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市定《科舉史》舉羅大經《鶴林玉露》一則軼事來說明「科舉考試很難通過,因此常常有老年考生參加」。大意是,南宋紹興年間,福州有位讀書人陳脩在州郡層級科舉考試的卷子很得宋高宗賞識。後來殿試及第唱名,宋高宗特別與他閒話家常,在曉得他年逾古稀尚未娶妻之後,詔令一名施姓宮人相嫁,並賞賜豐厚嫁奩。這可以說是樁美事,不過當時民間流行起兩句話,頗有引為笑談的意味:「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其實,羅大經錄下此事,並非著眼於科舉難易或及第遲速,而是置放於截然不同的脈絡,彰顯宋高宗最初的克復中原志向。陳脩應州郡科考時的試題為「四海想中興之美賦」,而所寫之賦最打動宋高宗的一聯則是「蔥嶺金堤,不日復廣輪之土;泰山玉牒,何時清封禪之塵」,切題地展露收復國土的期盼,乃至悲願。宋高宗甚至御筆書於紙幅,命人張貼起來。其後更於金殿上向陳脩當面「吟誦此聯,淒然出涕」。羅大經是南宋人,大約生於寧宗慶元初年,在他筆下這則輾轉流傳後世可能只充作戲謔談資的傳聞,初始於事主難免悲欣交集之外,尚含筆錄者世代承沿的家國沉痛。
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亦載陳脩及第事。這條記事雖註明出典為《鶴林玉露》,實則大抵襲自郎瑛《七修類稿》(見吳俐雯〈論《古今譚概》的價值與缺失〉)。在轉相鈔錄下,「中興初志」的脈絡蕩然無存,這或是年代既別、關懷自異的緣故。然而馮夢龍蹭蹬科場,終身不第,在以標題「晚達」所建構的理解框架中未嘗不寄寓著另一種私我隱痛。即使作為笑料,或許一時笑得用力些,就會笑出鹹辛的滋味來。
一百一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初稿,三月六日修訂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以筆名「南鵲」發表於《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20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