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聰教學初體驗】學生沒聽過「文化近用權」?怎麼引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連彰化生活美學館的組長都說:「只有我們這些文化專業領域的人才比較知道什麼是是『文化近用權』吧!」

可見文化近用權雖然近在生活周遭,處處可見,但這樣的概念在台灣尚未普及。

更別說要將這有點複雜的概念帶給啟聰學校的高中生!?

因此這次豆比將文化、近用權兩個概念先拆開來個別引導學生認識了解。

一、關於教學方法

文化是什麼?

 首先,豆比用類似大富翁的概念讓學生感受一下「與文化的距離」

(其實這個遊戲可以更深入設計,像是加入頻率或前進後退…等等動態互動才是,例如:一個月會去xxx、做xxx幾次以上的,前進1步、3步或反之則退)

第一個是「平常會自主」看電影、追劇的往前一步,接著再一步步引導到是否會自行去聽講座、演講。

raw-image

raw-image
出乎意料,幾乎每位學生都在往前。(跟學校老師分享的不太一樣,但也可能是因為我的解釋上不夠明確?或其實學生會自主去做這些事,但頻率不高?或者其實他們真的剛好是對於文化藝文比較有興趣的學生?)

 但接著豆比再接著問,要剛剛我提的看電影、戲劇、去參訪美術館、博物館、科博館、參與音樂節活動、參加導覽、聽演講……等等才能叫「文化」嗎?

再扣回上一週提到的「聾人文化」,最後說明:「食、衣、住、行、育、樂,文化其實處處可見,融於我們生活之中。」

raw-image

接著才來聊何謂「近用權」?何謂「文化近用權」?

最後再分享「視形傳譯」的概念。

↓ 學生記得豆比合作表演過的演員—邱忠裕!

raw-image

其實這麼複雜的概念,一開始一系列課程正式開始前,輔導委員們是有點疑慮擔憂的,害怕學生無法同理瞭解,更甭提融會貫通。

 但,豆比認為這是很核心很重要的觀念,藝術表演雖輕鬆有趣,但本質還是立基於「服務的精神」

在進入「視形傳譯」課程前,學生若能了解「文化近用權」的精神,便能清楚視形傳譯誕生和傳承的意義,更能換個角度同理接受視形傳譯服務的觀眾。

 而事實證明,任何複雜的事實和觀念,都能化為簡單易懂的語言傳達給任何族群,教學永遠是彈性且可以客製化的

 豆比是分享控,無論是身為老師亦或者成為老師前的豆比,時常因學習了什麼概念、獲得了什麼啟發,而下意識地自動自發在腦袋中切換成講師的身份,想像自己以專業的氣質、激勵人心的口吻,站在台上分享故事,想像台下觀眾的反應。

(或許催眠後會發現前幾輩子豆比都是位演講者亦或者老師!?)

 

也因此,有時候我會犯下一個毛病:「想要給很多」的毛病。

 

這次的近用權,我以兩廳院的各種無障礙設計服務作為例子,秀出了七個圖示,請學生猜猜他們分別代表的意義和針對的族群。

raw-image

但回想起來,資訊量還是太多,學生似乎有露出一點疲乏的表情(因為前面也有其他互動)應該可以篩選幾個特別的圖示,印下來,讓他們分組看特定圖片討論並猜猜看,接著我再解釋,這樣能讓學生也能跟同儕互動,更聚焦於眼前的事物,而不是只是台上老師、台下學生單調來回。

 

二、關於教學心得和回饋

「學生課程上會想睡覺,很多時候老師要自行檢討。」

一名多年經驗的國小表演藝術課程的觀課輔導委員一針見血地提到,豆比完全同意。

雖然第三次課程,一如往常,無論是中聰的組長亦或者今天特別來觀課的輔導委員跟彰化生活美學館的組長一致給予很正向的評價(基本上是豆比的課程表達很流暢、很有舞台表現性、跟學生能互丟接球、口手語能流暢併用、時間分配很剛好…),但同時,其中一位表藝課程的老師也給了我更多建設性的建議:

 

1.規則的設立:

 一開始我就設立一個心態,就是雖然仍希望學生透過這樣的課程能收穫滿滿,真的帶得走東西,但畢竟是社團課程,我仍想說不用太過嚴謹,輕鬆好玩為主,因此上課規則中有一條是:

「真的很睏的話,舉手跟我說,我可以讓你睡五分鐘。」

 前兩次課程,學生一樣很參與、投入,第三次課程,真的有兩、三位男生第一堂課真的稱不住想睡覺了。

 女生們仍非常認真積極互動。

raw-image

雖然一開始一樣有設計互動的部分,但我也開始思考:

這三位大男孩的專注力真的撐不過半小時,我設計進去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環節在一個課堂中或許可以增加到2-3個部分,更多適度鬆緊鬆緊的節奏調整更好。

 

2.空間的運用

另外她也提到雖然今天的課程仍放比較多重心在理論、概念的部分,但還是可以適度活用教室空間,加入一些肢體延展、彈性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鬆」的部分可以不用坐在椅子上太久,對於那幾個特別無法專注的男生會是課程很好的調劑。

raw-image

(其中一位據說是手機重度使用者,更要思考怎麼調整課程)

