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點] 接續-關於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文提到

"先就我所親身參與的各種專科醫療觀點,來談談我「完全主觀」的各種經驗或體悟"

於是第一篇就由中醫觀點來接續這個議題吧。

話說我這種一直按enter換行的習慣是在PTT養成的,畢竟用了二十年,已經很難改了;在方格子這邊,按enter跟字數滿自動換行的行距會有點不太一樣,先在這邊對不適應閱讀這種分段方式的人們抱歉。

「治療人們的苦痛」在我身上是第三代。

第一代的爺爺受過日據時代教育,在學習柔術同時也學習如何處理跌打損傷,後在家鄉花東的山林溪間學習了部分的草藥知識,身為公務員而沒有廣泛行醫。

第二代的父親與叔叔成長過程中接觸了部分知識,在東部長大後各自經過漫長的人生歷練各自經由非科班 (非學院中醫系)出身,特考成為執業中醫師,至今已分別三四十年。

而我則是相較之下繞了比較小的一圈,生科學士畢業後決定走向醫療。卻不是選擇學士後中醫系,而是直接選擇考入大學部中醫系雙主修,是家裡第一個學院出身的路線。

選擇中醫系而非學士後中醫系的原因來自於長輩與自身對「醫師法」的認識-在台灣,「醫師」與「中醫師」的權限不同。「醫師」執業可以合法執行「所有醫療」( 能不能請到健保是一回事,但執行本身是合法的 ),相對應的「中醫師」則僅能執行部分、特定的醫療行為。

舉例來說,醫師能不能開中藥?當然是可以的。能不能針灸?當然是可以的。能不能整脊呢?還是當然可以的 (更何況現在看到大部分的整脊手法其實是西方脊醫學的延伸)。

那麼中醫師能不能開立西藥?能不能縫線?能不能給予注射就算是葡萄糖水呢?不行,這是違法的。

我並不認為「中醫」與「現代醫學」這兩個集團有絕對性的優劣之分,絕大多數的差異點對我當時微薄的一點點見識來說,差別在「診斷與適應症」,所以當我年輕時注意到了「中醫師」在醫師法之下被當作是一個「不是醫師的特例」時,其實非常憤怒;這個憤怒驅使我立定志向成為一個跨中西醫領域的醫師,而不是單純成為一個中醫師,最後使得我在十數年後取得兩張執照,且,當然,使用西醫執業。

回過頭來看,我現在還認為這是個正確的選擇嗎?

