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愛染的感受也分成三種,即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
沒有愛染的感受也稱為出離依止受。什麼是出離呢?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一、出家:即離開俗家而過著比丘或比丘尼的生活。由於他們從在家生活超脫出來,因此出家是一種出離。
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都可能由於出家的生活而生起。如何生起呢?例如當你反省自己的戒行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戒行清淨,因而感到很愉快,那是沒有愛染的樂受;有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戒行有瑕疵,因而感到不愉快,那是沒有愛染的苦受;有時在你反省自己的戒行時,沒有樂受或苦受生起,那是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有時在你思惟自己的出家生活時,你感到滿意與愉快,那是沒有愛染的樂受;但是有時也許會發現許多問題而懊惱,想要還俗,那是沒有愛染的苦受。有時當你思惟自己的出家生活時,既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那是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因此這三種感受都可能由於出家的生活而生起。
二、初禪:初禪是一種出離,因為它是使人脫離欲界、投生梵天界的基本因素。修行安般念達到初禪時,你就具有這種出離。
三種感受都可能由於初禪而生起:當你安住在初禪中時,愉快的感受會生起,那是沒有愛染的樂受;有時由於遇到障礙而無法進入初禪,你會有挫折感,那是沒有愛染的苦受。有時在你一再嘗試進入初禪時,既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那是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其餘的七種禪那(從第二禪至非想非非想處定)也是出離,但是它們包含在第五種出離(一切善法)當中。
如果禪那行者在臨死時還能維持禪那,那麼該禪那將使他們投生色界或無色界梵天。投生梵天界時就超越了欲界,因此所有八定都稱為出離。
三、涅槃:涅槃是脫離生死輪迴的基本因素,因此它也是一種出離。
在這裡大家必須分辨證悟與證入的差別:證悟涅槃時是以涅槃為目標、了知涅槃。證入涅槃則是指斷盡煩惱的人死亡之後般涅槃。
在這裡我要解釋一個問題。有人問說:「為什麼我看不出聖者與凡夫之間有什麼差別?」我想發問的人並不真正了解何謂聖者。有八種聖者,也就是證得四道與四果之人,他們都已證悟涅槃。證悟須陀洹道與須陀洹果的人斷除了身見(薩迦耶見)、戒禁取見與疑。身見是認為有眾生真實存在的邪見;疑是懷疑有真實的佛、法、僧、緣起等。然而他們還未斷除貪欲、瞋恨與愚痴。由於須陀洹聖者還有許多煩惱未斷,所以他們還會結婚生子,就像毗舍佉的例子。他們還會執著感官享樂,還會生氣,所以一般人很難分辨須陀洹聖者與凡夫之間的差別。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說他們之間沒有差別,因為他們已經斷除某些煩惱,與凡夫是大不相同的。佛陀在世時,舍衛城有五千萬人證悟有學聖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然而他們還是過著在家生活,而且除了阿那含之外,其餘的有學聖者還是享受著感官欲樂。但是我們不能由於他們仍然與凡夫一樣享受欲樂而說他們與凡夫沒有差別。
斯陀含道能減弱貪欲及瞋恨,但還不能完全滅除它們;阿那含道能完全滅除瞋恨及欲界的貪欲;阿羅漢道則能滅除一切煩惱。因此如果你比較凡夫與阿那含或阿羅漢聖者,也許就能看出差別:阿那含與阿羅漢聖者完全沒有對感官享樂的貪欲,而且不會生氣,也不會接受或叫人為他們接受金、銀、錢、信用卡、支票或寶石等。
儘管如此,要分辨誰是聖者、誰是凡夫仍然很困難。為什麼說很困難呢?以前有一位阿羅漢比丘與一個年老才出家的比丘住在一起。有一天年老才出家的比丘問阿羅漢比丘說:「尊者,阿羅漢長得什麼樣子?」阿羅漢比丘回答說:「賢友,有的人年老才出家,即使他與阿羅漢住在一起,卻不知道對方就是阿羅漢,因此很難認出誰是阿羅漢。」即使得到了這樣明顯的暗示,那個老比丘仍然不知道與自己同住的比丘就是阿羅漢,所以說要分辨出誰是阿羅漢是很難的;要分辨須陀洹、斯陀含或阿那含就更困難了。
阿羅漢也還有五蘊,五蘊是苦諦,因此在般涅槃之前阿羅漢還未完全脫離苦,就連佛陀也是一樣,在般涅槃之前十個月,他得到非常劇烈的背痛。阿羅漢般涅槃之後,苦就會完全滅盡,苦因則在之前就已完全滅盡,因此涅槃也是一種出離。
四、觀智:由於觀智能暫時去除煩惱,因此觀智也是一種出離。
五、一切善法:由於一切善法是從不善法或煩惱中超脫出來的基本因素,所以一切善法也是出離。
因此,由於出家生活、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這些目標的緣故,有時會生起樂受,有時會生起苦受,有時會生起不苦不樂受,這些受稱為沒有愛染的受。禪修者必須了知這些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