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的時候,終於在線上做心理諮商時,告訴諮商師我12月的困境與轉折。簡單來說就是逼自己走掉。
「但整體來說,2023年看清楚了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我總結道。有時候覺得與其說是心理諮商,更像是每隔一陣子自己匯報一下我的掙扎與開竅。30分鐘的報告,30分鐘的討論。
「這樣也不錯,」諮商師說,「但畢竟是妳的需要...這樣就撇除,不容易吧?嗯...這麼說吧...就像人肚子餓就需要吃飯,妳的需求還是要被照顧到啊。」
「嗯,肚子餓還是會吃飯的。」我回答道。只是現在吃飯,都會小心地知道自己的界線。也會知道,這些只是暫時消彌飢餓的方式。
「最終還是要找到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的方法。」
Yea I Say I'm done
我說我真的放下了
But I'm Still confused
但我依然感覺自己是一團糟
Already Over - Sabrina Carpenter 莎賓娜 中英歌詞 中文字幕

Photo by Elena Mozhvilo on Unsplash
剛好就在諮商的隔週,我意外跟一位國中時期的同學,流浪漢,聯繫上了。得知了他近年的生活方式,我充滿好奇: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生活?
他在第一份工作被炒魷魚之後,再也沒有工作過,過著家人可提供給他的最低生活支出,一個人安安靜靜地過著日子。沒有社交生活,沒有人講話,就只是吃飯、睡覺、打遊戲跟釣魚。
為什麼?沒有什麼想做的事情嗎?
不想工作,也沒有想做的事情。
他說,他做任何事情都會把兩種可能性拿出來比。
「想像你手上有一個選項A、一個選項B,然後看看哪一個比較重要?」
比如說,工作可以賺到錢,但工作會帶給他不快樂。哪一端會對他來說比較重要呢?
他說,他寧可選擇不工作。
他說,他這一生都追求著最高 CP 值。
(不知為啥我想到《冰菓》裡面的「節能主義者」折木奉太郎。但是是邊緣人版本。)
什麼是 CP 值?維基百科說:
性價比(英語:price–performance ratio,或譯價格效能、效價比、價效比),在日本稱作成本效益比(英語:cost–performance ratio)——為性能和價格的比例,俗稱CP值。在經濟學和工程學,性價比指的是一個產品根據它的價格所能提供的性能的能力。在不考慮其他因素下,一般來說有著更高性價比的產品是更值得擁有的。
性價比的俗稱CP值,字面上看起來像是價格對於性能的比值,實際上是「性能對於價格的比值」。當一個產品改善,而價格維持不變時,CP值會上升,換句話說,當CP值上升時,實則上是性能對於價格比值上升。
所謂的 CP值,因人而異
「妳知道嗎?我很喜歡吃洋芋片,但我以前都只買海苔口味、起司口味的,為什麼?因為我覺得這樣 CP值比較高啊!一樣的份量、一樣的價格,海苔跟起司聽起來就比原味有價值對吧!」
「嗯嗯,我可以理解。」我在電話另一頭笑著。我在等他下一句「但是」。
「但是!有天我的想法變了。」哈哈,來了,他繼續說道:「有天我買了一包原味的洋芋片,媽的有夠好吃,我才發現我以前的想法錯了,後來我也會買原味洋芋片了。」
「嗯嗯XD」我整個人笑到不行,「CP值是很看個人的喜好而定的。如果你比較喜歡原味口味的洋芋片,那不管怎樣,原味的才是你最終的選擇。」
「對,就像有些人去吃吃到飽,可能都會挑最貴的牛排來吃,覺得那樣才最划算,覺得去吃到飽吃滷肉飯的人很蠢。」
「但對那個人來說,滷肉飯才是符合他喜好的食物,把滷肉飯吃到飽才是他最划算的選擇。」
「沒錯,我以前不懂,後來懂了這種事情。」他說。
價格與價值。
每個人的理解、喜好、需求都不一樣。
當我說流浪漢現在這樣的生活時,幾個朋友表示:蛤?好讓人擔心哦,這樣下去不行吧?
但我倒是一點也不擔心流浪漢。
我從國中就覺得這人有腦子,只是他不想做事情,他不想幹大事,他只付出50%的努力去得到50%可以過下去的生活就好,他一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他不做他不要做的事。
在我眼裡,他可比任何一個人都強多了。
即便這樣的生活態度,不符合社會價值。
「我就是提早開始躺平、開始退休生活啊。妳看很多退休的人,生活跟我一樣,每天在家沒事看電視吃飯睡覺,直到死去的那天。妳看很多上班族,沒有追求任何意義,只是要領薪水朝九晚五的工作著,下班看電視吃飯睡覺。我這樣的生活,跟他們有什麼不同?」
我不知道他是怎樣得到這樣的結論啦XD
至少我身邊退休的婆婆媽媽們到都還是很忙、找事情做、生活多采多姿。也有很多朋友,做著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