問題」。
歷史的書寫常常是政治的產物,或者說是各種政治觀點互相妥協之後的產物。因此詮釋歷史事件、臧否歷史人物所依據的觀點難以避免是服務政治需求與目的,而未必能真正還原歷史現場的時空情境。
雲圖由六個故事串連組成,故事的時代背景從19世紀到文明毀滅後的遙遠未來。而閱讀雲圖的過程彷彿是在觀看一場關於小說敘事結構的奇幻演出。大約許多人也會把這部小說歸類為後現代主義的範疇,或是所謂的meta-fiction。
<耶路撒冷三千年>紀錄一個城市三千年來的浮沉起落歷史。它是一部城市編年史。然而耶路撒冷不僅是一個城市而已。她同時是亞伯拉罕諸教的聖地,神的城市,人間的天上。因此從遙遠的三千年前大衛王征服此地開始,耶路撒冷就注定將成為世界史的交叉點,諸王夢想佔有的永恆之城,一個以火與劍書寫歷史的城市。
約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一位波蘭裔英國作家,據說他直到二十歲以後才真正學會英文,然而在1998年由美國現代圖書公司、紐約公共圖書館及藍燈書屋合作評選的「20世紀百大英文長篇小說」中,康拉德一人就入選了四本,包括<密探>、<諾斯特羅莫>、<黑暗之心>及<吉姆爺>。
阿露拉宛若那位歷史的天使,她要喚醒遺忘的人,她要喚醒克瓦胡的記憶,他們雖已無可能再回到阿依提島進行靈魂交換的返回以獲得最終的救贖,而那並非救贖唯一之路,只要喚醒了記憶,過去/歷史對於現在就有了意義,生命還會在一次開始,故事可以重來,彌賽亞不必然存在於遙遠的未來,現在也可以是彌賽亞時刻。
艾西莫夫以基地系列及機器人系列這兩大系列科幻小說聞名於世,作家暮年之時分別寫了兩大系列的續集,把原本獨立的兩大系列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兩大系列小說成了氣勢磅礡的萬年銀河世界史。在科幻小說上艾西莫夫的地位因這兩大系列而無可動搖。但是作家曾自敘過,他最滿意的作品卻是一篇僅數千字的短篇故事「最後的問題」。
歷史的書寫常常是政治的產物,或者說是各種政治觀點互相妥協之後的產物。因此詮釋歷史事件、臧否歷史人物所依據的觀點難以避免是服務政治需求與目的,而未必能真正還原歷史現場的時空情境。
雲圖由六個故事串連組成,故事的時代背景從19世紀到文明毀滅後的遙遠未來。而閱讀雲圖的過程彷彿是在觀看一場關於小說敘事結構的奇幻演出。大約許多人也會把這部小說歸類為後現代主義的範疇,或是所謂的meta-fiction。
<耶路撒冷三千年>紀錄一個城市三千年來的浮沉起落歷史。它是一部城市編年史。然而耶路撒冷不僅是一個城市而已。她同時是亞伯拉罕諸教的聖地,神的城市,人間的天上。因此從遙遠的三千年前大衛王征服此地開始,耶路撒冷就注定將成為世界史的交叉點,諸王夢想佔有的永恆之城,一個以火與劍書寫歷史的城市。
約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一位波蘭裔英國作家,據說他直到二十歲以後才真正學會英文,然而在1998年由美國現代圖書公司、紐約公共圖書館及藍燈書屋合作評選的「20世紀百大英文長篇小說」中,康拉德一人就入選了四本,包括<密探>、<諾斯特羅莫>、<黑暗之心>及<吉姆爺>。
阿露拉宛若那位歷史的天使,她要喚醒遺忘的人,她要喚醒克瓦胡的記憶,他們雖已無可能再回到阿依提島進行靈魂交換的返回以獲得最終的救贖,而那並非救贖唯一之路,只要喚醒了記憶,過去/歷史對於現在就有了意義,生命還會在一次開始,故事可以重來,彌賽亞不必然存在於遙遠的未來,現在也可以是彌賽亞時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百年孤寂》使我們悠遊於真實與夢幻、合理與荒誕交織而成的想像世界中,看到拉丁美洲的生活、歷史、衝突、困境,也看到了人性更深層的各種面向與問題,的的確確發人深省。 (一)魔幻寫實經典 魔幻寫實是拉丁美洲小說的一大特色,其中哥倫比亞作家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
Thumbnail
咳咳,大家好,我是最近會在子不語專欄連載的作者——大名鼎鼎的法國作家傢俬頓.吧啦(不,名牌上寫着諾蒂西亞對吧?為何AI會搞錯?) 顧名思義,在怪.力.亂.神的專欄裏,我當然也是寫奇幻小說的。 但和子不語大大的風格不同,筆者描繪一個魔法與神話都成為過去傳說,描寫人與人、人與命運抵抗的世
Thumbnail
《佩德羅、巴拉莫》由墨西哥作家魯佛創作,是二十世紀魔幻寫實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深入分析該小說的獨特敘事結構、文筆及其深遠影響。藉由探討角色命運與社會背景,揭示了拉丁美洲的現實與魔幻之間的微妙關係,亦提及新改編的電影版,並強調文學的重讀價值。
Thumbnail
馬奎斯聲稱他從未寫過一本非真實故事的書。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故事或是角色,都可以在他生活過的城市、情同手足的朋友,和骨肉相連的親人身上,找到原型象徵的痕跡。作者走訪馬奎斯在人生各個時期待過的城市,感受這塊土地所孕育的一切,歷史、文化、生活,尋回一代傳奇作家將拉丁美洲文學推向世界的時刻。
