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弘的榜書「常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李義弘師兄忽然離世,雖說已經高齡82,但印象中他一直身體很好,聲若洪鐘,能吃能喝,所以還是錯愕感傷。

臉書上看到李義弘師兄的高足梁震明兄文章,談到他們常去吃的海鮮餐廳,並有一張李義弘寫的榜書〈常鮮〉,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raw-image



雖然說書畫同源,古人也常常標榜「詩書畫」三絕一身,但在時代的分工下,現在的畫家會寫字的,可說愈來愈少了。

比較特殊的是在江兆申老師「靈漚館」門下的諸多學生,全部都是書畫雙能,不僅可以提筆寫字,而且筆下功夫極為紮實,熟悉幾種經典書法風格,同時擅長篆、隸、行、草、楷,可以說都是等閒事。

李義弘師兄的書法神形極似江兆申老師,與周澄、陶晴山不分軒輊,六十歲以後特別著力於《石門頌》的臨摹,自此筆力更上層樓,書法結體也愈見辛辣,時見出奇的筆法中,又暗含法度,讓人驚異。

書法的臨摹自古有「易入不易出」之說,意思是,臨摹像古人還比較容易,像了以後還要有自己面貌,那就困難了。

臨摹就是模仿,模仿久了,當然就會被臨摹的風格限制住,筆畫質感、字體結構、精神神采等等,到達「形像」以後,的確很容易被既有的面貌困住。

然而李義弘的書法似乎從來沒有這個問題,即使早年他的字非常像江兆申老師,但還是有自己的味道在其中。

要達到「能像又能不像」這樣的能力,大概要歸功於他的繪畫方法,早年他出版過一本極重要的書《自然與畫意》,揭露了他如何運用筆墨特性,把自然景物蛻變為繪畫的方法。

這個從自然到畫意的方法,其實與書法的臨摹到自運的方法、精神類似,都是功力深化到一定程度之後的自然轉化,於是自己的面貌就神奇呈現了。這種方法說來簡單,但其實在可學與不可學之間,憑借的不但是寫實的紮實能力(臨摹也是一種寫實),更需要天機煥發的靈巧神采。

對一般人來說,寫實和臨摹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已經是很困難的事了,畢竟臨摹與寫實都需要高超的「還原技法」,沒有一定的天份和努力是不可能達到的。

更難的當然是像了以後的不像,繪畫不是照相,高度寫實固然是一種技術成就,但絕非繪畫藝術價值所在,於是把現實的風景轉化為心中的山水,成為畫家最強大的能力。

以書法來說,要建立自我面貌也正是這種轉化的能力。


raw-image
raw-image


李義弘師兄的〈常鮮〉本乎《石門頌》,但字體巨大,遠非《石門頌》可以望其項背,所以下筆特別需要龐大的氣勢與推衍,加上使用的是金色印花紙,所以墨濃而氣盛,下筆有藏有切、運筆穩重中有微妙的速度變化,字體的結構很自然在運筆的過程中轉化了《石門頌》的原本面貌,而有李義弘自己的風格。

李義弘師兄在書畫材料上的講究與使用允為當代第一,從〈常鮮〉的紙張選用,紙張種類、紙張大小都已經決定了他想要表現這件作品的基本樣貌,而毛筆的選擇與使用,當然也因為紙張大小、材質而有相應的變化。

在創作之前就對毛筆、紙張的選用胸有成竹,是一般書畫家難以企及的修養,也是一般觀賞者很難真正理解的部份。

李義弘在書畫紙張的選用上有他非常高明的地方,其中的主要關鍵,是他想要表現的效果與技法,所以在紙張、材料上的選擇本身就是極高明的修養,沒有高超的技法、對紙張材料的深刻理解,無法在創作之前選擇適當的工具材料,去年北美館展出李義弘的回顧展,其紙張、材料、形式之豐富多樣,令人嘆為觀止。一般人看一件作品,多半是作品本身的表現結果,但對畫家來說,紙張材料的選擇是表現技法的基礎,這種「畫外功夫」正是李義弘最擅長也是最被忽視的一部份。

〈常鮮〉值得注意的還有落款的形式,他的落款和一般把受書的名字頂天抬頭不同,而是寫在鮮字涵蓋的範圍內,這個位置非常特殊,並巧妙的讓受書者的名字與作品本身結合不可分割,其用意深刻但觀者未必能充份領悟。至於誤寫店主名字而後特別註明「即時更正」,因而衍生出的第三行下半與第四行,反而被他巧妙的拉長字數,而與〈常鮮〉的結構形成穩定的視覺效果,這種功夫雖然是李義弘師兄的彫蟲小技,但卻是一般書畫家很難達到的境界。

