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戰士有兩個最好的朋友,一個是手持的劍,一個是身下的馬匹,尤其是馬匹,進可攻敵逐北,橫行無忌,退,可避芒保全,託付生死!
這個「批」,不常見於現代語境字典的釋義!但文獻上有,它一脈相傳,遺留在方言中!
剖;削。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蔥》:“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繫腰曳之。”石聲漢注:“批是從中劈破。”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仇兆鼇注:“批,削也。”宋陶穀《淸異錄·火寸》:“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黃,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燄穗然。”元耶律楚材《贈蒲察元帥》詩之七:“品嘗春色批金橘,受用秋香割木瓜。”
《教育部閩南語字典》:用刀子將物品削成片狀。
瘦骨,乾kian5也,《本義》乾,健也。謂馬的肢體強壯而不肥。
另外一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這是對另一個閩南語漢字研究者的詰問! 解說的有理有據,不是無的放矢之輩! 值得參考!
他的主要論點在於貧窮的閩南語 「san3-tshiah」 兩字! 著重在「tshiah」的音字探討。
他認為tshiah 是 tsiah音,字是「貧瘠」的「瘠」字!而不是字典寫的「赤」字! 貧瘠的另一個詞是「瘦瘠」! 同理,「瘦肉」,它以為字典寫的tshiah-bah 「赤肉」,應該是tsiah-bah 「瘠肉」。
此篇先說瘦肉的tshiah字音! 下篇說 散赤 san3-tshiah的 san3 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