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出離心|阿毗達摩講要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阿毗達摩講要:上座部佛教有系統分析、透徹研究佛法的必備典籍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佛陀教育基金會


📖閱讀筆記

第七講 雜心所

一、尋

尋心所也可以翻譯成思維。八聖道中的第二聖道叫「正思維」,就是這個心所。我們平時所說的想、思考、考慮、推理、邏輯,也是這種心所在起作用。在修行當中,這種心所也是我們所說的「妄想」。掉舉和這種心所有所不同,在禪修的時候,如果心很有條理地思維著一些事情,追尋著一些事情,思考這個,思考那個,這就是尋心所;而掉舉心所是心在胡思亂想,想這個,想那個,但卻沒有條理,妄想紛飛,漂浮不定,這是掉舉心所。

尋心所對修行也非常重要。當我們在培育定力的時候,要把心投入所緣。對修入出息念的禪修者,尋心所就是讓心持續地投入到呼吸上。投入並將心安放在呼吸上,這就是尋心所的作用。正因為尋心所不斷地帶動心投入呼吸,久而久之就能證得禪那。證得初禪有五種禪支,第一禪支就是這種尋心所。尋心所在我們平常生活當中起的作用太重要了,它既可以將心固定在一個目標上,也可以拉走心到其他地方去。

有兩種尋心所,一種是好的尋,一種是不好的尋,也就是正思維與邪思維。哪些是正思維呢?佛陀在經典裏面講到有三種:一、出離思維,二、無瞋思維,三、無害思維。

  1.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
  2. 第二種尋是讓心從瞋恚中抽離出來,把心導向於修慈,祝願一切眾生快樂,稱為無瞋思維。
  3. 第三種尋是讓心從對自他的傷害中抽離出來,稱為無害思維。

邪思維是把心投入欲樂目標。把心投入自己不喜歡的目標,投入瞋恨,這種尋稱為瞋恚思維。經常想著要傷害、要報復,這種尋稱為惱害思維。這三種尋稱為邪思維。

我們要多培育正思維:讓我們的心離染,少去追求欲樂的目標;讓我們的心儘量少排斥,少抗拒,不討厭,不厭煩;讓我們的心不傷害,不對自他有任何的中傷,不要讓別人受苦。我們不應當培育追求欲樂的思維,不應當培育瞋恚的思維,不應當去培育惱害的思維。

在修行過程中,尋是很重要的,它能夠把心完全地投入目標。如果一位禪修者的禪相出現了的話,他應當更加善巧地運用和把握這種心所。亦即,當他還是處在專注呼吸的階段,由於心還不是很強有力,這時只是平靜地覺知呼吸就行;然而,當他的禪相出現的時候,就應當把心投入或者完全地融進光裏去。將心融進禪相就是尋心所的作用,這是我們入禪的技巧之一,因為在初禪當中必定有尋心所。


六、欲

欲的特相是想要行動,也就是想要做某一件事情,或者想要獲得某種成就、想要追求某樣東西。它的作用是尋找所緣,追求目標。現起是需要所緣。欲就好像把手伸向目標。

欲是好的還是不好?欲望本身並沒有好或不好,我們不要冤枉它,它只是追求東西,是中性的。但是如果欲望和貪心所在一起,它就變成貪欲。貪欲就是為了追求欲樂,為了得到和擁有可以執著的目標,稱為貪欲。想要得到世俗的、物質的快樂、物欲,稱為「貪欲」。欲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採取行動。由於和貪在一起,欲就變成助紂為虐,做了幫兇。如果想要行善,這種欲叫做「善欲」或「善法欲」。我們要看它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和貪瞋癡在一起,它追求的就是不好的;如果追求的目標是好的,比如想要佈施,想要持戒,想要禪修,想要斷除煩惱,這些想要都是欲。所以我們應當培育善法欲,但是對欲樂目標的追求、貪欲要放下。如果懂得善用的話,欲可以使我們一直都保持衝勁,都有那一份對法的追求,對善法的追求,對解脫的追求,對出世間法的追求,這些是善法欲。我們應當培育善法欲,而應當克服貪欲。

avatar-img
100會員
43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唯空言。
若你日日夜夜都祈求著獲得解脫,那時你可說是已經生起了出離心。
修後於諸輪迴樂,剎那不生欲求心,晝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唯空言。
若你日日夜夜都祈求著獲得解脫,那時你可說是已經生起了出離心。
修後於諸輪迴樂,剎那不生欲求心,晝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關於敞開與行善的故事和冥想練習。通過敞開自我,人們可以真正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並以真摯的慈悲來幫助他人。本文邀請讀者共同體驗和跟隨《每一天的覺醒》一書,迎接生活中的美好。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Thumbnail
我若不放下自己的妄念執著,世界怎麼可能為我改變,來滿足我的妄念?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關於敞開與行善的故事和冥想練習。通過敞開自我,人們可以真正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並以真摯的慈悲來幫助他人。本文邀請讀者共同體驗和跟隨《每一天的覺醒》一書,迎接生活中的美好。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Thumbnail
我若不放下自己的妄念執著,世界怎麼可能為我改變,來滿足我的妄念?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