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珍雅各與中軸線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但昨天用行程空檔把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看完之後,驚覺自己其實還是有辦法把大部頭的紙本書看完的。當然另一個發現就是我可能真的很喜歡建築跟都市設計吧,法律的書我都沒辦法三小時飆完五百頁。

珍雅各當年做過一件偉大的事情,那就是阻止紐約市政府在市中心蓋高架道路。這條高架道路的路線是什麼呢?從華盛頓公園切過去,這條路要是蓋出來紐約大學最愛蹭的大拱門就會比以前的北門圓環還要可笑。

珍雅各提倡混合式的都市機能與經濟功能,讓鄰里的活動以及安全網可以支持城市的興盛。相較之下穿過市中心的高架道路所帶來的影響往往是毀滅性的。台北市民因為有建國花市的經驗所以對高架橋的印象可能沒有那麼糟,但美國人蓋市區高架是雙向八線道直接給你從市中心切過去,然後經過的街區全部剷掉,下面完全沒有任何設施就是只有土。維吉尼亞州首府里奇蒙以前是南方邦聯的首都,現在還擁有相當多南北戰爭時期的美麗建築,但洲際道路95號硬生生從市中心切過去,在火車站周圍製造大片廢墟,並將他與其他市區切開,你在酒吧喝完酒去車站的那條路可怕到你晚上根本不會想要一個人走。這種粗暴的作法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北方人的惡意報復。在看了里奇蒙的悲慘例子之後,我不禁深深佩服波士頓把高架道路地下化的遠見,雖然花了很多錢,但你可以很愉快的從昆西市場走去漢諾威街。

你說為什麼不在高架橋下面蓋超大的建國花市就好,well......

2.另外我對於中軸線的執念有了一些反思。我喜歡的中軸線是有目標性的,中軸線所代表的意義其實就是你目光所及之處,在中軸線的彼端一定要有你希望別人看到的東西,例如一走出台北車站就看的到兒玉後藤紀念館,羅浮宮跟杜勒麗宮對齊、椰林大道的盡頭有日出(這三條中軸線現在都不是長這樣)。也就是說,中軸線這個概念中就應該是要從人的尺度出發,看得到盡頭的中軸線才是好的中軸線。

為什麼看不到盡頭的中軸線是不好的呢?我一時之間也沒有辦法養到適切的講法。但那種需要你遠眺好幾公里、甚至在心中腦補的中軸線,對我來說就代表某種無形的宰制。你站在正陽門前面看的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跟天安門。但你看不到後面的景山還有奧運園區。可是小史佩爾(他爸就是希特勒御用建築師史佩爾)設計的北京中軸線就是無邊無際的,彷彿全北京、全中國都應該要對齊這個中軸線,因為他延伸超過視線、形成了一個超乎你感知的壓迫,他不是要你注意盡頭的那個東西,而是告訴你所有的事物都要以他為基準。所以杜勒麗宮到協和廣場是好的軸線、沿著白廳止於特拉法加廣場的軸線是好的軸線。仁愛路就有點不行了,然後北京中軸線更是零分。

