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
這本書釐清了不少當代愛情觀的糾結,這麼好的書居然找不到多少心得筆記,有點可惜。
追求「自由」是很重要的起因之一,從「愛的自由」到「性的自由」,早期戀愛、婚姻、性並不自由,在祖父母那代還有童養媳,所以其實也才間隔一代並不遙遠,書中提到:
前現代的婚前求愛是在符號、社會、規範框架下進行的,該框架為情感建立了文化途徑,以便情感得以透過共享的規範和規則從目的論與敘事性的角度被組織起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途徑是建立在這種元素之上:性別的不平等、性等同於有罪、保障異性戀規範的法律、婚姻在經濟和道德聲譽占據中心地位。也就是說,這種確定性的形式不能與宗教父權制、性別不平等以及「性即有罪」的等式分開。
換句話說,早期重男輕女的觀點造就了「確定性」,在一些傳統大家族中,也尚能看見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習俗,甚至早期法律「履行同居義務」不認為對配偶強制性交有問題,但追求性自主令其陷入兩難,一方面只有婚後能跟配偶性交,但另一方面配偶隨著性革命享有拒絕的權力,那麼那張婚姻契約就不再保障性交的義務,則沒必要一對一綁定又要看對方意願。就像簽了手機長期合約,但無法享受良好通信品質(性生活),那不如支付違約金解約(離婚),或乾脆選擇不綁約方案(不婚)。
而追求自由導致不再遵從傳統線性流程,也產生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一直在各領域重複出現,如影響力、行銷、焦慮、VUCA等議題。關係中的不確定性,便是常說的曖昧、藕斷絲連、戀人未滿的階段,在不確定的狀態下,沒有責任的問題,當有一方提出質疑時能快速抽身。例如給工具人能交往的可能性,但當對方想確認關係時,能以對方自作多情而抽身。
這其實跟公司畫大餅一樣,要員工努力付出、要員工忠貞不二,但員工永遠吃不到那塊大餅,在關係中工具人也永遠得不到愛,當看清現實後,舔狗經濟崩盤、躺平族盛起。
另外性革命也導致書中寫道:
這三條途徑(情感的、婚姻的與性的)的自主化意味著,性已變成獨立於情感交流或是家庭共享生活之外,並且成為一種名正言順的行動領域,此外,此一自主化還意味,這些領域中的每一個儘管仍彼此相連,但如今都已遵循其自身的文化邏輯發展。
這也導致將「愛」祛魅後,各層面可以取得消費的替代品,不論是情感的、婚姻的或性的。體驗式、享樂式的慾望消費經濟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