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有姊】中年女性的新選擇:超越生育與職業的二選一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尋求職業與家庭平衡的道路上,中年女性面臨著許多挑戰。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在職場和育兒之間找到平衡點,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和見解。


在永齡女力論壇中探索女性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2023年12月底,我非常榮幸參加了由永齡基金會舉辦的「2023永齡女力論壇」,這是一個專注於討論女性職場議題的重要場合。

這場論壇的主題是「Listen to HER,傾聽女性的聲音」,通過三大面向:「Healthcare 身心健康」、「Empowerment 自我賦權」和「Redefinition 重新定義」,來探討未來在產、政、學層面上,如何支持職場中的女性。每一個主題都邀請了涉及政策倡議、社會文化、職場支持的三位講者分享見解,我則參與了「Redefinition 重新定義」這一議程。

在永齡女力論壇中探索女性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在永齡女力論壇中探索女性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從創業到育兒:我的職場挑戰

作為一名女性創業者,我曾是台灣最大美食評論網站的創辦人之一。在事業發展和生育之間的抉擇中,我最終選擇了離開職場,成為一名全職母親。當我準備重返職場時,我也面臨了許多二度就業婦女普遍遭遇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包括重新找到工作的難度,還有在家庭和職業之間尋求平衡。


女性重返職場:數據揭露真實挑戰

我想分享一些在論壇上討論到的關鍵數據,這些數據揭示了女性在重返職場時所面臨的真實挑戰。根據104人力銀行於2023年3月進行的調查,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有著不同的擔憂。例如,39歲以下的女性最擔心生育對職業生涯的中斷,而30至49歲的女性則更擔憂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這些數據反映了女性在職場上面臨的壓力常被低估。

再提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字:所有全職媽媽如果要重返職場,平均至少需要花費54個月的時間來爭取到就業機會。這顯示了對於全職母親來說,重返職場的路途遠比預期艱難,這一點在職場規劃和支持系統中應當得到更多關注。

女性重返職場:數據揭露真實挑戰

女性重返職場:數據揭露真實挑戰

重塑職場定義:從過去到未來的轉變

上面這些數據揭示了一個重要主題:女性重返職場需要的不僅僅是機會,而是深層次的自我角色覺察。什麼是自我角色的覺察呢?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打破傳統對「重返職場」的固有框架,重新思考職場的真正定義。

在傳統觀念中,工作往往被視為一種全職且基於僱傭關係的模式。但對於許多有孩子和家庭責任的女性來說,她們的責任並不僅限於職場。當需要全身心投入工作時,傳統的職場模式往往無法提供必要的彈性和多樣性。

實際上,組織和職場關係的發展歷史並不長,但人與工作、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卻有著廣闊的多元發展空間。特別是針對女性角色,她們面臨的挑戰和責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複雜。

因此,我開始提倡將「尋找一份工作(Find a job)」的思維轉變為「尋找工作方式(Find a work)或尋找任務(Find a task)」,以更好地適應女性對於多元和彈性工作模式的需求。這樣的思考不僅適用於女性,也適合現代職場的所有人。

當我們看向全球趨勢,例如「零工經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以自雇形式工作,創造價值。麥肯錫公司的研究顯示,美國和歐洲約有30%的勞動力選擇這種工作方式,而在台灣,這一比例則約為7%。面對全球化、超高齡化和少子化的挑戰,企業和組織必須重新思考人、工作和組織之間的合作模式,以真正解決當前的缺工問題。


raw-image

多元與彈性工作模式的實踐範例

在104高年級平台上,我們已經見證了多種多元和彈性的工作模式範例。例如,YF老師從外商公司的中高階主管轉型,透過改變服務方式,發現了新的職業熱情。另一位案例是余淑華老師,她從教官成功轉型為園藝治療師,利用自己的興趣創造了新的價值。

無論是像YF老師那樣延伸原有職能的專業,改變提供專業服務的模式來創造價值,還是像余淑華老師一樣去探索和發展全新的技能與興趣,這些轉型都使她們在新領域中發光發熱,進一步提升了她們的價值。這些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當人們從事他們熱愛和喜歡的事業時,不僅能夠為自己創造價值,而且還能獲得持久的職業滿足感,這與單純為了生計而工作大相逕庭。

這些案例只是眾多真實故事中的一部分。實際上,類似的多元和多重彈性工作模式的典範正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透過轉變職業路徑或發掘新的工作方式,實現了個人和職業生活的平衡。這不僅體現了個人對職業發展的積極態度,也反映了百歲人生時代下職場的變化趨勢,其中包括追求個人熱情、發展多樣化技能,以及尋找更符合個人生活節奏的工作模式。


百歲人生下,中年後職業轉型與第二條曲線

這些典範故事的個案們都提醒我幾個重要的事實。首先,我們絕不應低估自己的潛力。並且,在這個被稱為百歲人生的時代中,人生的第二條曲線是非常需要提前準備和持續的培養。

正因如此,我加入了104集團的高年級事業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在2024年組建了一個專門小組,旨在協助中年後的工作者進行成長和轉型。這個小組專注於協助中年的發展第二條職涯曲線,整合多元工作管道,讓更多中年後的工作者,特別是那些因照護責任而暫時離開職場的女性,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或興趣,通過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來提供服務與創造價值。

