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大腦的發展被科技拋下|《拯救手機腦》

2024/03/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說對一個東西「成癮」,通常帶有負面意涵,而過度使用手機有多種實例及研究顯示其確實對人體有害,除了注意力下降之外,手機世界會令有些人大感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問題涵蓋睡眠品質低落、容易焦慮或憂鬱、嫉妒和比較等等。


「手機成癮」是現代人皆可能面對的通病。然而,我們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對手機上癮?在《拯救手機腦》這本書中的研究顯示,我們每天平均使用三個小時手機,若超過這個時間,可判斷為手機成癮。另一個方法是自我測驗,試著離開手機十分鐘,若這段時間令你感到不自在,你很可能是對手機上癮。


作者提到,我們人類大腦演化的速度其實遠不及社會、科技的發展,在一萬年前,人類還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而且生活的環境也非常危險,為了提高存活率,大腦演化出兩種本能反應:「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以及「對戰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而現代的我們皆繼承了這兩種機制。

其中,讓獎賞系統激烈運作的,不是金錢、食物、性愛、認同或新體驗,而是對這些事情的期待,這會使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它可以促使讓人類專注在某件事情上面;而戰或逃系統,則是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負責的,就古代來說,這常見於性命交關的時刻(例如遇上獅子),負責處理必須即刻反應的問題。


不幸的是,現今我們最常透過手機使用的社群媒體、影音放映、遊戲等軟體或功能,都是圍繞著多巴胺這項物質去設計的,而這些娛樂為了讓使用者花更多的時間在這些商品之上,一些巧妙的設計如按讚、下滑、通知等功能,攻陷了我們的獎勵系統,讓大腦產生期待、渴望從手機裡獲得大量的多巴胺;這是一種”把使用者的注意力拿來賺錢”的商業模式。


Facebook 前副執行長Chamath Palihapitiya在某次採訪中表示:「我對社群媒體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力感到後悔。我們創造的是一個未經深思熟慮,以多巴胺為原動力並持續不斷的反饋循環機制,它破壞了既有的社會功能。」


顯而易見的是,因為手機,人們首要會受到注意力的剝奪與轉移影響,使得代辦事項被拖延、人們得花上較之前更多的時間處理同樣的事。加州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Larry Rosen發現,一小時之內只要收到八則訊息,就會降低30%你現在做事情的效率;奧勒岡大學的教授Michael Posner也做過研究,表示一旦我們從專注狀態被打斷,平均要花23分鐘才能回復原先的注意力。然而,在手機社會裡的人們一離開手機,多巴胺無法足量分泌,就會開始感受到遠古的「戰或逃」壓力,讓體內壓力賀爾蒙和皮質醇分泌上升;數位時代會放大這些焦慮源(職場、家庭、人際⋯⋯),光是把心思放在「要忽視手機」這件事上,都會耗損原本的專注力,可是 HPA 軸並沒有為這種類型的壓力而進化,一旦經常處於「對戰或逃跑」的局面下,腦部就無法正常發揮良好作用。短期會造成焦慮,長期則導致憂鬱。也因為資訊取得太過便利,人們容易缺乏獨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導致智力的發展較不顯著,皆會對腦部發展及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在不可避免且發展神速的數位化時代,便利性的提升不可否認,但背後潛藏的社會問題、身心健康問題等等負面影響亦不容小覷,在使用這些工具前先了解其缺點、避免智慧與專注力被剝奪,並想辦法更聰明的運用,是我們都必須去思考、去實踐的。


阿還有,千萬不要自以為可以在時間內同時做完很多事,讓自己陷入了假多工;一次完成一件事的效率和學習力遠比同時很多事穿插著做來的好太多了。

    1會員
    34內容數
    爺爺還在世時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現在他走了,留下我繼續蓋房子。 如果你需要聯絡我,可以寄信到這裡:[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