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438想法--各位看倌,您覺得我這個想法可行嗎?


寫于2018.04.13

故友相見甘苦談,輕度障礙是主題;

民間團體財源少,權益倡導捐款低;

直接服務忠誠高,解決父母燃眉急;

特教課輔更專業,善用大學特教系。

與在大學教書的國小同學見面

前幾天有個機會與在大學教書的國小同學見面,剛好因為我的第一份工作也跟學習障礙有關,所以就有一些議題的討論,其中有個有趣的議題就是我們聊到了民間家長團體或基金會服務文化不利和輕度障礙族群如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或高功能自閉症的甘苦談,我們交流了彼此的想法。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學習障礙協會擔任社工員,第二份工作就到博幼基金會擔任社工督導,現在(2018年)是副執行長。所以我很能體會推廣認識這些族群與特殊教育權益倡導的許多家長協會或基金會,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究竟會有多辛苦,因為當年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了三年多。同時我到博幼基金會之後,我參與了機構從個位數的工作人員一直到現在全職工作人員超過200位的成長過程,我實際參與了組織的膨脹與發展,同時看到了過程中需要獲得多少經費與資源才能讓一個非營利組織穩定的成長。



難以向一般民眾或企業募款

其實在這些年當中我不只一次去思考究竟一個小協會或基金會在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也沒有有名或很會募款的理事長或董事長時應該如何才能讓機構變大與成長,這個問題不太容易,也困擾我很久,但是我想在台灣也是有不少的機構成功過,所以應該不是做不到才對。一些身心障礙的推廣與權益爭取的過程中比較難以向一般民眾或企業募款,因為大眾的認識不足就很難感同身受,因此這個階段的捐款來源大部分是圈內人的捐款,圈內人包括特殊學生的家長、學者專家、醫生……等相對熟悉這個障礙領域的人士,因此捐款就會非常少且不穩定,就會造成財務的不健全,直接就可能導致會務推展上的困難,會務推展困難就越難讓一般社會大眾了解,就越難募到款,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的漩渦之中。

維持會員忠誠度最好的方式

因此,如何讓一般社會大眾或企業看到為什麼值得捐款,是非營利組織很重要的工作,其中提供會員的直接服務就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媒介,因為推廣與權益爭取經常是很不立即且抽象的概念存在,而直接服務卻是最立即且具體的呈現在所有人面前,提供會員好的且急迫性的直接服務是維持會員忠誠度最好的方式,比如有某類障礙的小孩家長最立即、最直接的困擾是甚麼?不是大家認不認識這個障礙是什麼,也不見得是可以享有甚麼權益,而是小孩放學之後送到安親班會被「退貨」,家長必須每天在下班之後再加班4-5小時(還沒有加班費)盯孩子、教孩子做功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全年無休,完全不能請假,不能喘息的壓力感。

特殊教育的課業及生活行為輔導

所以如果民間機構團體可以提供課後照顧(寫作業)的服務,讓家長有喘息的機會,不是很不錯的會員服務嗎?如果可以提供課業輔導(補救教學)的服務,讓家長不僅可以喘息,還可以讓孩子進步,不是更好的會員服務嗎?如果可以提供特殊教育學生的課業輔導(特殊教育之補救教學)或相關需求課程的服務,讓家長不僅可以喘息,也可以讓孩子進步,還可以提供孩子需要的特殊支持,不是就十全十美了嗎?我建議她應該要善用台北市的特教資源,尤其是特教系的大學生都需要實務的場域累積教學經驗,而特殊教育的課業及生活行為輔導就會是一個最佳的場域。

聽了我天馬行空的想法之後眼睛為之一亮

我的同學和我聊完,聽了我天馬行空的想法之後眼睛為之一亮,覺得我的想法也許可行。接著我就分享目前我們剛剛開始沒多久的聘任專職特教老師到課輔班進行特殊教育教學的實驗計畫,聽完之後她更有信心。但她也表示,以台北地區來講,目前大學生多只能利用白天進入一般學校班級協助,或自己課後找機會擔任特教孩子的家教,教學實習場域也因想錄取教師甄試而多選擇進入學校系統實習,加上民間特教的課後照顧系統本來就不多,因此如果要提供特教孩子更好的支持,可能要思考如同博幼深入家庭社區的作法,在社區扎根。但如此一來,特教NPO內部的行政運作和經營規劃,又將是另一個考量重點。

民間團體都要好好善用在地的資源

我認為,台灣各區域的民間團體都要好好善用在地的資源,博幼的實驗方案因為課輔班多在偏鄉,附近連大學都不一定有,因此根本不可能有特教系的大學生可以擔任課輔老師,所以只能聘任專職的特教老師進行教學,每個特殊學生每週也只能分到1-2節課的時間,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們都已經在嘗試了,那有眾多教育、心理、社會、特教相關科系大學生的地方不試試,就真的太糟蹋了!不是嗎?

如果民間團體願意,運用博幼的教材與課業輔導模式的基礎,一起建構出更精緻的特殊教育課業輔導模式出來。有了這些服務模式建構出來之後,社區化的支持系統及機構的經營與募款應該就能相輔相成了。各位看倌,您覺得我這個想法可行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擔任社工督導的工作超過20年,對於社會工作有一些觀點與想法,這些觀點與想法來自於多年的社會工作實務經驗與個人反思,希望透過這些觀點與想法的傳播,讓更多社會大眾與社會工作者更容易了解社會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也期待我們的社會更友善地對待弱勢者與社會工作者,讓社會工作實現讓人幸福的專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