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24):孝敬損害親子關係,讓孩童缺乏安全感

2023/12/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raw-image


言偃,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孔子晚年弟子,擅文學。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回答,『今天人們以為,孝就是贍養照料父母。其實不然。那人也會照料狗呀馬呀。如果沒有對父母的尊敬,那有什麼區別呢?

 

這裡,孔子認為只是單純地從生活上照料進入老年的父母,還不能稱之為孝。人對牲畜也是如此,沒有什麼區別。而在照料父母基礎之上,還能在言語行為上尊敬父母,才能稱之為孝。而人對牲畜,就不用尊敬。反而是呼來喝去,或者親呢寵愛,與對待父母的方式不同。

 

孔子這段話,應該是針對一般人而言,不是針對貴族諸侯而言。老百姓老了,沒有勞動能力了,才需要子女贍養照料。而貴族諸侯有產業,老了也不愁吃不愁穿,不需要子女贍養。

 

接下來一段,是子夏問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第二)。

 

這段話與『子遊問孝』大意相同。意思是要做到孝,難的是和顏悅色。僅僅是服侍父母師長,吃喝讓父母師長優先享用還算不上。

 

『敬』與『色』有些區別。『敬』是指身體舉止上要符合『孝』的要求,晚輩見到長輩要禮讓,要鞠躬,要叩首等;而『色』則更進一步,在向長輩行禮或服侍長輩時要滿臉愉悅,不能露出不情願或厭惡的臉色。當然,和顏悅色發自內心是最好的了。做不到發自內心,那也得強作歡顏才行。

 

儒家用孝來調節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有很大的缺陷。有利於父母,但卻極大地損害和阻礙了子女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在儒家孝的價值觀下,父母和子女之間很難建立起親密關係。

 

在傳統社會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其實是很緊張的。無論帝王官宦之家,還是平民百姓之家,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及至成人後,都需要時時刻刻聽從父親的耳提面命。但同時,卻得不到父親的關愛。母愛的本能倒不受孝的太大抑制。《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能得到奶奶和母親的百般寵愛,但卻得不到他父親的關愛。他與他父親的關係非常疏遠,可以說是敬而遠之,懼而遠之。

 

從現代人格發展理論來看,『孝』損害了父母和子女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使得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容易導致冷漠、疏離、隱忍的性格。

 

2017年7月12日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