〈常鮮〉照片。梁震明攝影。李義弘的榜書「常鮮」

侯吉諒首創以數學、幾何、物理、力學來解析書法觀念及賞析,系統化闡釋學習書法的觀念、知識、技法,以及筆墨紙硯等相關知識,讓書法的學習更容易、簡單、快速、有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常常有一些自以為見識高明的人吹噓善書者不擇筆。 講這種話的人,通常不只是在主張寫字不必講究毛筆,其實更多的是暗示他自己寫字很高明。 每個時代有時代的書法風格,除了書法家的才情天分,也是因為當代的書寫工具、材料有其特色。七 宋朝的人為什麼寫不出唐朝人的楷書?難道是宋朝的人比較笨、寫字的技術不到位嗎?
  民國80年,周夢蝶要我幫他刻一枚姓名章,文壇前輩指定刻章,我照例是不收任何費用,因為有他們的肯定,就是最好的報酬。 但文壇前輩一向很了解禮尚往來的必要,於是就有了這件「周夢蝶臨歐陽詢」,這件作品極長,有5公尺,最後題了我的名字。以創作時間來說,周夢蝶寫這件作品,恐怕是刻印章的十倍以上
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學生專程到台灣上實體課程,一連三天,早上下午都來上課,收穫當然不同凡響。 但他說學習書法受家人質疑,「學書法可以做什麼?」 對所有不具實用功能的技術來說,「可以做什麼」總是會被拿出來檢視和質疑為什麼要花時間在上面,雖然質疑的人自己可能花了更多的時間在許多沒有用的事情
張大千晚年談到自己的潑彩,得意於可以把潑彩畫到像潑墨一樣。 繪畫的分類一向以材料特性為標準,如油畫、水彩、鉛筆畫、炭筆畫,而傳統的「國畫」,卻是最早的綜合媒材。 國畫的顏料有水性顏料,也有礦物性顏料,前者屬於透明顏料,用水化之,可以直接在紙上染色,後者為不透明顏料,必須用膠礬水才能固定在紙張上,
成立70年的幼獅文藝日前宣布停刊,很多藝文界朋友為之心情沉重、感到可惜,我倒是沒有這樣的感覺,幼獅文藝離開群眾太久了,有多少文藝青年還會以作品刊登在上面為榮呢?沒有了文藝青年的市場,任何文藝勢必被時代淘汰。 在社群網站的威力下,台灣是不是還需要幼獅文藝或其他類似的紙質文學刊物,其實是不
除了寫字的筆法技術,寫書法的技法,以墨韻最難。 很多人講墨韻,都是講墨的乾濕濃淡燥,什麼「墨分五色」之類的,這些墨色的變化雖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書法的墨韻,以「溫潤」為最高標準,這只有到故宮看真蹟才能理解什麼是好的墨韻,「北宋四家」: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蔡襄的作品到現在還是墨色烏黑
常常有一些自以為見識高明的人吹噓善書者不擇筆。 講這種話的人,通常不只是在主張寫字不必講究毛筆,其實更多的是暗示他自己寫字很高明。 每個時代有時代的書法風格,除了書法家的才情天分,也是因為當代的書寫工具、材料有其特色。七 宋朝的人為什麼寫不出唐朝人的楷書?難道是宋朝的人比較笨、寫字的技術不到位嗎?
  民國80年,周夢蝶要我幫他刻一枚姓名章,文壇前輩指定刻章,我照例是不收任何費用,因為有他們的肯定,就是最好的報酬。 但文壇前輩一向很了解禮尚往來的必要,於是就有了這件「周夢蝶臨歐陽詢」,這件作品極長,有5公尺,最後題了我的名字。以創作時間來說,周夢蝶寫這件作品,恐怕是刻印章的十倍以上
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學生專程到台灣上實體課程,一連三天,早上下午都來上課,收穫當然不同凡響。 但他說學習書法受家人質疑,「學書法可以做什麼?」 對所有不具實用功能的技術來說,「可以做什麼」總是會被拿出來檢視和質疑為什麼要花時間在上面,雖然質疑的人自己可能花了更多的時間在許多沒有用的事情
張大千晚年談到自己的潑彩,得意於可以把潑彩畫到像潑墨一樣。 繪畫的分類一向以材料特性為標準,如油畫、水彩、鉛筆畫、炭筆畫,而傳統的「國畫」,卻是最早的綜合媒材。 國畫的顏料有水性顏料,也有礦物性顏料,前者屬於透明顏料,用水化之,可以直接在紙上染色,後者為不透明顏料,必須用膠礬水才能固定在紙張上,
成立70年的幼獅文藝日前宣布停刊,很多藝文界朋友為之心情沉重、感到可惜,我倒是沒有這樣的感覺,幼獅文藝離開群眾太久了,有多少文藝青年還會以作品刊登在上面為榮呢?沒有了文藝青年的市場,任何文藝勢必被時代淘汰。 在社群網站的威力下,台灣是不是還需要幼獅文藝或其他類似的紙質文學刊物,其實是不
除了寫字的筆法技術,寫書法的技法,以墨韻最難。 很多人講墨韻,都是講墨的乾濕濃淡燥,什麼「墨分五色」之類的,這些墨色的變化雖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書法的墨韻,以「溫潤」為最高標準,這只有到故宮看真蹟才能理解什麼是好的墨韻,「北宋四家」: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蔡襄的作品到現在還是墨色烏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Thumbnail