這一點,豆比也的確還沒更大膽地讓學生在會議教室能靈活自如運用,主要也是因為一開始被自己的課綱有點框住:理論概念跟肢體協調、戲劇體驗分得很清楚。

 

3.課程簡報的圖片

 永遠要記得有一半學生是倚賴視覺學習的。有一張照片是說明當時我們嘗試的視形傳譯類型,共四種,我發現在秀出綜合拼貼照之前,還是先個別放上給學生看清楚會更好,對他們的視覺比較沒這麼疲勞。

raw-image

當然,以文化體驗計畫的角度來說,他們也會希望這樣的課綱是能被複製化、遍地開花的,雖然他們認為我在教課的流暢度很足,也很有個人魅力,但個人魅力並不是每位老師都能模仿學習的,也因此希望我能更細調將課程SOP流程化。

 

若是以自己設計、自己引導、自己控場、彈性調整的講師的角度,豆比似乎真的有這天賦,但以模板化的角度思考,的確有很多可以調整的魔鬼細節。

 

↓ 這次沒有學習單,挑三位學生分享心得,但問題可以再調整成聚焦式,學生的回答才不會發散,尤其對於聽障/聾人學生更要如此。

raw-image

但無論如何,每次真的將自己的課程抽絲剝繭、往內心反省,豆比還是得很驕傲、也很謙卑地說:

我是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是好還可以更好,優秀以上還要卓越,甚至輝煌。

avatar-img
17會員
46內容數
112年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10天,搜羅全台評價正面的自行創業的聾人/聽障者的餐飲業店家,或是雇用聾人/聽障者的友善的餐飲業店家,將它整合成一張「全台聾人與手語美食地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豆比手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課堂上,豆比最享受的是與人的互動,無論是與學生和老師,只要是在台下參與的每一位,對我而言都是滋養課程重要的養分。ee若看到學員因為課程的設計和豆比給予的回應而享受其中,那更是一種「有機肥料」。
終於進到台中啟聰學校了! 初次帶聾人/聽障學生上課的情況比預期中順利! 這個時間點接觸聾人/聽障學生是個很美好的時間點,為何?
課堂上,豆比最享受的是與人的互動,無論是與學生和老師,只要是在台下參與的每一位,對我而言都是滋養課程重要的養分。ee若看到學員因為課程的設計和豆比給予的回應而享受其中,那更是一種「有機肥料」。
終於進到台中啟聰學校了! 初次帶聾人/聽障學生上課的情況比預期中順利! 這個時間點接觸聾人/聽障學生是個很美好的時間點,為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文化英語領域廣泛,但它是筆者研究所時期研究的領域之一,文化研究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且也與身邊時事習習相關,包含時尚、電影、遊戲、媒體、管理學這些等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
Thumbnail
臺中一中學校參與了教育部112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兩場課程,旨在改善校園族群友善和素養。其中一個課程是人權教育研習,旨在教導學生正確理解人權概念。另一個課程則是原住民族教育主題的多元選修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藉由這些課程,提升學生的族群友善和素養,並消除校園中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於2016年修法新增「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以肯定「差異」為核心的「多元」文化,強調「普遍平等參與」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然而,在高舉「多元」文化的同時,如何避免文化成為政治正確或另類民族主義情感的宣洩工具?筆者試圖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以教育管道來說,台灣算是蠻健全的。它可分為私人和學校的教學。像是所謂的音樂補習班,或是學童家長替學習者找個專屬老師之類的,都算是私人教學的範疇;學校的教育則包括基礎和專業,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大學,甚至連學前教育都有。』家駒接著說。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文化英語領域廣泛,但它是筆者研究所時期研究的領域之一,文化研究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且也與身邊時事習習相關,包含時尚、電影、遊戲、媒體、管理學這些等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
Thumbnail
臺中一中學校參與了教育部112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兩場課程,旨在改善校園族群友善和素養。其中一個課程是人權教育研習,旨在教導學生正確理解人權概念。另一個課程則是原住民族教育主題的多元選修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藉由這些課程,提升學生的族群友善和素養,並消除校園中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於2016年修法新增「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以肯定「差異」為核心的「多元」文化,強調「普遍平等參與」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然而,在高舉「多元」文化的同時,如何避免文化成為政治正確或另類民族主義情感的宣洩工具?筆者試圖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以教育管道來說,台灣算是蠻健全的。它可分為私人和學校的教學。像是所謂的音樂補習班,或是學童家長替學習者找個專屬老師之類的,都算是私人教學的範疇;學校的教育則包括基礎和專業,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大學,甚至連學前教育都有。』家駒接著說。
Thumbnail
文化底蘊著靈魂淬鍊的美麗 每一種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種民族真正和期望看見的是其他民族和自己的文化傳統,相互學習其他文化的內容和智慧。身為中國人,如果孩子參加學校的文化活動,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是代表自己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