寫於2023.10.30

avatar-img
12會員
31內容數
喜歡看建築、研究都市計畫,一份業餘人士的筆記集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亞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選舉、集會遊行、佔領行動到內戰,這些都屬於衝突管理的範疇。我不認為暴力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只是不同程度的衝突會適用不同的正當化基礎還有管理規範。
葉卡捷琳娜真的非常想重建拜占庭帝國
這些無悔的瞬間讓張超英的生命不再只是一個有幸被回憶錄訴說的生命,而讓他與無數個在歷史的黑暗當中奔走,不選擇神聖與光榮,也不選擇激昂與苦痛,而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的人生或許不像講這句話的劉伯溫般波瀾壯闊,但那份燃燒自己生命,追求某個在黑暗中閃閃發光的希望卻是跨越時代藩籬,影響著每一個
我國目前的憲政體制有二套軸線,第一套是形式上的《中華民國憲法》,第二套是部分展現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大法官解釋,是我國政府運作現況等等共同架起來的憲政體系。會讓大家覺得「不用改國名也沒關係」、「就這樣永遠過下去吧!」的東西是第二套,但第一套就是卡在那邊,然後最近越來越讓我們覺得不方便。
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我們假設一下,奧匈帝國要怎樣解套呢?
印尼花了四十八小時作出一個決定,而且是個藐視國際法的決定,但人家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遵守國際法,而是在關鍵的時間點作出明快的決斷(包括之後跟日本人接收武器)
從選舉、集會遊行、佔領行動到內戰,這些都屬於衝突管理的範疇。我不認為暴力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只是不同程度的衝突會適用不同的正當化基礎還有管理規範。
葉卡捷琳娜真的非常想重建拜占庭帝國
這些無悔的瞬間讓張超英的生命不再只是一個有幸被回憶錄訴說的生命,而讓他與無數個在歷史的黑暗當中奔走,不選擇神聖與光榮,也不選擇激昂與苦痛,而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的人生或許不像講這句話的劉伯溫般波瀾壯闊,但那份燃燒自己生命,追求某個在黑暗中閃閃發光的希望卻是跨越時代藩籬,影響著每一個
我國目前的憲政體制有二套軸線,第一套是形式上的《中華民國憲法》,第二套是部分展現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大法官解釋,是我國政府運作現況等等共同架起來的憲政體系。會讓大家覺得「不用改國名也沒關係」、「就這樣永遠過下去吧!」的東西是第二套,但第一套就是卡在那邊,然後最近越來越讓我們覺得不方便。
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我們假設一下,奧匈帝國要怎樣解套呢?
印尼花了四十八小時作出一個決定,而且是個藐視國際法的決定,但人家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遵守國際法,而是在關鍵的時間點作出明快的決斷(包括之後跟日本人接收武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今年看了幾套動畫電影,其中竟然有兩套也是以紐約市作為背景,而最有趣的是兩套電影的部份主要情節也是以其中央公園作題材。當鏡頭從天空俯瞰影到一個城市是長形的島嶼,然後見到在中央部份有一個長方形的綠色部份,我一看便知這就是紐約市的中央公園。每當看到這個看似平平無奇的地標,便油然而生一份強烈的親切感⋯⋯
Thumbnail
對稱的美感 台北中正紀念堂的迴廊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這裡的景色融合了歷史、文化和自然之美,讓人感到寧靜而莊嚴。首先,中正紀念堂本身是一座宏偉的建築,迴廊環繞著主體建築,呈現出對稱的美感。 純淨的光芒 漫步在迴廊上,能夠感受到這座紀念建築的壯麗和莊嚴。迴廊的柱子高聳入雲,每一根柱子都雕刻精
Thumbnail
老實說,如果我要刻意把紐約最大雜燴之一的地區- 中國城 拍得很詩情畫意也是可以。我可以特寫街上偶然的某根柱子,或某一間店裡的中國風小玩意,然後就會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印象。 但是我只想真實記錄這裡的風貌。 紐約中國城就是一個移民社會的寫實風景。一切為生存而生存。優雅或氣定神閒在這裏是沒有的事
Thumbnail
那天下午,我跟朋友從國家圖書館出來,迎著溫暖的陽光,決定進行一次漫步,放鬆一下緊張的心情。從圖書館左轉,沿著中山南路走,耳邊隨即響起車水馬龍的聲音,這是一條熱鬧的街道,車輛川流不息。 走到中山南路和凱蘭格蘭大道的交叉口,我停下來等待紅綠燈。這個路口總是那麼繁忙,四周是高聳的建築物和熙攘的人群。人行
Thumbnail
