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迴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將習慣分成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這四個階段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缺一不可。缺乏提示,行動不會開始;缺乏渴望,則不會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執行行動;當行動太難,或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執行這項行動時,則行動也不會發生,就沒有了回應;而行動如果沒有獲得獎勵,就不會持續。

這四個階段也構成一項Clear所說的「習慣迴路」:提示引發渴望,渴望導致回應,回應之後獲得獎勵,而獎勵又提升了渴望,從此展開一個新的迴路。一旦迴路形成,這個行動就會持續,進而成為一項新的習慣,不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

圖片來源:原子習慣

圖片來源:原子習慣

因此,當我們要開始養成一項習慣,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1. 我要如何讓提示顯而易見?

2. 我要怎麼讓習慣更有吸引力?

3. 我要如何讓習慣更容易被執行?

4. 我要如何讓獎勵令人感到滿足?

我自己回想我養成每天超慢跑的例子,一開始我決定開始練習超慢跑時,我聽從徐棟英教練的建議,在晚餐後展開超慢跑,因此當我用完晚餐的水果與甜點後,就要開始超慢跑。這一個時段,原本我的習慣是要出門走一走,我就使用超慢跑的習慣取代出門散步的習慣,這樣的好處是不論外面天氣如何,我都可以透過運動幫助消化。我選擇在客廳的電視前面超慢跑,如此一來我就可以一邊超慢跑、一邊看著喜歡的YouTube影片。我將慢跑鞋就放在電視前面,所以我的提示是:吃完晚餐後的水果、餅乾之後,到電視前穿上慢跑鞋。我吃完晚餐,通常需要散步來消化胃裡面的食物,因此過往如果無法出門散步時,我會覺得不大舒服,超慢跑解決我因為天氣因素無法出門散步解決食物消化的問題,我產生渴望。再加上徐棟英教練有許多學生因為超慢跑改善了身體健康問題,這也增加我對於超慢跑的渴望。超慢跑非常簡單,只要原地以每分鐘180步的頻率跑,一開始要跟著節拍器跑,後來掌握頻率就不用了,既使像我過去非常討厭跑步的人,也可以輕易的做到。而超慢跑的過程中,我可以看著自己喜歡的YouTube影片,再加上跑步完全身汗水,我可以馬上去洗澡。看喜歡的影片加上洗完澡那種愉快的感覺,是超慢跑這項活動帶給我最大的獎勵。因此,在很快的時間,我就養成超慢跑的習慣。

我覺得,習慣的養成中: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都很重要,但是否如Clear所講的順序關係,還需要驗證,但提示、渴望(動機)、回應(執行的難易程度)與獎勵確實是養成習慣過程中不可獲缺的。


