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高齡社會的察覺(1969-)

健康遠見文章云:

內政部公布2022年人口統計數據,總人口連續三年負成長,全年新生兒人數更創內政部統計以來新低。

盡管相對歐美國家來說台灣的高齡社會來的相當快速,這個快速也是以十年為單位來看的。人口的趨勢通常是穩定變化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透過新聞報導來看看早期的相關論述。

  • 1969年,立法委員林棟在質詢時指出,希望政府在人力發展計畫之下,注意到未來人口老化的問題。他說目前人口生產率已自3.5%直線下降,節制生育已有成效。但節制生育、衛生醫藥良好的情況下,出生率與死亡率俱降。他以日本為例子說,中高齡勞動力比重逐漸增加,老年人的社會保線、中高齡就業加大,工人待遇提高增加企業經營壓力。他亦說,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在6月27日說道提高生育率為期施政重點,總之,以日本為例,提倡節育繼之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的現象,我國政府應未雨綢繆。
  • 1986年,記者蔡體楨報導一份研考會研究報告,報導末段:
總之,人口老化所帶來對社會的壓力將日漸顯著,這不僅關係到目前的勞動人力,更牽涉到下一代設活幸福。同時,當社會在迎接人口零成長於未來三十年達到時,政府單位制定因應人口老化政策在那裡,將更為大眾所關切。
  • 1986年,記者周梓萱報導當時農業委員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於10月16日農委會輔導處技正陳秀卿於主管會報中提出,報告名為「辦理農村生活改善計畫的檢討與展望」。文中提到幾個面向:農村老化,也就是有些農村地區65歲以上人口已佔7%以上;婦女化,女性投入農業工作或向外就業比重增加;家庭關係改變,大致指由父權、夫權轉變為平權家庭,長輩權威低落、地位喪失等。
  • 1991年,中國時報舉辦「走過七十年代,看八十年代台灣社會的變與不變」座談會,其中有部分針對政府提倡三代同堂、社會福利等議題的對話。行政院政務委員吳伯雄認為,政府應鼓勵民間回過頭來實施三代同堂,以因應人口老化以及青少年問題等。晚晴協會創辦人施寄青則認為政府應負責,不可推諉給家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其南認為,過去2、30年來,家庭吸收了大部分的個人問題,但未來應由社會負起責任;台大教授黃榮村則認為社會福利制度的方向確立後,才可掌握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向。
  • 1992年,記者黃恩齡訪省家庭計畫研究所所長張明正,張所長提到,在執行新家庭計畫時,將鼓勵適齡結婚、適齡及適量生育。該報導亦有一些數據,包括:台灣總生育率為1.7(歐美約100年的下降速度台灣約20年即達到),1990年台灣地區平均初婚年齡男為29歲、女25.8歲,其中男性32.3歲以上女性28.5以上者各占1/4。(有關家庭計畫,可見此)。

資料來源:

  • 中國時報,1969/10/20,立委促請政府 留意人口老化 林棟曾以日本為例 希望趁早未雨綢繆。第3版。
  • 中國時報蔡體楨,1986/10/20,人口老化影響層面廣 應未雨綢繆減輕衝擊。第03版。
  • 中國時報周梓萱,1989/10/17,農村人口老化﹑失養老人增加。第04版綜合新聞。
  • 中國時報,1991/01/01,「如何邁向充滿挑戰的八十年代」系列之五今探討台灣社會的未來變遷。第01版要聞。
  • 中國時報黃恩齡,1992/11/05,防人口老化 鼓勵適齡生育省府「新家庭計畫」 改變晚婚產子現象。第14版台中市新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