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我們不想要的不良習慣,例如:吸菸、喝酒、吃垃圾食物、毒品等,我們都會用「成癮」來形容,意即我們對這些東西已經喪失控制力,完全由這些東西來主導我們的生活。最近,甚至有人將「手機」也列入其中,我身邊就有不少人是重度的手機成癮者,基本上你看到他的時候,都在使用手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科學家從大腦找到答案,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當我們抽菸、喝酒、吃垃圾食物、甚至吸毒的時候,腦內的多巴胺分泌會讓我們有愉悅的感覺。當然,不止這些東西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吃美食,與好朋友相聚的社交活動,也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覺到心情愉悅。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我們不只有在享受的過程會分泌多巴胺,在「預期」享受的過程,也會有多巴胺的分泌,甚至於科學家指出,大腦中「預期」享受分泌多巴胺的區域,遠比「實際」享受過程中分泌多巴胺的區域要大的多。簡單來講,預期享受所接受到歡愉的感覺會大於實際享受的過程,這也說明了為何我們出國旅遊時,期待出國所帶來的快樂,超過人在國外旅遊的時候。
《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指出:當我們預期某個行為將帶來獎賞,多巴胺濃度就會因期待而升高;當多巴胺增加,行為的動機也隨之提升。因此,讓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預期,而非獎賞的實現。當我們有這樣的發現時,就可以採用「誘惑綑綁」的方式,將我們不想做的事情,與一件我們「想要」做的事情綑綁在一起,因為我們「預期」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時,多巴胺的分泌會讓我們產生動機,藉此就可以夾帶我們不想要做的事情。
事實上,我們一直在用這樣的方式教小孩:如果你寫完功課,我就讓你玩20分鐘的電動。但我們卻忽略了,自己其實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來執行一些難以養成的習慣,如果再配合上「習慣堆疊」的技巧,也就是將一項新的習慣與原有的習慣連結在一起。習慣堆疊加誘惑綑綁的公式如下:
1.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
2. 做完〔我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Clear在書中舉例,假說我們非常不喜歡打業務拜訪電話時,我們可以將其與我們想要看體育節目的行為綁在一起:
假如我想要瀏覽臉書,但又想要養成運動的習慣:
1. 拿出手機之後,我會做十下深蹲(需要)。
2. 做完十下深蹲之後,我會瀏覽臉書動態(想要)。
這種誘惑綑綁的方式,會吸引我們養成一些比較難以養成的習慣,我們用在小朋友身上可以,我們自己也可以應用這樣的方式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