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愈大愈開心

2023/12/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雖然老年憂鬱症這些年在高齡照護中開始被關注,但是以整體而言,年紀愈大其實愈快樂。

以精神層面來說,也許是他們已經體會到簡單的樂趣,對當下每個時刻,每個遭遇,都能要安安靜靜地去感受,不再追求虛妄的目標,不再渴求數量極大化與外在的熱鬧,而是讓內心可以仔細品嘗此時此刻所擁有的一切事物。

以生理結構的變化來看,大腦裡的掌管情緒反應的杏仁核對負向情緒的反應愈來愈不敏感,而對正向情緒的反應則維持不變,同時我們對過往的記憶也是傾向美好快樂的回憶,悲傷難過的負面情緒比較容易隨著生命歲月的過去而消失。

熟齡玩藝術

    這些年台灣很多景點與公共空間都變得有氣質多了,因為不時就會傳來悠揚的音樂與鼓掌聲,演奏樂器、技藝表演,五花八門,熱鬧又有趣,街頭藝人是現代城市裡一道美麗的風景。

    每當我路過街頭而沒有趕赴邀約的壓力時,都會駐足欣賞片刻,然後在打賞箱留下一點點心意,感謝他們為社會增添美好氛圍。

    更有趣的是,我從臉書看到陸陸續續有不少朋友退休之後去考個街頭藝人執照,有做草編藝術的,也有彈吉他唱民謠的,變魔術、畫畫寫書法的,各式各樣都有。

    他們不是為了打賞的錢,而是用好玩的心情分享自己所會的技藝,也趁此交些朋友,一邊觀看街上流動的風景,也讓自己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不過要成為街頭藝人還是要有兩把刷子,起碼要先考證照,然後要有勇氣站在街頭獨自面對陌生而流動的民眾,這還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不過身邊倒是幾乎所有朋友在工作壓力降低孩子大了以後,都會重拾年少時的興趣或夢想,開始去學某些技藝,其中又以藝術創作為主流。

    的確,據研究,藝術創作是解放因為長期社會責任而被束縛的心靈枷鎖最好的方法,不管是音樂、電影、文學、戲劇、舞蹈、表演、美術,書法、傳統技藝……這些發揮創意,而且有作品得以分享,對生命意義的尋找與價值的重建,具有很棒的精神療癒效果。

    而且在學習與發表這些成果的過程中,會認識許多同好與朋友,這些沒有職場利害關係的友誼,也是豐富生命帶來幸福很重要的元素。

    除了社區大學以及各個社教機構都會定期開課之外,國家兩廳院從2015年,也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群眾,推出了玩劇、玩聲、玩舞等等系列的工作坊,並且舉辦體驗活動,分享座談,甚至讓那些學員粉墨登場上台演出。到了2019年,已經超過五千人參與這個計劃。

    願意鼓起勇氣參加工作坊,然後上台表演的朋友,都從戲劇演出中看到被深埋內心的自我。其實在精神治療領域裡,表演治療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從演出過程中回顧或統整自己過去的生命經驗。

    除了表演、不管是手作、美勞、或是繪畫、陶藝……所有的藝術創作幾乎都可以引起精神自癒力的正向效果,藝術是超越語言的力量,過往職業上被壓抑或人際互動挫折的傷痕,也能在創作過程中紓解與得到撫慰。

    在各種藝術創作中,繪畫是最容易入門的項目,所需用到的工具也最少或最便宜,可以從家裡原本就有鉛筆就開始畫。對於長輩來說,畫畫不但可以排遣一個人獨自在家的寂寞,在畫畫時對大腦而言是主動的認知訓練,也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失智症。

    如果擔心自己手腳不夠靈活,耳不聰眼又不太明,不敢去報名參加這些藝術創作的課程也沒關係,現在坊間也有不少從藝術欣賞開始,再慢慢引導你用你自己熟悉或有把握的方式來創造,比如有朋友這兩年就在推動熟齡讀繪本,成立「後青春繪本館」,在全台灣推動「用繪本陪伴長者」的創新服務方案,結合說故事、身體律動,手作和歌唱等活動,讓繪本不只是靜態的讀物,也成為陪伴長者的媒介與方法,藉由共讀與彼此分享的過程,活化大腦且療癒心靈。

    十年前,新光人壽基金會從美國引進一套傳承藝術方案,至今已培訓一百多位專業講師,也就是傳承藝術的帶領者,可以訓練自願擔任志工的夥伴,進入各種照顧機構中陪伴長輩。

    傳承藝術的課程形式有很多種,通常一期十二次,每周進行一次兩小時的活動。長輩在志工的引導下,透過素描、繪畫、拼貼等各種藝術形式或搭配短短的文字描述,完成一本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書」。

    其實不管什麼方式的藝術創作,是否能夠完成富有技巧且厲害的作品並不重要,而是在用藝術這個媒介與自己及與他人互動過程中的體會,讓我們在快樂分享中覺得這一輩子是一趟值得的生命旅程。

raw-image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