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14):因不失其親—親則必有所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而第一)。    

raw-image

有子說,『應承的事符合道義,才能踐行諾言;對人恭敬符合於禮儀,才能避免恥辱;與所依靠者不失親近,就可以效忠於他』。因,依靠的意思;宗,主的意思。

 

有子這段話是在闡述如何交友和建立社會關係。大體意思是開始要謹慎,如果關係發展到比較親近了,就可以建立起指使和依靠的主從關係。

 

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出門在外,沒有了父母的庇護和主使,怎麼辦呢?儒家的辦法是依照父子兄弟關係,在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建立起類似父子兄弟的關係。有子這段話給出了比較具體的行動指南。

 

首先,有子認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不要輕易應承為他人辦事。他人委託的事,一定要符合道義才能答應幫忙。違法犯紀的事不能幹,大逆不道、有損師道的事絕對不能幹。符合道義的事,才能應承,才好兌現。不然就會處於守信與守義的矛盾中。

 

其次,對人要恭敬,但恭敬要符合禮儀,要適可而止。不能太恭敬太熱情,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掌握好分寸。不然,就有可能『熱臉遇到冷屁股』,自討沒趣,自取其辱。

 

最終,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相互變得親近親密,那就可以相互託付,建立起穩定而牢固的主從關係。用今天的俗話說,就叫『找靠山』。這種歸屬關係不單純是利益關係的庇護和維護,更重要的是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如山頭,派系,圈子等。

 

在儒家設想的圖景中,人與人的關係只能是指使與服從,施與與依靠,賞賜和進貢。平等關係于儒家是盲區。即便是江湖朋友結拜,也要分個兄弟長幼。所以,親則必有所宗,必然分出主從。桃園三結義,關羽張飛就得聽劉備,張飛就得聽關羽的。不可能親則仍可為友,仍然有平等的話語權。

 

而一旦建立起親近的主從關係,那就不在乎道義不道義了。相互包庇,合夥幹不義之事也不受限制了;恭也不在乎禮了,阿諛肉麻之話也不忌諱了。

 

現在來看有子這段話,『信近於義,恭近於禮』很不錯;壞就壞在最後一句,『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017年4月26日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第一)。  有子說:『禮的設制,以追求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美妙之處正在於此。小禮大禮都以尋求和諧為最佳。但這樣是不行的: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儀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一)。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衛國人。子貢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學生,很喜歡和孔子切磋學問,善言辭,搞外交是一把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    這句話很直白,沒有什麼歧義爭議。意思是說,『慎重隆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緬懷去世的祖先,老百姓就愈發淳樸順服。   但這句話不完整,沒指明誰應該慎終追遠?聯繫下一句,似乎可以理解為曾子針對『民』而言,要求老百姓要慎終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這段話分兩句。後一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後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單獨出現了一次。兩句話之間有聯繫,前者強調君子要穩重,後者強調君子交友要謹慎。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嚴,學問也不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第一)。  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人。   對『賢賢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就不列舉了。我理解,『賢賢』之意就是像賢人那樣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第一)。  有子說:『禮的設制,以追求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美妙之處正在於此。小禮大禮都以尋求和諧為最佳。但這樣是不行的: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儀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一)。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衛國人。子貢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學生,很喜歡和孔子切磋學問,善言辭,搞外交是一把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    這句話很直白,沒有什麼歧義爭議。意思是說,『慎重隆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緬懷去世的祖先,老百姓就愈發淳樸順服。   但這句話不完整,沒指明誰應該慎終追遠?聯繫下一句,似乎可以理解為曾子針對『民』而言,要求老百姓要慎終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這段話分兩句。後一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後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單獨出現了一次。兩句話之間有聯繫,前者強調君子要穩重,後者強調君子交友要謹慎。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嚴,學問也不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第一)。  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人。   對『賢賢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就不列舉了。我理解,『賢賢』之意就是像賢人那樣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這兩句話:「莫為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也是教我們如何結交朋友,看待朋友的真實性,有些朋友表面上跟你很要好,背地裡卻對你說三道四的,還假裝不知道這些討論你的事情從哪裡來,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想破頭的那些流言蜚語原來出自於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的交談,而且這些流言蜚語都還是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孫廷沇 著 林侑毅 譯 2023 悅知文化 ❍ ❍ ❍ ❍ ❍❍ ❍ ❍ ❍ ❍❍ ❍ 關係修復處方 父母必須將自己依賴的對象,從子女轉移回到配偶身上。換言之,父母為子女付出的時間和熱情,必須重新回到自己和配偶上,專注於自己的家庭。當然,成年子女也是如此。此時要特別注意的是,依
Thumbnail
人情世故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掌握一定的人情世故,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在人情世故中,分寸感尤為重要。與人交往時,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於親密或疏遠。此外,良好的溝通技巧也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學會有效地溝通,才能避免誤解和矛盾。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一次天機法師的演說中有另一種說法:六親指的是天、地、君、親、師、友,俗說六親不認指的就是這六種。 冤親債主是從親來,若一個人根本不跟你往來,也離你遠遠的,要怎麼結怨?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時候靠得太近,緣分就盡了。六親緣淺其實有時候是因為福報夠。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這兩句話:「莫為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也是教我們如何結交朋友,看待朋友的真實性,有些朋友表面上跟你很要好,背地裡卻對你說三道四的,還假裝不知道這些討論你的事情從哪裡來,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想破頭的那些流言蜚語原來出自於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的交談,而且這些流言蜚語都還是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孫廷沇 著 林侑毅 譯 2023 悅知文化 ❍ ❍ ❍ ❍ ❍❍ ❍ ❍ ❍ ❍❍ ❍ 關係修復處方 父母必須將自己依賴的對象,從子女轉移回到配偶身上。換言之,父母為子女付出的時間和熱情,必須重新回到自己和配偶上,專注於自己的家庭。當然,成年子女也是如此。此時要特別注意的是,依
Thumbnail
人情世故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掌握一定的人情世故,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在人情世故中,分寸感尤為重要。與人交往時,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於親密或疏遠。此外,良好的溝通技巧也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學會有效地溝通,才能避免誤解和矛盾。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一次天機法師的演說中有另一種說法:六親指的是天、地、君、親、師、友,俗說六親不認指的就是這六種。 冤親債主是從親來,若一個人根本不跟你往來,也離你遠遠的,要怎麼結怨?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時候靠得太近,緣分就盡了。六親緣淺其實有時候是因為福報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