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生需要什麼?國中生都學過的幸福原理,我到23歲才搞懂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剛滿23歲,正處於離開校園、踏入社會的轉折點。在求職的過程中,為了釐清自己可能適合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我花了不少時間思考,自己理想中的人生是什麼樣子?什麼樣的人生對我而言是幸福的?

raw-image

「我的人生需要什麼?」

  一長串的困惑經過簡化,最後只在我的腦中留下這句話。

  這時,我忽然想起某個熟悉的、和需求有關的金字塔……沒錯,我腦中浮現出的,就是國中公民課本上的「馬斯洛需求理論」。

  說著也有點蠢,我當時想的是,為什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一座金字塔?

  老實說我一點也不懂馬斯洛,也清楚理論本身一定存在相關評論與爭議。因此以下都只是我根據自身經驗,以為自己終於頓悟的穿鑿附會XD


  我的理解是,當下層需求沒有紮實地被滿足,即便上層需求滿足了,這個金字塔也將搖搖欲墜——換句話說,即使已經追求到更高層次的社會與尊重需求,只要基本需求仍存在空洞,就難以真正體會滿足高層次需求的幸福

自身經驗呼應

  原生家庭使我成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甚至長大後也由於多方因素,長達數年缺乏充足且適當的睡眠與飲食,身心健康每況愈下——當時的我,明明考取大眾眼中的優秀學校、在喜愛的領域獲獎,卻因為最下兩層的需求未滿足,而始終快樂不起來,不如說發自內心的感到痛苦,每天都偷偷哭泣著,時常傷害自己、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想著自我了斷。

  直到近幾年,在諮商、藥物等醫療協助,及另一半的支持下,我的身心狀況與生活才得以好轉,也漸漸解開從原生家庭帶出來的心結,持續補足安全感。

  客觀上,我的成就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有些碰壁。但神奇的是,我竟常常發現,自己正在由衷認為「活著還蠻不錯的」,這是過去的我完全無法想像的滿足與幸福。

  雖然一切都只是我看著金字塔說故事,但我想分享這個自己花了23年才深切體悟,雖然其實連國中課本都早就嘗試過教我的道理——真正的幸福需要建築在身心平衡上,有健康的身心,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聆聽自己的需求並設法滿足它,才可能真正快樂。

  這大概是我今年最大的體悟了。

  2023年已邁入尾聲,先祝大家聖誕快樂、跨年快樂,以及永遠記得照顧自己,要永遠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理論,說明人一生中的需求,並且使用金字塔三角形做階層順序。 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應該普遍都聽過這個理論。 我們認為需求是一層一層爬上去的。 例如:能吃飽穿暖才會追求安全的住處,有了安全的住所才會往上追求被愛、歸屬
Thumbnail
人生在世活法不一樣 結果也不一樣〜〜 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錢】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辛苦』! 如果你的生活以【兒女】為中心,你會活的很『疲累』! 如果你的生活以【愛情】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傷痛』! 如果你的生活以【攀比】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苦悶』! 如果你的生活以【寬容】為中心,你會活的
Thumbnail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著,只喜歡看天空、散步、吃披薩的人生也很好。我來這世界,只是為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經歷有趣的事,遇見難忘的人。」它提醒我們,即使不追求成就與成功,享受生活中的平凡與美好,同樣是值得珍惜的。 深度解讀自己在生活中過得好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從「需要」到「想要」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創新思維來創造和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他的思考邏輯主要是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根據「需求」賦予動機,有有二個原則:原則一:如果需求被滿足後,就不會再做出行為,且需求是有階級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每個人都應該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而不是拿別人的模板死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即時外人再看好,穿不合腳的鞋,受苦的只有自己。你/妳要過別人想要的生活?還是過讓自己舒心的日子呢? 以前我不懂,直到渾渾噩噩著活到一把年紀後,才稍稍醒悟了。以前我自然而然地用他人的期望和成功定義套在自己身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討論看待追求「好」與「夠好」這件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建議。 文章提出了足夠的自我覺察、將遠焦聚焦回自己身上、閱讀之餘也多和他人聊聊、整理自己努力的足跡等參考作法,來幫助讀者練習成為「夠好」的自己。
Thumbnail
探索內在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並努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通過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可以享受更健康、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如提升自我認知、提升人際關係、提升工作滿意度
Thumbnail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理論,說明人一生中的需求,並且使用金字塔三角形做階層順序。 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應該普遍都聽過這個理論。 我們認為需求是一層一層爬上去的。 例如:能吃飽穿暖才會追求安全的住處,有了安全的住所才會往上追求被愛、歸屬
Thumbnail
人生在世活法不一樣 結果也不一樣〜〜 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錢】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辛苦』! 如果你的生活以【兒女】為中心,你會活的很『疲累』! 如果你的生活以【愛情】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傷痛』! 如果你的生活以【攀比】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苦悶』! 如果你的生活以【寬容】為中心,你會活的
Thumbnail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著,只喜歡看天空、散步、吃披薩的人生也很好。我來這世界,只是為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經歷有趣的事,遇見難忘的人。」它提醒我們,即使不追求成就與成功,享受生活中的平凡與美好,同樣是值得珍惜的。 深度解讀自己在生活中過得好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從「需要」到「想要」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創新思維來創造和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他的思考邏輯主要是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根據「需求」賦予動機,有有二個原則:原則一:如果需求被滿足後,就不會再做出行為,且需求是有階級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每個人都應該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而不是拿別人的模板死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即時外人再看好,穿不合腳的鞋,受苦的只有自己。你/妳要過別人想要的生活?還是過讓自己舒心的日子呢? 以前我不懂,直到渾渾噩噩著活到一把年紀後,才稍稍醒悟了。以前我自然而然地用他人的期望和成功定義套在自己身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討論看待追求「好」與「夠好」這件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建議。 文章提出了足夠的自我覺察、將遠焦聚焦回自己身上、閱讀之餘也多和他人聊聊、整理自己努力的足跡等參考作法,來幫助讀者練習成為「夠好」的自己。
Thumbnail
探索內在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並努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通過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可以享受更健康、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如提升自我認知、提升人際關係、提升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