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青少年怎麼了?從研究結果看青春期的停滯與超越|青少年專題#1

你讀得懂青少年的心嗎?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們有很大的轉變,而那個「大」轉變,甚至會讓你覺得他們根本不像過去的他們。然而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其實,就連青少年自己也處於「不認識自己」的狀態!


青春期的階段任務

為什麼會這麼說?根據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所述,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年紀,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務,而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正是要釐清「我到底是誰」這一個問題。簡而言之,在此之前的個體都尚未明白「自我」的概念,也尚未成為身心靈都獨立的個體,因為他們直到成長為「青少年」才會開始思考這件事。


這可能會導致什麼結果呢?此時期的孩子,會開始將注意力大量地放在「自己」的身上,形成「個人神話」的現象,所以你可能會發現,他們開始喜歡打扮自己、注重自己的外表;也容易過度看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擔心自己的言行舉止無法達到他人的標準或是不受他人喜愛。而且這個「他人」通常不會是「家人」,一週當中有五天都待在學校、八個小時都和同學處在一起的孩子們,當然也會使得他們最重視和「同儕」之間的關係,也最看重同儕對自己的看法。


那麼,青少年為什麼會覺得「爸媽很煩」呢?從上述的結果可以知道,他們會開始找尋自己的定位、由自己的角度來認識自己是誰、尋找人生的價值,所以青春期對於每個孩子而言,其實都是「轉大人」的階段,他們「想要」成為大人,且他們確實也「應該」逐漸成為大人。然而,爸爸媽媽可能無法迅速的意識到孩子的「變化」及「需要」,而且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無論幾歲都仍然是自己的孩子,這一個「認知落差」就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摩擦甚至是衝突。所以這次的專題文章,我要從研究的結果和大家分享:如何更認識青少年。

青春期的學業成績會下滑?

由於青少年的特質,是會將注意力聚焦於自己與同儕以及眼前的事物,所以,對於未來的著眼相對較低。過往有研究指出,相較於個人的成就,孩子們更重視眼前的「人際關係」以及「休閒活動」,而這種「活在當下」的價值觀,就容易造成青春期的「學業動機」以及「學業成就」下降的結果產生。


但是,當然也有專注於課業的孩子,甚至「課業壓力」的問題也時常發生在青春期的階段,那就是另外一個對青少年與家長而言都相當重要的議題,所以我們日後會再討論。不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同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能夠突破重重困難,不受到外在誘惑的影響呢?研究顯示,可能是他們的「未來時間觀」較高。


什麼是「未來時間觀」?

一個人的「未來時間觀」指的是:個體對於人生有什麼樣的「預期」,又如何對這個預期進行「構思」,最後調整目前應當執行的「行動」。再簡單一點,可以把未來時間觀理解成:一個人是否有設定長期的目標?他如何規劃實行的方法、又如何實際落實?而這是一位外國學者所提出的「理論」,讓我們進一步探討「未來時間觀」在我們台灣社會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有什麼樣的影響。


大略認識今天主要探討的「未來時間觀」後,我們來看一下它多變的樣貌有哪些。首先要先明白,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擁有不同的特質、思想,同樣地,這些「差異」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同理可證,未來時間觀在不同特質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作用:

1.以性別而言:男性在「時間」的延展性較好、更有彈性;但女性在思考「內容」和「目標」層面則呈現較多元的結果,並且更注重人際關係。

2.以年級而言:國內針對高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低年級」較有豐富的時間規劃、「高年級」則會因為課業壓力愈來愈大,使得整體較為缺少彈性;大學生面臨「自我認同」和「困惑敏感期」,若有能力對自己從過去到未來的經歷和規劃進行整理,則能順利形成動機和時間延續性,反之則會容易受到過去的經歷,而耽誤了規劃未來的行動力。

3.以經濟水平而言:經濟資源較充足的孩子,相對而言可能更擁有安全感,因此容易發展出豐富、實際的目標;經濟失依的孩子可能因生活條件受到限制,而影響其預測未來的能力,然而也有許多出身於弱勢環境的青少年,反而更有能力克服環境、扭轉現況。

研究結果

國內有研究者針對「大學生」的未來時間觀進行分析,以下讓我們來看看研究結果的摘要吧!前面有對所謂的「未來時間觀」做簡要的介紹,套用到研究中的解釋則是,當大學生能夠對未來有所預期以及規劃,那麼就越有機會達成所訂定的目標,而本次的研究結果也與此吻合。當大學生的「未來時間觀」越高、對未來越有規劃,也會有更高的自我調整與學習能力,進而達到自己所設立的目標,並且在各樣的表現上也可能會更好。


所以青春期為什麼會停滯?有可能是身心靈的渾沌所導致,也有可能是需要添加一些「放眼未來」的眼光;為什麼青春期能夠超越?可能青少年本身很有「未來」的概念,為自己的人生更多的規劃,以至於他們調整了當前的行動與規劃,使得他們跟同齡人相比更顯得「超越」。


然而需要留意的是,本篇研究沒有長期追蹤這些大學生之後的發展,只是很單純地針對當下的情況進行分析,也沒有進一步探討到這些大學生心理的狀況。因此,我想透過本次文章告訴大家的事情是,「人」本身就是非常精細的受造,更別說是經歷人生大轉折的「青少年」他們的身心狀況是如何地複雜。不過,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許多的任務與挑戰,並不是要硬性地說,哪個階段的人才會過得特別辛苦,因此,希望藉由這些分享讓各位家長甚至是青少年自己本人,都可以更認識自己、認識彼此,少一些誤會、多一些溝通,讓彼此更感受到被愛!


參考文獻

黃珮婷、陳慧娟(2016)。大學生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知覺工具性的中介效果檢驗。教育心理學報,47(3),329-354。

————————————————————————————————————

║拾愛家庭教育中心║

奠基於學術與實務的教導,致力於家庭教育的推廣,期盼讓這世代的每個人能夠重新拾回起初的愛,相信並真實的感受到神愛世人,藉此經歷恢復、得著醫治,而體會到我們也有能力去愛人!

⏺︎LINE官方帳號:@660vwoot

⏺︎拾愛家庭教育中心正在起步中,歡迎關注我們取得更多第一手消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