今天想要到植物園去,上了車到市中心,找個停車場,出來就看到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的建築非常雄偉壯觀。不過,坦白說,中正紀念堂給我的感覺有些複雜。一方面,它是台灣歷史的重要象徵,代表著過去那個威權統治的時代。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地方,有人認為它是威權統治的象徵,應該被拆除。出去右轉,前面有一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這篇談「重劃區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都更緩慢,現在有「危老」,可能腳步還快那麼一丟丟,但是依然是牛步進行。市區房子就是老公寓、亂停的摩托車、拉得亂七八糟的電線⋯⋯ 「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環境多久?」 板橋算好的了,中永和更擁擠,有些巷子窄到火災都不知道怎麼救
Thumbnail
重溫舊夢的人渴望一條直線,通往過去;重新開始的人渴望一條直線;遠離過去。但人生的旅途不是一條單向的直線,誰說往紐約的路到不了舊金山。在看似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時,說不定正離迴轉之地越來越近。或許命運就是希望旅途應該走完整條林肯公路,載滿時代廣場高樓大廈的影子,從大西洋駛向太平洋,將它們曬在加州的陽光下。
Thumbnail
位於台北市、超過百年歷史的建成圓環,曾經成為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但後來因為多項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沒落,就算後來計畫在附近增設一座捷運站,希望讓這裡的人流與商機重新復活,卻沒有成功。究竟建成圓環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消失的捷運站原本規劃在哪裡?如果當時有設站成功,能不能讓商圈再次回到以前的盛況呢?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今年看了幾套動畫電影,其中竟然有兩套也是以紐約市作為背景,而最有趣的是兩套電影的部份主要情節也是以其中央公園作題材。當鏡頭從天空俯瞰影到一個城市是長形的島嶼,然後見到在中央部份有一個長方形的綠色部份,我一看便知這就是紐約市的中央公園。每當看到這個看似平平無奇的地標,便油然而生一份強烈的親切感⋯⋯
Thumbnail
對稱的美感 台北中正紀念堂的迴廊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這裡的景色融合了歷史、文化和自然之美,讓人感到寧靜而莊嚴。首先,中正紀念堂本身是一座宏偉的建築,迴廊環繞著主體建築,呈現出對稱的美感。 純淨的光芒 漫步在迴廊上,能夠感受到這座紀念建築的壯麗和莊嚴。迴廊的柱子高聳入雲,每一根柱子都雕刻精
Thumbnail
老實說,如果我要刻意把紐約最大雜燴之一的地區- 中國城 拍得很詩情畫意也是可以。我可以特寫街上偶然的某根柱子,或某一間店裡的中國風小玩意,然後就會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印象。 但是我只想真實記錄這裡的風貌。 紐約中國城就是一個移民社會的寫實風景。一切為生存而生存。優雅或氣定神閒在這裏是沒有的事
Thumbnail
那天下午,我跟朋友從國家圖書館出來,迎著溫暖的陽光,決定進行一次漫步,放鬆一下緊張的心情。從圖書館左轉,沿著中山南路走,耳邊隨即響起車水馬龍的聲音,這是一條熱鬧的街道,車輛川流不息。 走到中山南路和凱蘭格蘭大道的交叉口,我停下來等待紅綠燈。這個路口總是那麼繁忙,四周是高聳的建築物和熙攘的人群。人行
Thumbnail
今天想要到植物園去,上了車到市中心,找個停車場,出來就看到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的建築非常雄偉壯觀。不過,坦白說,中正紀念堂給我的感覺有些複雜。一方面,它是台灣歷史的重要象徵,代表著過去那個威權統治的時代。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地方,有人認為它是威權統治的象徵,應該被拆除。出去右轉,前面有一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這篇談「重劃區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都更緩慢,現在有「危老」,可能腳步還快那麼一丟丟,但是依然是牛步進行。市區房子就是老公寓、亂停的摩托車、拉得亂七八糟的電線⋯⋯ 「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環境多久?」 板橋算好的了,中永和更擁擠,有些巷子窄到火災都不知道怎麼救
Thumbnail
重溫舊夢的人渴望一條直線,通往過去;重新開始的人渴望一條直線;遠離過去。但人生的旅途不是一條單向的直線,誰說往紐約的路到不了舊金山。在看似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時,說不定正離迴轉之地越來越近。或許命運就是希望旅途應該走完整條林肯公路,載滿時代廣場高樓大廈的影子,從大西洋駛向太平洋,將它們曬在加州的陽光下。
Thumbnail
位於台北市、超過百年歷史的建成圓環,曾經成為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但後來因為多項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沒落,就算後來計畫在附近增設一座捷運站,希望讓這裡的人流與商機重新復活,卻沒有成功。究竟建成圓環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消失的捷運站原本規劃在哪裡?如果當時有設站成功,能不能讓商圈再次回到以前的盛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