經過了這麼多年,我更加認為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比起「一個具備現代醫學知識的中醫」,「一個具備中醫知識的現代醫學主治醫師」能夠帶給中醫界更多往前進的力量,能夠幫助更多已經在同時使用、或者是不知道自己其實應該要同時使用雙方力量的大眾。且聽我日後娓娓道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於我的自我介紹
關於我的自我介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四不像中醫 最初覺得當中醫師這種職業沒有所謂的“退休”兩字,只要有病患需要就會繼續服務,一開始我就沒有把它當成一種工作或職業,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祖傳第三代到現今已有四十年的老傳統藥材店坐診,爺爺白手起家,省吃儉用,整個家族合力經營,才有了後面的村子裡無人不曉小有名氣的藥材
Thumbnail
本文是生病狂人筆者我,這幾十年的就診心得,以下內容僅為病友個人經驗分享,如有問題建議至門診向醫生諮詢,筆者不負任何醫療與法律責任。 1.西醫擅長「特定器官」結構疾病/手術/醫療輔具/疫苗 比方說 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眼底攝影/腸道攝影,能看出哪裡有變形,也能用科學的角度進行手術/切除,西醫的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因為右手受傷選擇接受針灸療法的經歷,並分享了對中醫治療的看法以及自己的醫療經驗。
Thumbnail
上禮拜在後世相知或有緣中提到我的老師是正式將古代與東方的東西帶進我生命裡的第一人,但當我真的翻閱原文的時候,我只能將那些內容片段的翻譯,甚至稱不上閱讀,這樣的過程使我非常痛苦與不暢快,因為我的原意並不是欣賞古文,而是了解古人要傳達的精神。 但實際上要我閱讀白話文呢,我又感覺少了一點味道,好像也不願
因為視覺中樞受損,左眼有時會看不到東西,所以去針灸了一年。因為主治醫師調走了,才沒有繼續下去。 有次有位實習醫生問我,不會懷疑兩千多年前的理論跟技術嗎? 我的回答是,一種技術可以持續兩千多年,一定有可取之處,問題是你們到底有沒有弄清楚正確的方法!鍋子也用了快三千年了,今天不是還在用鍋子嗎?材質可
自從近一年來開放醫師跟診後,我才知道以前我的老師們的心情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先說好我診間的規則:首要一定要對患者尊重、有禮貌;再者因學校交通往返的問題,所以可以遲到、可以早退,只要注意安全就好!請假也很自由,因為這是自主性的學習,沒有強迫,我們也沒有收錢,一切都以自在的
Thumbnail
本文為中醫愛好者的心得分享,介紹了中醫師杜李威所寫的《中醫純情派》書籍。文章內容涉及中醫診斷、醫藥知識、中西醫合作、以及中醫治療領域中的優缺點。作者對中醫的思維邏輯和相對客觀的西方醫學檢測都持開放態度,並認為中西合作有助於疾病治療。
Thumbnail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有言:「醫有三品,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何謂醫病、何謂醫人,又何謂醫國?本集的《人生善敗學》邀請到台南市奇美醫學中心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及心臟科醫師廖家德,來分享他如何從一個對未來漠然的大學生,成為對台灣醫學有著巨大貢獻的指標人物。
Thumbnail
這是一位藥商業務轉換到醫療器材領域的成長心態故事。透過主動學習和積極態度,他成功地適應了新的職務挑戰。除了技能轉換,作者強調心態上的調整同樣重要,需要放下過去的專業形象,以謙卑的態度重新學習。作者透過正面思維、設定小目標、面對挫折,建立了成長型心態,成為轉換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四不像中醫 最初覺得當中醫師這種職業沒有所謂的“退休”兩字,只要有病患需要就會繼續服務,一開始我就沒有把它當成一種工作或職業,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祖傳第三代到現今已有四十年的老傳統藥材店坐診,爺爺白手起家,省吃儉用,整個家族合力經營,才有了後面的村子裡無人不曉小有名氣的藥材
Thumbnail
本文是生病狂人筆者我,這幾十年的就診心得,以下內容僅為病友個人經驗分享,如有問題建議至門診向醫生諮詢,筆者不負任何醫療與法律責任。 1.西醫擅長「特定器官」結構疾病/手術/醫療輔具/疫苗 比方說 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眼底攝影/腸道攝影,能看出哪裡有變形,也能用科學的角度進行手術/切除,西醫的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因為右手受傷選擇接受針灸療法的經歷,並分享了對中醫治療的看法以及自己的醫療經驗。
Thumbnail
上禮拜在後世相知或有緣中提到我的老師是正式將古代與東方的東西帶進我生命裡的第一人,但當我真的翻閱原文的時候,我只能將那些內容片段的翻譯,甚至稱不上閱讀,這樣的過程使我非常痛苦與不暢快,因為我的原意並不是欣賞古文,而是了解古人要傳達的精神。 但實際上要我閱讀白話文呢,我又感覺少了一點味道,好像也不願
因為視覺中樞受損,左眼有時會看不到東西,所以去針灸了一年。因為主治醫師調走了,才沒有繼續下去。 有次有位實習醫生問我,不會懷疑兩千多年前的理論跟技術嗎? 我的回答是,一種技術可以持續兩千多年,一定有可取之處,問題是你們到底有沒有弄清楚正確的方法!鍋子也用了快三千年了,今天不是還在用鍋子嗎?材質可
自從近一年來開放醫師跟診後,我才知道以前我的老師們的心情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先說好我診間的規則:首要一定要對患者尊重、有禮貌;再者因學校交通往返的問題,所以可以遲到、可以早退,只要注意安全就好!請假也很自由,因為這是自主性的學習,沒有強迫,我們也沒有收錢,一切都以自在的
Thumbnail
本文為中醫愛好者的心得分享,介紹了中醫師杜李威所寫的《中醫純情派》書籍。文章內容涉及中醫診斷、醫藥知識、中西醫合作、以及中醫治療領域中的優缺點。作者對中醫的思維邏輯和相對客觀的西方醫學檢測都持開放態度,並認為中西合作有助於疾病治療。
Thumbnail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有言:「醫有三品,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何謂醫病、何謂醫人,又何謂醫國?本集的《人生善敗學》邀請到台南市奇美醫學中心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及心臟科醫師廖家德,來分享他如何從一個對未來漠然的大學生,成為對台灣醫學有著巨大貢獻的指標人物。
Thumbnail
這是一位藥商業務轉換到醫療器材領域的成長心態故事。透過主動學習和積極態度,他成功地適應了新的職務挑戰。除了技能轉換,作者強調心態上的調整同樣重要,需要放下過去的專業形象,以謙卑的態度重新學習。作者透過正面思維、設定小目標、面對挫折,建立了成長型心態,成為轉換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