我堅信,隨著越來越多多元多重工作典範的出現,不僅能讓中年後的工作者,尤其是女性,對自己廣義的職涯道路懷抱更大的信心。同時,這些成功典範也將激勵企業重新思考包括用人策略在內的經營方式,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工作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看到「退休金」這三個字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感覺? 有人就像市場喊價一樣,直接喊至少要存到「3000萬」,也有人很反感的說:「是要賣我理財商品嗎?」更有網友說:「不要再問啦!」那你呢? 你看到退休金這三個字的想法是什麼?是逃避去想這個問題?還是願意攤開來好好想一想?
你看到「退休金」這三個字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感覺? 有人就像市場喊價一樣,直接喊至少要存到「3000萬」,也有人很反感的說:「是要賣我理財商品嗎?」更有網友說:「不要再問啦!」那你呢? 你看到退休金這三個字的想法是什麼?是逃避去想這個問題?還是願意攤開來好好想一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覺醒中年》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博士是榮格心理學專家,在35歲時曾因中年危機而陷入憂鬱,卻成為他啟動中年轉型的契機。《覺醒中年》探討我們如何在中年之後的生命階段找到真正的成長和滿足,引導讀者認識並超越表面成功背後的空虛,探究內心深處的需求,定義與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下半場」,克服焦慮,啟動第二次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年人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尤其是鋼琴與長笛的學習體驗。作者以幽默有趣的方式分享與音樂老師的互動,以及學習音樂如何讓情感釋放、增進人生的快樂。文章強調契合度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持續練習對進步的影響。這是一本提醒所有年齡層都能享受音樂學習的書。
Thumbnail
2024.12.6 #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日光小林合作社 #阿嬤咖啡館
Thumbnail
中年並非失去青春,而是人生的新階段,充滿挑戰與機會。從楊蓓老師的講座來看,第二青春期的中年人面臨身心變化及社會期待的雙重壓力,卻也擁有過去的生命經驗作為支撐。藉由自我探索與反思,或許能找到面對中年與老去的勇氣和智慧。本文探討中年人的心路歷程及可行的自我提問,協助讀者釐清未來的方向與目標。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你希望父母退休後,還能持續為社會做出貢獻嗎? 這天我在中區就業博覽會宣導職務再設計,遇到了一位退休的阿姨,她跟我聊了許多關於退休後的生活。
Thumbnail
隨著職場競爭日益加劇,資深中年員工面臨著獨特的挑戰。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年職場人士,如何智慧地應對內捲現象,不僅保持自己的競爭力,還能促進個人的職業成長和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課題。 重新評估職業定位 資深員工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這些是職場上無可替代的資產。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定位,尋找
Thumbnail
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以行動協助女性婦出江湖,倡議重視女性二度就業議題,打造友善二度就業女性的從業環境。今(4)日舉辦「2024 SDGs與女力.國際論壇──女力發展,永續未來」,邀請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台灣學者專家,齊聚台北,分享女性職涯發展的機會與挑戰,探討女力職涯永續的全方位環境營造。勞動
這篇給年輕的你或正在中年職場危機中的你參考~
Thumbnail
直到看了小說《中年少女的祈禱》,才知道原來台灣的垃圾車在經過時會播放《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而這小說就是圍繞清潔隊的日常,女主角所負責的垃圾車所播放的音樂正是《少女的祈禱》。 《中年少女的祈禱》講述女主角22歲奉子成婚,一直當全職母親,8年後丈夫突然提出離婚,她淨身出戶回娘家居住,為了爭取兒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覺醒中年》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博士是榮格心理學專家,在35歲時曾因中年危機而陷入憂鬱,卻成為他啟動中年轉型的契機。《覺醒中年》探討我們如何在中年之後的生命階段找到真正的成長和滿足,引導讀者認識並超越表面成功背後的空虛,探究內心深處的需求,定義與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下半場」,克服焦慮,啟動第二次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年人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尤其是鋼琴與長笛的學習體驗。作者以幽默有趣的方式分享與音樂老師的互動,以及學習音樂如何讓情感釋放、增進人生的快樂。文章強調契合度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持續練習對進步的影響。這是一本提醒所有年齡層都能享受音樂學習的書。
Thumbnail
2024.12.6 #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日光小林合作社 #阿嬤咖啡館
Thumbnail
中年並非失去青春,而是人生的新階段,充滿挑戰與機會。從楊蓓老師的講座來看,第二青春期的中年人面臨身心變化及社會期待的雙重壓力,卻也擁有過去的生命經驗作為支撐。藉由自我探索與反思,或許能找到面對中年與老去的勇氣和智慧。本文探討中年人的心路歷程及可行的自我提問,協助讀者釐清未來的方向與目標。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你希望父母退休後,還能持續為社會做出貢獻嗎? 這天我在中區就業博覽會宣導職務再設計,遇到了一位退休的阿姨,她跟我聊了許多關於退休後的生活。
Thumbnail
隨著職場競爭日益加劇,資深中年員工面臨著獨特的挑戰。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年職場人士,如何智慧地應對內捲現象,不僅保持自己的競爭力,還能促進個人的職業成長和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課題。 重新評估職業定位 資深員工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這些是職場上無可替代的資產。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定位,尋找
Thumbnail
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以行動協助女性婦出江湖,倡議重視女性二度就業議題,打造友善二度就業女性的從業環境。今(4)日舉辦「2024 SDGs與女力.國際論壇──女力發展,永續未來」,邀請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台灣學者專家,齊聚台北,分享女性職涯發展的機會與挑戰,探討女力職涯永續的全方位環境營造。勞動
這篇給年輕的你或正在中年職場危機中的你參考~
Thumbnail
直到看了小說《中年少女的祈禱》,才知道原來台灣的垃圾車在經過時會播放《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而這小說就是圍繞清潔隊的日常,女主角所負責的垃圾車所播放的音樂正是《少女的祈禱》。 《中年少女的祈禱》講述女主角22歲奉子成婚,一直當全職母親,8年後丈夫突然提出離婚,她淨身出戶回娘家居住,為了爭取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