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生有夢,一起作春秋大夢

    老同學曾來信說:「再度憶及自己可憐的理想,今日成了夢想」。

    其實,夢想像孩子一樣,要養才會大。沒結婚的廖和敏伙伴比喻的很好「有人說夢會破滅,那是因為沒有好好養它,夢像孩子,誕生之後要好好養,用心養,才會長得好,長得壯,經得起風吹雨打。」

      從學生起,我就常被同學們以「浪漫的理想主義者」稱之。可是我覺得很冤枉,因為我認為我的每個所謂的「夢想」,其實都是切實可行,基本上我是個很實際的人,做事講求效率,怎麼會被誤以為像不食人間煙火般的夢想家?

      廖和敏說:「年輕時,我們只算能夠得到的,但人到中年,可就不能只再算得到的,還得學會算付出的成本,否則當上一個公司的總裁,一年薪水賺一千萬元,但是沒法去參加好友的生日派對和看一瑒喜歡的電影,又如何?」

     追求生活品質是無止境的,物質的需求是可以衡量的,但是生命的品質再不開始細究損失更大,很多進入中年期的人忽然瞭解到生活與生命的差異-年輕時「討生活」,一天天付出不覺得什麼,那知唯一的生命歷程就是那一天天的生活纍積而成的!

      有人說,中年是人生第二個叛逆期,因為時到中年會重新評價夢想與現實,人們發現時不我予,生命在指間流逝,生活在不斷重覆,很多事情再不去做就稍縱即逝,大有「現在不做,可能永遠就沒有機會去做」的急切感受,這使得中年人往往做出令人吃驚的決定。於是有人出家、有人拋下高薪工作去當義工、有人轉行、有人離婚……

      對於一般芸芸眾生來說,年紀愈大或許不完全確定生命中要什麼,但是不要什麼就愈來愈清晰了。

     

    曠野中呼喚

     

    每次看著一群一群荒野伙伴興奮地開會討論,熱情地籌備各種不同的荒野志工訓練梯隊,當費盡心血的招生簡章出爐,我總會有一種在曠野中呼喚的感覺。

    沒錯,是呼喚,更確切的形容,是召喚。

    我們試圖在廣漠喧嚷的世界中呼喚,尋求同伴,讓彼此覺得不孤單以及相互取暖,得到足夠的動力堅定地往前走去。

     

    每當訓練結束,聽著新伙伴的分享,在那充滿感動與喜悅的話語中,我腦海中總會浮起傑克倫在野性的呼喚書中的那主角大狼狗白克。在阿拉斯加的雪地裡,他聽見了一聲聲的呼喚,彷彿叫醒了他生命本能深處的某種悸動,牠血液加速起來,他想跟著那些熟悉的聲音去一探究竟。

     

    來自荒野的呼喚,來自生命源頭的呼喚。

    親愛的朋友,您傾聽了嗎?您回應了嗎?

    這麼多年來看到數以千計的荒野伙伴回應了這種呼喚,我看到,也確定,如果你回應了內心的召喚,而且這召喚是對別人有好處,是為了公益與理想在付出,那麼,不要管夠不夠聰明能幹,有沒有錢,有沒有知名度,勇敢跨出第一步,回應這召喚,放手去做,其他需要的東西,上天必然會給你。

    因為有愛,因為有願,一個人就能發揮想像不到的巨大力量

     

    那裏有陰影,那裏就有光

     

    這幾年,從全世界,到各個國家,到個人,都瀰漫者焦慮與不確定的感覺,從個人喪失自信開始,到對他人,對社會都失去了信任感。

    幸好,在荒野裏,因為一直有愛在流動,所以我們在一片低迷中,仍能成長。

    我不太喜歡說漂亮的話,也不太相信什麼偉大的功勳與不可置疑的計劃,令我感動與覺得瀰足珍貴的是伙伴們默默地耕耘,小小的付出。在荒野裏的每一個人,就像叢林裡植物尖端的生長點一般,雖然小小的,毫不起眼,但卻活力萬千地往四面八方伸展枝椏,這生長點是造成萬千巨木不斷成長的動力。

     

    我當然知道,在荒野這麼一個豐富多樣的環境中,不同的意見一定是必然的,因此面對不同意見爭執時的困擾,相信各位伙伴都經驗過。

    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

    有兩個和尚意見不同有所爭執,甲和尚去找老和尚評理,老和尚說「你對!」,乙和尚過不久也去爭取老和尚的奧援,老和尚也向乙和尚說「你對!」後來甲乙兩和尚知道了,一起去找老和尚理論,老和尚又說:「你們都對!」

    這是怎麼回事?

    是不是當一個人內心能容納兩種互相衝突的意見,這個人便開始變得成熟了?是否因為某一層次的矛盾會在另一個層次中達到諒解?

    對於荒野保護協會的願景,或者對於宗旨與目標而言,我深深瞭解到,絕不是在單一領域的努力,就可以達到保護環境、永續健康生活的目的。

    因此,對荒野而言,只要你願意秉持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帶頭行動,這種因為行動帶來的人的改變,觀念的改變,就是荒野前進的唯一方向與指標。

    因此,只要我們懷抱對自然萬物真誠的關愛,採用溫和且善意的方式,那麼你願意去上街頭也好,你願意從帶領兒童在自然裏玩耍也好,你願意遊說政府官員民意代表也好,你願意做生態調查與研究也好……一切的一切,在我看來,都不是互相排斥與不相容的,我想再重申一次,任何再微小的行動,不管任何領域,對複雜且環環相扣的宇宙萬事萬物而言,都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重點是,荒野伙伴的態度是「我願意去……」而不是「你為什麼不……」

     

    前些日子因為SARS吧,我找出「藥師佛本願經」重新閱讀,令我深深動容的是,經書中那種質樸的發願。發願的來源是愛,是慈悲,是自我承諾的行動力。多年來,我一直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來比喻荒野保護協會以組織生根發展的宏願。

    傳說,觀世音曾發下「若有一人未能得救,而放棄了拯救世人的決心,便甘願粉身碎骨」的宏願,可是世間的苦難實在是太多太巨大了,當觀世音菩薩因為心力交瘁而決定放棄當初的誓言,他的肉身也因此將粉身碎骨化為萬千時,釋迦牟尼佛以大法力加持,把觀世音變成千手千眼,使他擁有更大的能力去完成聞聲救苦的大願。這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由來。

    荒野保護協會就是發下宏願的觀世音,每個義工就是他的千眼千手之一,我們的心願很大,但是分散各處的千手千眼會從最細微的地方做起。

    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荒野未來的可能性,就在你我的決心與行動上,讓我們一起來努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