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不婚和少子化其實是兩回事?

前不久,寫了一篇文章關於「為什麼不結婚的女性越來越多」,有趣的是,許多的回饋把少子化和不結婚連結在了一起,比較常見的是「如果結婚率越來越低,那將來少子化可能會越來越嚴重」,但也許低結婚率和低生育率應該分開來看?

 

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華人文化的婚姻,比較像是「緣分婚姻」,意即雙方基本上只要能共同生活,條件相當,可以共組家庭,並且彼此都有很好的分工,以過往來說,主要是男主外女主內,那兩人實際上的「關係」或是「感情」以及兩人相處時的感受,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所以常會聽到有人說「愛情和婚姻是兩回事」,因為在「緣分婚姻」體系中,維持表面的「完整」是中心思想。而伴隨著「緣分婚姻」的許多文化產物也一起延伸,比如,過年期間「媳婦」應該要有一定的角色扮演,吃年夜飯時多半也是要在婆家過,下廚張羅過年吃喝的,多半也是「媳婦」扮演,而男性也比較容易被要求要會賺錢,要有足夠的財務能力照顧家庭,總而言之,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家人的事,參與其中的人絕對不僅僅是兩個人,每個長輩可能都有自己本身對下一代的要求。

 

然而,現代人所謂的談戀愛其實比較像是西方所追尋的「愛情婚姻」,

也就是說兩人之間的感情及相處是最重要的,甚至於結不結婚也不影響兩人的關係,因此有眾多共同生兒育女的伴侶,從來都沒有和彼此結過婚,也就是說婚姻或是家庭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兩家人的事。

 

如今,現代社會則陷入了一個大難題,大家想要追求的是「愛情婚姻」,但整體的文化仍舊走著「緣分婚姻」的體系,許多的年輕人因此越來越不想結婚,因為他們會發現,一旦走入婚姻,他們要面對的「老闆」瞬間比之前多得多。更糟糕的是,許多人仍舊把婚姻和生孩子綁在一起,也就是假若我們沒有結婚,則小孩可能會沒有父親或母親,但事實上不管有沒有結婚,小孩都會有父親和母親,且也不代表兩人有婚姻,小孩就一定會享受到父愛或母愛,相反的,若兩人僅是伴侶關係,也不代表小孩就一定會缺乏父愛或母愛,小孩也一樣可以在這種情況下享有來自父親和母親的資源和照顧。換而言之,孩子的成長是否健全,似乎和父母兩人是否成熟且負責比較有關,和兩人在法律上是否為伴侶並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而且在法律層面來說,也已經有種種解方,讓未婚伴侶生下的孩子,在父母欄中無需擔心空白,父母親該擁有的責任及義務並不會少。

 

假若整個社會體系徹底的走向「愛情婚姻」,對於非婚生子接受度高,甚至於把這視為是很正常或很酷的一件事,那也許生孩子的意願可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為這種情況下,考慮的狀況將少掉很多,不用先思考到底要不要結婚,畢竟在現今社會,婚姻還是被許多舊有傳統給框架著。但若是如此,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將會被挑戰,也許這又是另一個糾結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Emilia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