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2:足尾銅山

2023年9月13日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地圖

足尾銅山位於日本栃木縣日光市的備前楯山,當地是渡良瀨川的上游,於1550年發現銅礦,1610年開始大規模開採、由江戶幕府直接管轄,日光東照宮、江戶增上寺的銅飾,以及寬永通寶的銅幣,都是來自足尾銅山,鼎盛時期每年生產銅1,200噸。此後開採量急劇減少,1871年私有化,1877(明治十)年古河市兵衛接手管理足尾銅山,之後發現新的礦脈,1905(明治38)年古河家族成立古河鑛業持續經營。在明治政府的富國強兵政策下,足尾銅山與久原財閥的日立鑛山、住友家族的別子銅山並列為三大銅產地;足尾銅山在20世紀初的產量,達日本全國的四成,當時的足尾町人口一度超過三萬八千人,在栃木縣僅次於首府宇都宮市。

為了運送足尾銅山的礦產,古河財閥沿著渡良瀨川溪谷建造足尾鐵道,開業於1911年,1918年被國有化成為日本國鐵的足尾線,1987年國鐵私有化、成為JR東日本足尾線,1989年又轉換為公私合營之第三部門鐵道,就是現在的渡良瀨溪谷鐵道(わたらせ渓谷鐵道)。

足尾銅山共有本山坑(有木坑)、小瀧坑及通洞坑三個坑口。1973(昭和48)年礦山封山,當時的坑道總長度超過一千二百公里;封山後足尾町人口持續萎縮,到21世紀初僅剩三千人,不到全盛期的一成,於2006年與周圍行政區一起併入日光市。礦場持續煉製進口礦石與處理廢棄物等,直到2002年停止運作。

1980年,整修後的通洞坑開放「足尾銅山觀光」;2005年,當地的民間組織開始推動足尾銅山以「負面遺產」方式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足尾銅山及足尾鐵道被日本經濟產業省列為近代化產業遺產;2009年起,部分銅山及足尾鐵道設施陸續被列為日本之史跡與有形文化財等。

通洞坑口

足尾銅山觀光,江戶時代的手掘坑夫

足尾銅山觀光,江戶時代的坑外選礦女礦工

足尾銅山觀光,明治時期的礦工,開始使用機器開採

足尾暴動事件

根據1906年的資料,足尾銅山員工共有11,105人,其中575人是女性,僅占5.2%。員工家屬11,987人,每戶平均2.6人,約有半數勞動者是單身。礦工分屬不同的「飯場」(類似包吃住的生產大隊),由飯場的工頭管理。

自江戶時代以來,礦工間存在類似行會的互助團體,稱「友子同盟」。20世紀初,在足尾銅山曾經有兩次組工會的嘗試,但組織都維持不久。1906年,在北海道組織礦工的「大日本勞働至誠會」,派人到足尾協助組織工作,12月6日,在通洞金田座(足尾劇場)開會宣布成立「大日本勞働至誠會足尾支部」,提出加薪與改善食米兩項訴求,並爭取「友子同盟」與「飯場」頭人的支持。

1907年1月,「友子同盟」頭人支持「至誠會」的訴求,向管理階層提出請願,但沒有成功。2月4日,礦工開始騷動,攻擊礦場辦公室及管理人員;6日,「至誠會」核心分子(有數人是社會黨黨員)被逮捕,卻引發更大規模的暴動,群眾縱火破壞設備,當地警察無法應付,甚至出動軍隊來鎮壓,最後總共逮捕六百多人,事件直到2月7日才平息。

事後清點,發現總共有65棟建築被破壞。在發生暴動的本山坑及通洞坑,礦場將全部礦工都解雇,要求礦工重新來求職才決定是否繼續雇用;另一方面也加薪來平息騷動,日薪由平均67錢提升至80錢、漲幅約兩成。「至誠會足尾支部」被解散,礦場對「飯場」的功能進行調整,以取代「友子同盟」的作用。

雖然暴動後工會組織被破壞,但種子已經留下。1917年,日本出現「大日本鑛山勞働同盟會」、「全國坑夫組合」與「友愛會鑛山部」三個礦業的工會,並在1920年合併為「全日本鑛夫總聯合會」,是二戰前日本少見的產業別工會。在這期間,足尾一直都是礦工組織的重鎮,並持續發生勞動爭議。

在足尾銅山的相關歷史年表中,1940年記載開始有朝鮮人勞動者,1944年記載開始有遭強制連行的中國人勞動者;在關於足尾產業遺產的地圖中,也標示有「中國人殉難烈士慰靈塔」與「朝鮮人供養塔」。查閱網路上找不到進一步資訊,且兩座紀念碑的位置,是在大眾運輸無法到達的小瀧坑區域,所以我也就沒有前往探視。