14會員
34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原子習慣》一書中,作者James Clear將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成果,例如減重、出書、獲得冠軍等,通常我們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次的重點是改變我們原有的習慣與系統:例如養成清理書桌雜物的習慣讓工作順暢,我們所建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為何好習慣那麼難以養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結果滯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即時的反應。例如,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減重3公斤,並告訴自己要養成每天晨跑30分鐘的習慣。於是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興沖沖的穿上慢跑鞋,順利完成30分鐘的跑步,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一週後,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變化,
暢銷書《原子習慣》中有提及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英國自行車隊從1908年後就沒有拿到過奧運獎牌,在各大自行車比賽中也沒有獲獎,就是一個很爛的隊伍,爛到自行車製造商不願意將自己的自行車給英國隊使用,擔心大家會因為英國隊的表現不佳而認為自行車品質不良。2003年,正如同大多數運動電影
每個人多少都有不好的習慣,有些嚴重到會影響他人,如講話時喜歡指責別人;有些則會影響健康,如半夜吃泡麵等,我們要如何停止這些壞習慣呢?《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史丹佛大學BJ Fogg教授提出了行為改變公式:B=MAP(行為=動機+行為+提示),並以此公式說明當我們想要停止不想要的習慣,我們可以透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原子習慣》一書中,作者James Clear將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成果,例如減重、出書、獲得冠軍等,通常我們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次的重點是改變我們原有的習慣與系統:例如養成清理書桌雜物的習慣讓工作順暢,我們所建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為何好習慣那麼難以養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結果滯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即時的反應。例如,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減重3公斤,並告訴自己要養成每天晨跑30分鐘的習慣。於是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興沖沖的穿上慢跑鞋,順利完成30分鐘的跑步,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一週後,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變化,
暢銷書《原子習慣》中有提及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英國自行車隊從1908年後就沒有拿到過奧運獎牌,在各大自行車比賽中也沒有獲獎,就是一個很爛的隊伍,爛到自行車製造商不願意將自己的自行車給英國隊使用,擔心大家會因為英國隊的表現不佳而認為自行車品質不良。2003年,正如同大多數運動電影
每個人多少都有不好的習慣,有些嚴重到會影響他人,如講話時喜歡指責別人;有些則會影響健康,如半夜吃泡麵等,我們要如何停止這些壞習慣呢?《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史丹佛大學BJ Fogg教授提出了行為改變公式:B=MAP(行為=動機+行為+提示),並以此公式說明當我們想要停止不想要的習慣,我們可以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2023年,我試著培養一些每日習慣,一開始有中斷一陣子,但持續到現在,大部分習慣也都已持續長達半年以上了。
Thumbnail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逃避、疏離、不信任的行為模式。迴避型依戀的人,通常不喜歡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和支持,他們寧願獨自解決問題,也不願意依賴別人。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錯過許多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也會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孤獨和不快樂。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
Thumbnail
回到台灣後,因為服喪期間,所以不方便去拜訪朋友,因此災台灣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待在家裡,其實這樣也好,有足夠的時間讓自己沈澱,也能夠多和家人在一起。 不過偶爾還是得出門去買些東西,特別是 Danielson 有件行李沒轉上,所以得去買一些日常盥洗用品。 三年沒有回家的台灣有點熟悉但又有些許陌生,出門時有
Thumbnail
每個人不論在生活上、工作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習慣迴圈,這些習慣迴圈有些是能幫助個人更好的,但也有許多是會影響個人的生命、工作…
Thumbnail
習慣迴圈的概念我是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一本書中看到的,用習慣迴圈可以簡單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擺脫的成癮或焦慮習慣的情形。
Thumbnail
人,是不是很容易習慣? 生活,總要選擇讓自己習慣了什麼! 今年自駕之旅起程,這當中還有很多的體驗等著去實踐,下一個里程碑大概是突破灰姑娘魔咒,擁有夜駕能力吧! 當每年選擇一個利已又利他的新事件,加入生活節奏,刻意練習,然後持之以恆。人生會結什麼果?是不是連自己也期待?
Thumbnail
努力沒有錯,就怕你往錯的方向努力 這篇文章其實存在草稿很久了,但是缺少一個結語。剛好最近看到有譯者分享自己試譯卻沒有被青睞,得知被選中的稿子文風和原文差了十萬八千里,讓他覺得很沮喪。或許是我這個人比較邪惡,看到描述的內容,除了沮喪之外,我更覺得他好像開始在批判、檢查別人了。
Thumbnail
不管疫情有沒有好轉,民眾們的購物行為已經養成,過去堅持不用線上購物的長輩們,現在用的比年輕人更上手,有些習慣是再也回不去了。
Thumbnail
為了讓行為成為永久的習慣,這篇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習慣的迴路」。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2023年,我試著培養一些每日習慣,一開始有中斷一陣子,但持續到現在,大部分習慣也都已持續長達半年以上了。
Thumbnail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逃避、疏離、不信任的行為模式。迴避型依戀的人,通常不喜歡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和支持,他們寧願獨自解決問題,也不願意依賴別人。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錯過許多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也會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孤獨和不快樂。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
Thumbnail
回到台灣後,因為服喪期間,所以不方便去拜訪朋友,因此災台灣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待在家裡,其實這樣也好,有足夠的時間讓自己沈澱,也能夠多和家人在一起。 不過偶爾還是得出門去買些東西,特別是 Danielson 有件行李沒轉上,所以得去買一些日常盥洗用品。 三年沒有回家的台灣有點熟悉但又有些許陌生,出門時有
Thumbnail
每個人不論在生活上、工作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習慣迴圈,這些習慣迴圈有些是能幫助個人更好的,但也有許多是會影響個人的生命、工作…
Thumbnail
習慣迴圈的概念我是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一本書中看到的,用習慣迴圈可以簡單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擺脫的成癮或焦慮習慣的情形。
Thumbnail
人,是不是很容易習慣? 生活,總要選擇讓自己習慣了什麼! 今年自駕之旅起程,這當中還有很多的體驗等著去實踐,下一個里程碑大概是突破灰姑娘魔咒,擁有夜駕能力吧! 當每年選擇一個利已又利他的新事件,加入生活節奏,刻意練習,然後持之以恆。人生會結什麼果?是不是連自己也期待?
Thumbnail
努力沒有錯,就怕你往錯的方向努力 這篇文章其實存在草稿很久了,但是缺少一個結語。剛好最近看到有譯者分享自己試譯卻沒有被青睞,得知被選中的稿子文風和原文差了十萬八千里,讓他覺得很沮喪。或許是我這個人比較邪惡,看到描述的內容,除了沮喪之外,我更覺得他好像開始在批判、檢查別人了。
Thumbnail
不管疫情有沒有好轉,民眾們的購物行為已經養成,過去堅持不用線上購物的長輩們,現在用的比年輕人更上手,有些習慣是再也回不去了。
Thumbnail
為了讓行為成為永久的習慣,這篇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習慣的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