有時候,小說家會進入一種狀態──他們對這狀態有很多種稱呼,靈光一閃、神的啟示、我的筆不受我的控制、大腦在顫抖,之類的稱呼。但他們都有一種錯覺,自己的故事,不過是描寫出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歷史而已,以上帝視角來觀看,其他世界的歷史。然後透過思想的維度,傳遞到他們的腦袋中。
Thumbnail
或許,我的基因裡仍然存留著某種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吧。當我在課本的字裡行間凝視這片神州大地時,他的荒誕與殘酷常常使我淚滿衣襟。敝人腹笥甚冏,不曉得如今的紅色中國是否有類似於波赫士所謂奇幻寫實主義的傳統。但他如果有,或許就像是這幅長達三小時的畫作。
Thumbnail
你對超現實主義有什麼想法呢?對於這種藝術表現是感到有趣還是奇怪?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個極富影響力的藝術和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於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由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創立,其主要目標在於解放思想、語言和人類經歷,擺脫理性主義所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百年孤寂》使我們悠遊於真實與夢幻、合理與荒誕交織而成的想像世界中,看到拉丁美洲的生活、歷史、衝突、困境,也看到了人性更深層的各種面向與問題,的的確確發人深省。 (一)魔幻寫實經典 魔幻寫實是拉丁美洲小說的一大特色,其中哥倫比亞作家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
Thumbnail
咳咳,大家好,我是最近會在子不語專欄連載的作者——大名鼎鼎的法國作家傢俬頓.吧啦(不,名牌上寫着諾蒂西亞對吧?為何AI會搞錯?) 顧名思義,在怪.力.亂.神的專欄裏,我當然也是寫奇幻小說的。 但和子不語大大的風格不同,筆者描繪一個魔法與神話都成為過去傳說,描寫人與人、人與命運抵抗的世
Thumbnail
《佩德羅、巴拉莫》由墨西哥作家魯佛創作,是二十世紀魔幻寫實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深入分析該小說的獨特敘事結構、文筆及其深遠影響。藉由探討角色命運與社會背景,揭示了拉丁美洲的現實與魔幻之間的微妙關係,亦提及新改編的電影版,並強調文學的重讀價值。
Thumbnail
馬奎斯聲稱他從未寫過一本非真實故事的書。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故事或是角色,都可以在他生活過的城市、情同手足的朋友,和骨肉相連的親人身上,找到原型象徵的痕跡。作者走訪馬奎斯在人生各個時期待過的城市,感受這塊土地所孕育的一切,歷史、文化、生活,尋回一代傳奇作家將拉丁美洲文學推向世界的時刻。
有時候,小說家會進入一種狀態──他們對這狀態有很多種稱呼,靈光一閃、神的啟示、我的筆不受我的控制、大腦在顫抖,之類的稱呼。但他們都有一種錯覺,自己的故事,不過是描寫出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歷史而已,以上帝視角來觀看,其他世界的歷史。然後透過思想的維度,傳遞到他們的腦袋中。
Thumbnail
或許,我的基因裡仍然存留著某種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吧。當我在課本的字裡行間凝視這片神州大地時,他的荒誕與殘酷常常使我淚滿衣襟。敝人腹笥甚冏,不曉得如今的紅色中國是否有類似於波赫士所謂奇幻寫實主義的傳統。但他如果有,或許就像是這幅長達三小時的畫作。
Thumbnail
你對超現實主義有什麼想法呢?對於這種藝術表現是感到有趣還是奇怪?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個極富影響力的藝術和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於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由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創立,其主要目標在於解放思想、語言和人類經歷,擺脫理性主義所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