足尾礦毒事件

足尾銅山興盛繁榮,卻為當地環境帶來災難。山區的樹木被大量砍伐,用來作為坑道支架或燃料,以及污染造成酸雨使得植被枯萎,導致水土保持崩潰、洪水頻傳;煉製排煙造成空氣汙染;礦坑排出的水順著渡良瀨川而下,造成沿岸土壤與水源的污染,稻米等農產含大量重金屬。

1878年,渡良瀨川香魚大量死亡,開始有報紙報導銅山污染的相關消息。1890年,出身栃木縣南部的自由民權運動家田中正造當選眾議院議員,在國會中首度質詢銅山污染問題。1896年,受害農民成立礦毒事務所,設立在今群馬縣館林市的雲龍寺。1897年,渡良瀨川沿岸的農民二千人,試圖集結前往東京請願,大部分被當地警察所阻止。1900年2月12日半夜,雲龍寺的鐘聲響起,附近寺廟聽見鐘聲紛紛敲鐘回應並擴散通知,據說傳了80公里之遠,當地農民聽見鐘聲再度集結前往東京陳情,第二天在川俣村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有67名農民遭到逮捕,被稱為「川俣事件」。

1901年,渡良瀨川上游污染嚴重的松木村等三個村莊被廢村;同年,田中正造辭去國會議員職務,持續為礦毒問題奔走,並試圖攔車向明治天皇直訴。1906年,田中居住的谷中村遭到強制廢村,並改為滯洪池,因為谷中是農民運動的重鎮,選擇谷中村這項決定被認為是政治操作。1913年,田中正造病故,遺骨分在六座寺廟供奉,這些寺廟分布在受其組織的農民居住區域,喪禮時據說有30萬人參加。從此之後當地的農民運動也就沉寂下來。

後來一直到1972年,群馬縣太田市的農民向古河鑛業提起訴訟,二年後經調停終於確認,古河鑛業必須承擔造成污染的加害者責任。「足尾礦毒事件」可說是日本近代化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環境公害,也是一場「100年公害」。

谷中村位於渡良瀨川下游,栃木、群馬、琦玉與茨城四縣交界之處,廢村後改為滯洪池,稱為「渡良瀬遊水地」,是日本最大的滯洪池,區域內有谷中村的遺址,池內的土壤至今仍然含有高量的重金屬。1960年,在渡良瀨川上游建了足尾砂防堰堤,旁邊設立「銅親水公園」,公園內有「足尾環境學習中心」,中心內有關於銅山歷史的介紹與展示。

渡良瀨川中下游,也就是現在的群馬縣東南部以及栃木縣西南部,散布許多關於田中正造以及礦毒事件農民運動事蹟的紀念地點,但因為分布太廣、交通不便,所以我這次並沒有去尋覓這些史跡。這些地區以往存在若干田中正造研究會,有些還保留有資料館等,但因為參與者高齡化的因素,已逐漸停止運作。

位於古河橋旁的足尾銅山勞働組合辦公室

古河橋與背後的本山製鍊所

足尾站旁的古河鑛業機關車

遊記

我前一天住在桐生車站前,當天早上從桐生站搭渡良瀨溪谷鐵道到終點間藤站,再換乘日光市營巴士赤倉線,在赤倉下車,就可以看見古河橋,旁邊有足尾銅山勞動組合的辦公室,不知道工會是否還有在運作。在渡良瀨川對面,古河橋後面就是本山製鍊所,並未開放,上山通往本山坑口的道路似乎已經封閉;如果沿著渡良瀨川這邊的公路再往上,公車終點是銅親水公園(但往上的班次很少),可以看到足尾砂防堰堤,半路上有龍藏寺,有塊招牌說寺內有礦工墓,我因為時間安排的因素,並沒有從赤倉繼續往上。

從赤倉搭公車下來,渡良瀨溪谷鐵道的間藤、足尾與通洞站附近,都有古河鑛業的設施遺址,但除了通洞坑已經開放觀光,以及少數幾棟建築改為古河的相關資料館之外,工廠設施與宿舍區並沒有修復開放,使得可以參觀的部分其實有限。足尾站旁展示有數輛古河鑛業的礦業火車。通洞坑開放觀光,主要是搭乘輕便鐵道列車進入坑內,坑內展示各時期、不同工種礦工勞動的情形,有許多中小學生來見學。

延伸閱讀:

  1. 足尾銅山產業遺產相關資料
  2. 日本維基百科「足尾銅山」條目
  3. 二村一夫,《足尾暴動の史的分析─鉱山労働者の社会史》,1988年,東京大學出版社。
  4. 夏目漱石的小說《礦工》(日文原標題《坑夫》),內容敘述一名離家出走的少爺,被人力仲介利誘至礦場工作的過程,其背景就是足尾銅山。內容主要是少爺的內心活動,其實對礦工的著墨有限,但對「飯場」有若干描述。
  5. 田中正造大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