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佳佑
身而為人,我們都有一個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需求,如你可能聽過馬斯洛(Maslow)的需求金字塔中,當人們自然地滿足了底層的基本所需,能吃得飽穿得暖、擁有一個安全生存與成長的空間等之後,自然地逐步走向最為上層尖端的追求卓越與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然而,就在不斷追逐「好」還要再更「好」得過程中,我們自然的會擔心自己的退步、原地踏步甚至是不夠好,所以經常覺得自己好像介於好與不好之間來回擺盪,就像是「永不到來」的「好」,而正在閱讀的你是否曾經有想過在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更好之中,那個「好」到底長得是什麼樣子嗎?自己需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叫做「好」?
有些人可能有自己理想上的目標與想像、也可能是倚照他人的標準去設定自己的目標,又或者有些人並未多想只知道埋頭苦幹等,認為當自己夠「好」時自然就會知道了,然而,有目標也好沒有目標也罷,總歸好像最終都要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思考自己對於「好」的定義與認為的樣子會是什麼?否則,不斷的汲汲營營撇除為了滿足他人期待中的「好」之外,自己在這過程中似乎也會經歷到許多挫折與無力。
此外,在思考自己對於「好」的定義之餘,我也邀請你可以試想:對你而言,怎麼樣叫做「夠好」呢?也許正在閱讀的你,對於「夠好」有些疑惑或是不知道從何想起,接下來也將以故事與個人經驗的形式邀請你一起在這閱讀的歷程中做思考。
從小就我有記憶以來,在我就學的歷程中,不論指學科成績或是其他才藝表現,經常從旁長輩聽到「好,還要再更好」、「你可以再更好一點」或是「不錯了!但還要再加油一點」等諸如此類的話,而之中好像總有個「…但是…」,如「是不錯了啦…,但你可以再…」。
也許你也有和我有相同的經驗,不論是在工作、學業或是其他的活動表現上,在我們的學制與文化中我們拼了命的想拿滿或做足100分,99分在我們眼中總是覺得仍有進步空間,這似乎不斷地在暗示我們「還不夠好…」這件事,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夠好」、「好」那要多好叫做好?
而在我的經驗中,從小在學業成績上被比較這件事已成家常便飯,在高中之前我是個成績不算優秀的學生,我拼了命的想成為他人眼中期待的「好」,但即便自己每天進補習班重複聽了第二、三遍的學科、寫盡數十張複習卷,甚至待到晚上快12點才回家,當時這種用盡了全力卻仍「不夠好」的感覺實屬讓我精疲力竭與強烈的挫折感,好像僅能低著頭咬牙猛力向前,衝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盡頭的盡頭。
到了高中,當我拼盡了全力終於幸運的讓我的名次來到了班排第一,此時除了目標達成的高興之外,我也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在全國的排行中我仍是居於數百名之後。我深刻體會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俗諺,理解到不管我多麽的好再好,從廣泛的視角來看我可能都還不夠好,因此,我也開始第一次停下來重新思考我所追逐的「好」到底是什麼樣子?
在心理學完形學派中,曹中瑋老師的諮商理念也提到:人們的「主觀」認為比起「客觀」的認為所來得重要。因此,我也將「好」這件事分為主觀與客觀來看,從客觀角度而言,我確實仍有許多進步空間,而這個進步空間相對是無邊無際且多變化的,畢竟每個人所認為的「好」各有所異,反之,好與不好也都是人所定義出來的;但如從主觀的視角言之,我可以回到自己身上,重新定義我所認為的「好」,也因為只有自己知道我為了這個「好」我花了多少努力與力氣,我可以量力而為的去客製化我的長短期目標,然而,我認為這個概念就好比吃東西,你的好吃不一定是我的好吃,我們各自有對「好吃」或美食的標準。因此,相對來說,確實可以帶給我較多的掌握以及穩定感。
對於「夠好」這件事上,於心理學派的客體關係中,英國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 1896-1971)提出「夠好的母親(the good enough mother)」的概念,認為在母嬰關係的上,母親只需要擁有足夠的穩定與敏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求,如生理、安全與情感依附需求,其實就已足夠,不需要極力成為一位「完美」的母親。然而,當我在重新反思整個歷程時,我也才看見原來當初每天擔心還讀不夠、讀不熟的自己,其實已經是足夠好了,因為自己夠好所以才有能力讓自己每天進步、知道自己哪邊需要多加強,甚至在過程中懂得如何找資源去幫助自己更好。
在回顧經驗中,我也整理了以下幾個可以提供你練習與參考的方向:
1. 足夠的自我覺察
有意識地發現自己的困境,並適時的停下來重新檢視自我是所有改變的開始。就連覺察這件事也是相同的概念,你只需要擁有「足夠」的敏覺就夠了,事實上,「感覺」可以是一個提醒你的重要來源,如挫敗感、失落或是無力感,當你感到強烈或隱約的感覺時,可以適時的去了解這個感覺,知道「感覺」好像在告訴你些什麼。
2. 將「遠焦」聚焦回「自己」身上
好之餘可以再好,當然是理想不過的走向,但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意識到我們也是人,我們不可能時刻都做得完美或是滿足所有人的期待,當我們有如此的意識時,首先讓自己先慢下來吧!將聚焦於「未來」的目光回到自己「現在」身上,試想我們不斷汲汲營營的放眼似乎永遠沒有盡頭的「好」,但現在的自己又做到多「好」了呢?試著看見自己現在當下的「好」,其實現在的你已經夠「好」了,因為你的「夠好」所以支撐了你到今天、因為如此所以你有不斷追求更好版本的你的能力,甚至相信自己你也足夠「好」的能夠往未來你的目標慢慢的邁進,所有的能量來源都因為你是夠好的。
3. 閱讀之餘也多和他人聊聊
除了多閱讀增進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與自我反思不說,假如你對自己的了解是:說出來比自己用想的來得清楚,那我蠻鼓勵你可以以經驗分享的角度和他人聊聊彼此的想法,這也將會是一種對自我整理的方式。然而,對我來說,一則可以與他人建立關係,在無力與挫折之餘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同時具有抒發療癒的效果;二則可以從交流中看見不同的經驗、想法與角度,進而可以去反思並整理自己;三則進一步的可以從彼此的經驗與討論中激發出不同的想法與面向,使自己得以思考再思考。
4.整理自己努力的足跡
試著整理、回顧和記錄自己每天的進步,哪怕是只有0.1%也都是進步,相信你也曾經聽過或看過這樣的說法:每天進步1%一年後也就進步了36.5倍。然而,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預測未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看見自己每天的所作所為,意識到我們的每個小作為都不容易,這個小作為都將為自己累績進步的資本,而當你能夠在一天的結束前做當天的回顧,相信你也會感覺到一股充實以及延伸而來的成就感,同時也看見自己其實已足夠好,好到我們可以讓自己在今天比昨天多成長0.1%、我們是有能力讓自己進步甚至維持不退步的。
因此,在嘗試練習成為「夠好」的自己之餘,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與信念需要有更近一步的覺察以及練習對自己的接納,接納自己也身為人,對於「完美」我們只能盡力的更趨近於它,但趨近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回頭看看你的成長與努力,而不要過度的追求眼球毫無止境的「完美」,使自己身心俱疲之餘也片體鱗傷。最後,如在自己評估後自覺有需要其他資源的幫忙,也鼓勵你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幫助自己更有效且有方向的看見並成為「夠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