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6|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從創造適合自己環境的眼光和素質開始》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共處的人)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嬰–幼兒是透過接觸到的聲音來模仿練習發音,所以「聽覺」和「情緒表情」對嬰幼兒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而防疫期間多數時候人們都戴著口罩,寶寶看不到別人說話的嘴型和表情,因此也不愛說話而影響了溝通能力。



    #人都有其「獨特性」,所謂適性而教,也要先懂得其性。


    人的天性、本能的確有自癒及自保能力,然而,環境對身心也會一點一滴的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性。



    有些孩子由長輩或家人自己照顧時,因為非常細心呵護,孩子們想要甚麼東西,只要伊伊阿阿伸手一比,大人為免他們哭鬧,大都會儘快遞上;或者準備副食品時,會很細心的搗成泥或切得非常非常小塊,以方便孩子們食用。但是語言發展階段,除了鼓勵孩子多開口以外,透過咬合食物也可以幫助舌根音練習並讓發音更加清晰正確;在這些日常生活的小處對語言發展也有著微妙的影響。



    透過這些角度,不也讓我們意識到,如果我們的愛可以更加細緻時,會讓彼此沒有壓力而且是受益其中。相反來看,有時候一廂情願的愛,會不會因此而過度,反而容易失去觀察及學習的機會,或者不小心在其中長養「自我」,變相為「自我感覺良好」的愛,那麼也容易形成不易察覺的盲點。



    另一可能情況是,社會氛圍及導向也常讓我們害怕跟別人不一樣,似乎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不合群或是怪胎,無形中也壓抑了本質或者不願意正視「跟別人不一樣」的部分,也因此誤判或矯枉過正的可能,或者習慣用過往的經驗說「以前我們那個年代都如何如何,小孩時間到了自然就會了」,但是疫情造成孩子所處環境的不同,也讓人們忽略了這其中可能帶來的影響性。



    如果是口罩因素,家人覺得有嬰幼兒學習延緩現象,透過專業的引導和協助,其實很快就會看到效果了;相較有些家人覺得去語言復健好似被斷定語言發展有問題而沒有正視,反而會延遲治療效果。



    #好的身教如環境中的暖陽


    另一方面,當小孩不吃飯時,有人會沒耐性跟孩子說「不吃就要打你」、「不乖就要懲罰你」,這樣其實也容易演變成暴力的性格;反之,如果可以營造開心吃飯的氛圍,大人自己也先享受其中,那麼小孩是不是也自然容易跟著體驗其中呢!



    #有智慧,就會在人生中唱歌



    章成禪師著作《金剛經》P.80(註):「很多人覺得他一直在給別人好的東西、一直在為他人著想,可是人家卻不懂得珍惜他----用完就丟、過河拆橋、有更有趣的事就拋棄了他……當這些經驗一再重複,他的心有一個部分就壞掉了,就不再能夠那麼快樂了。


    這其實是因為,雖然你是出自善意去做事,可是整體來講,你還是一直在做事倍功半的事。也就是,雖然在你熟悉的部分你一直有去做,但因為你的觀念,有一些角度你也總是沒有去做,造成了那個事半功倍。」



    #身處不同時代,也有著環境、文化差異的影響



    懂得「因時制宜」去處理事情,並能因人、因地去做事也才更何情理、更有愛,而這份「善意」就容易形塑為「事半功倍」的正向結果。然而,這其中最不容易改變的因素就是我們所認定的觀念及所謂;但是很神奇的,常常在我們心中願意放下原先的認為、並願意重新思考新的可能時,那份空間常常就會帶給我們新的靈感,並看到解法,那麼實踐的同時,我們不僅可以超越所謂的非黑即白,也可以在做事中突破自己原先的因果糾纏並與人結好緣。



    所以,身邊都圍繞著甚麼樣的人呢?那也是我們所帶給自己的環境。如果自己所處的環境總是彼此在抱怨、無奈,那麼就要小心這樣的習慣看似可以抒發心情,但也讓彼此更加認定原先的觀念和情緒,那麼其實無形中是在累積更多的無力感;而如果可以成為彼此「善知識」的做法,通常會比較是可以讓彼此從生活中真正去「看到感謝」的。



    所謂「看到感謝」是指願意看到自己也有被照顧、也有受惠的那一面,而不是一直認定自己是付出的人;而即便是付出的一方,也可以看到我們的付出中,其實是有很多人事物來幫助我們可以去付出的呦。「看到感謝」是走進「善的循環」的一把金鑰匙,只要願意走向這道門,那麼人生的意境就會進入一份愛中感受到被照顧的喜悅,並願意開始去微調自己。



    #「感謝」,是「從無到有」


    從沒有看到自己擁有甚麼,到發現、看到「原來我擁有甚麼」「擁有那麼多」


    #「反省」,是「從有到無」


    在自以為的觀念中,看到「還有哪些是我沒意識到的角度」



    我們可以為自己選擇甚麼樣的環境?而不是等別人來給自己,否則會很苦的呦。可以從自己「做的到」的部分開始,當我們開始為別人做時,那麼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盲點或固執的部分,也才會發現人要改變觀念、習性的不容易。而所謂「施比受有福」也都是因為在給予的過程是有「反省」及「感謝」的品質,而不是一相情願或一種犧牲或不甘心。



    透過讀書會討論也可以幫助我們有更多角度的發現,多聽聽別人的觀點,看事情也會比較客觀 ,而學員間的改變也會對彼此有正向的影響力,這與自己看書的感受會大不相同,那麼你所懂的道理也更能成為生活中的實相,並成為生命中真正可以受益的「般若」。「淨土之境始於心境」,不也意味著「天堂」是因著心中有感謝、有反省的人們所共同創建的一方淨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錦冠老師讀書會系列課程及生活分享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