李炳南老師,在台中佛教界非常有名。我在大一時,就聽過李老師講華嚴經。後來又修過李老師開的“李杜詩”的課。讀研究所時,也修了李老師2年的詩學課。 最近看李炳南老師詩集“浮海集” ,看到一首“八十自嘲”: 已得八旬壯,伏波誠未欺。文章殘燭夜,車馬夕陽時。 萬事襟常泰,千言筆不疲。壽康忙是藥,恨少古人知。
Thumbnail
林紓翻譯家及古文家的形象非常突出,以致很少人注意林紓的繪畫。其實林紓在繪畫方面也有獨到成就。在花鳥方面承其師陳文召之傳,山水畫也具有突出的創意。
Thumbnail
最近有位FB朋友,提到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讀大學時,買過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古文觀止”,大約在民國60多年買的。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後”,作者是李格非。在作者介紹欄,卻寫生平不詳。  
我所知道的李後主是一位非常細緻感性敏感的文人,善於描繪內心感受。每每讀他的作品,不自覺地陷入情境之中。
Thumbnail
《小窗幽記》是一部格言集,條條都是人生的回味和處世的領悟。但我們在本文引用的勸學金言見於清.金纓編著的《格言聯璧.學問》中。意思是:閱讀未曾見過的書,如同結識一個情意相合的朋友,何等幸運;重讀已經看過的書,將如老朋友重逢,再叙舊誼。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一個平凡的冬夜,大學生李志丞在和朋友吃完消夜後,返回宿舍的途中遇上了無法解釋的事件,甚至有人因此行蹤不明? 本來以為只是偶發的單一事件,卻在試著解決問題的途中逐漸深陷泥沼 究竟他的命運,會走入何種境地?
Thumbnail
聽說林風眠先生喜歡畫鳥,因為那總讓他想起兒時在山林裡遊玩,與大自然親密相連的記憶,我初聞時,心裡暗自竊喜,因為我喜歡樹,也喜歡畫樹,大抵如此。可他還說,畫鳥要像人,畫花要如畫少女。難怪,我成不了大師,因為我的樹總是樹,只是樹。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Thumbnail
李炳南老師,在台中佛教界非常有名。我在大一時,就聽過李老師講華嚴經。後來又修過李老師開的“李杜詩”的課。讀研究所時,也修了李老師2年的詩學課。 最近看李炳南老師詩集“浮海集” ,看到一首“八十自嘲”: 已得八旬壯,伏波誠未欺。文章殘燭夜,車馬夕陽時。 萬事襟常泰,千言筆不疲。壽康忙是藥,恨少古人知。
Thumbnail
林紓翻譯家及古文家的形象非常突出,以致很少人注意林紓的繪畫。其實林紓在繪畫方面也有獨到成就。在花鳥方面承其師陳文召之傳,山水畫也具有突出的創意。
Thumbnail
最近有位FB朋友,提到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讀大學時,買過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古文觀止”,大約在民國60多年買的。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後”,作者是李格非。在作者介紹欄,卻寫生平不詳。  
我所知道的李後主是一位非常細緻感性敏感的文人,善於描繪內心感受。每每讀他的作品,不自覺地陷入情境之中。
Thumbnail
《小窗幽記》是一部格言集,條條都是人生的回味和處世的領悟。但我們在本文引用的勸學金言見於清.金纓編著的《格言聯璧.學問》中。意思是:閱讀未曾見過的書,如同結識一個情意相合的朋友,何等幸運;重讀已經看過的書,將如老朋友重逢,再叙舊誼。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一個平凡的冬夜,大學生李志丞在和朋友吃完消夜後,返回宿舍的途中遇上了無法解釋的事件,甚至有人因此行蹤不明? 本來以為只是偶發的單一事件,卻在試著解決問題的途中逐漸深陷泥沼 究竟他的命運,會走入何種境地?
Thumbnail
聽說林風眠先生喜歡畫鳥,因為那總讓他想起兒時在山林裡遊玩,與大自然親密相連的記憶,我初聞時,心裡暗自竊喜,因為我喜歡樹,也喜歡畫樹,大抵如此。可他還說,畫鳥要像人,畫花要如畫少女。難怪,我成不了大師,因為我的樹總是樹,只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