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分析的邏輯思考

在麥肯錫的邏輯裡,分析力是解決問題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正確分析問題,才有辦法從根本處置和防止復發。


就分析原因的課題而言,第一個要求是,問題解決者必須縝密且冷靜的掌握問題狀況,因為只要確切掌握問題的現狀,就有很高的機率能夠追出原因。


書上定義「分析」是指針對對象的狀態和現象,追根究柢的進行歸類。換句話說,分析就是將混沌的現實區分成有意義的群集後,闡明其相互關係的一種腦力作業;本質在於除了要篩選出問題的構成要素,還必須了解要素之間的關係。


而想要歸出的要素最好符合MECE原則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直譯來看是指「相互排他性、集合網羅性」,也就是「不重複、不遺漏」的原則;透過 MECE 分析法,從達成目標的最高層次開始,一層一層往下,將問題拆成多個彼此獨立而完整小問題,讓我們更好理解問題、也更容易進行有效的分析與判斷。


要落實MECE,需要用數據和事實分解一件事的結構,但要注意出現的結果是現象還是原因;在擬定具體因應策略前,需要更深入了解背後的為什麼,至於要深入到什麼程度?根據豐田汽車公司裡的一個口號:「當發現產品有瑕疵時,至少要問自己五次為什麼。」,五次或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標準。

而具體步驟大致上可以分成下面四步:


1、確認問題是什麼?

首先確認問題或任務為何,當下有什麼問題,或者要達成什麼目的,再著盡可能蒐集所需資訊,進而找出可支持的論點。先確立問題,接下來才不會瞎忙變成無頭蒼蠅,得到對問題分析與解決毫無用處的資訊。


2、尋找符合MECE的切入點

問題確立後,會發現所蒐集的資訊,有各種可以分類的方式,從哪種切入點進行分類,才能夠得到有意義的支持論證便很是重要,是MECE分析資料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必須審慎決定。


3、從大分類中思考能否以MECE再細分

完成初步分類後,可能發現之前分得不夠精確,無法得到有意義的資訊。此時要重新思考現有分類中,是否有可再細分的切入點,得到更多具參考價值的資訊,來達到擬定行銷策略的目的。


4、確認有無遺漏,或是否同一項目可分屬不同類別

確認所有分類後,必須審視分類的切入點是否合宜,當確認有資料無法被歸類,就表示分類有遺漏,或者有資料被歸屬到多個分類,就表示類別有重複之處,不遺漏是落實MECE的原則,必須切實做到。


書上提供了另一種方法,6W3H的架構也可以提昇分析原因時的調查技巧;雖然狀況不同,有些項目不適合分析對象,甚至會發生重複的情形,但這個架構將有助於掌握狀況,分別是:

What (發現問題)

什麼原因產生不良狀況、是什麼樣的不良狀況?

Where (確定不良狀況)

發生的地點、對象在何處?

Which (聚焦)

發生在多個中的哪一個對象?

When (以時間序列掌握狀況,有助於分析原因)

何時發生的?

Who (詢問、蒐集相關情報)

誰發現這個不良狀況的?

Why (分因原因的主軸)

為何會發生損害?

How (有時這就是直接原因)

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發生?

How much

損害程度為何?損失多少金額?

How many

損害的數量多少?


問完問題後,接著要驗證因果關係,因果關係要成立,必備這三個條件:

1、視為原因的因素與結果之間有關聯性(關聯性指兩者有高機率會同時發生的客觀事實)

2、視為原因的因素發生在結果之前

3、沒有其他干擾因素(要確定是否直接相關)


如此一來就能找到構成問題的核心要素。


這裡提醒,分析架構只是一種幫助釐清的手段,不是目的;確定問題之後,才有辦法活用架構、針對各種課題進行分析。即使為了增加分析力而記住多種分析架構,也未必能夠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原因在於,終究必須了解,在發現問題和設定課題的過程中,每一種架構的定位到底為何。


當然,對於工具,懂不懂很重要,不過光靠工具沒辦法解決問題,還是得靠後續擬定的解方和執行的狀況決定,但它能幫助我們架構一套思考的邏輯,可以更有效的聚焦及制定策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