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線上社群發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題。其實,不用過腦都知道,大部分的「新聞」不過都是訊息和情緒的堆疊;而那些標題或者「小編的話」通常是引發讀者情緒的鉤子,意圖明確——有情緒才有話題,有話題才有流量。

不管那個話題有沒有營養。


不過,看到長輩的「認真」留言,仍然不免覺得有種可愛的違和感:可能是出於對新聞話題主角的擔憂、可能是出於對事件的關切,總之,就是很真誠的予以回應。

雖然在我看來,任何的認真回應同等於「入局」,而新聞小編的局恰恰是最沒營養的那種;然而,長輩的回應雖然在小編所設定的「局中」,卻又沒有那麼的……「進入狀況」,就是總有一種既是在回應,卻又在各說各話的幽默感。

或許,這也可視之唯一種不小心造成的消極抵抗——anti那些莫名其妙的新聞。

avatar-img
70會員
99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ylvie的移動城堡 的其他內容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前幾天,曾紀錄了和班長聊天時,他從一個高階主管的視角提供的觀點。 有些事情,其實我尚未經歷,又或者似乎在邏輯上可理解,實務上尚未能參透的他人之經驗總結,最後來寫一點相對更好接收的—— 當天,另一位同學在聊天時提到「我們現在之所以長成這樣,是過去所決定的。」這時,就有同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反過來
前幾天和前同事相約到基隆去找前主管,一同度過三月的第一個週日。 前主管是我在媒體的第二份工作認識的,作為當年赫赫有名的紙本雜誌社,每個週三,所有媒體,不分網媒還是電視台,都等著雜誌出刊,然後開始抄寫或複製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寫的都是政治娛樂圈的驚天奇案,一下子就會撼動了一些什麼的那種。在當時,
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的」。也是,我大致能夠理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益交換,情感關係亦然。再好的朋友,如果無法為彼此提供情緒支持,那麼關係似乎也不見得能夠成立。
而這也是我所認知的,那些前輩或長輩們的價值所在。許多的事情和經歷,真的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沒有經體驗過、是否曾經走過哪一遭,真的很樣。比如說,但就看懂「局」這件事而言,除了不會看走眼的視力、閱讀空氣的嗅覺與判斷能力之外,還關乎人生經驗的累積。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前幾天,曾紀錄了和班長聊天時,他從一個高階主管的視角提供的觀點。 有些事情,其實我尚未經歷,又或者似乎在邏輯上可理解,實務上尚未能參透的他人之經驗總結,最後來寫一點相對更好接收的—— 當天,另一位同學在聊天時提到「我們現在之所以長成這樣,是過去所決定的。」這時,就有同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反過來
前幾天和前同事相約到基隆去找前主管,一同度過三月的第一個週日。 前主管是我在媒體的第二份工作認識的,作為當年赫赫有名的紙本雜誌社,每個週三,所有媒體,不分網媒還是電視台,都等著雜誌出刊,然後開始抄寫或複製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寫的都是政治娛樂圈的驚天奇案,一下子就會撼動了一些什麼的那種。在當時,
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的」。也是,我大致能夠理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益交換,情感關係亦然。再好的朋友,如果無法為彼此提供情緒支持,那麼關係似乎也不見得能夠成立。
而這也是我所認知的,那些前輩或長輩們的價值所在。許多的事情和經歷,真的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沒有經體驗過、是否曾經走過哪一遭,真的很樣。比如說,但就看懂「局」這件事而言,除了不會看走眼的視力、閱讀空氣的嗅覺與判斷能力之外,還關乎人生經驗的累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很多時候不要過多的分享也是一種尊重,譬如說大家身邊都有做保險、直銷的朋友吧?如果他一天到晚在臉書、共同社群、群組一直po相關資訊,久了一來我相信沒人會認真看、二來應該也沒人會受得了
Thumbnail
長輩介紹的對象,出於義務交換LINE後聊了一兩個月,即使從對話中就發現彼此不太合,但不見面就會被家人說「沒見過怎麼知道」,但見過後沒什麼感覺,卻又會被說「才見一次怎麼知道」,就是知道喔,不管是第六感也好,合拍程度也好,這種心如止水的感覺,好不療癒!
Thumbnail
像臉書、IG,或是Threads等,這些可以迅速獲得反饋的社群平台,為了快速輸出、交流,所以講重點;和所謂的部落格,像是痞客邦、方格子、UDN等平台,在閱讀或寫作時,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好好吸收、消化、整理內容,這類的平台非常適合長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兩者中間差距在「沉澱」。
Thumbnail
或許不久之後,想陷害一個人,要改口稱讚他是當網紅的練武奇才,趕快去做自媒體。
Thumbnail
原文連結放留言處🙂 也是有許多卡友給予有幫助的建議。 我知道網路言論尤其是負面、難聽的看看就好,我相信大多人在現實生活都是一般人,因為網路匿名的自以為是的安全感,讓一部分的人肆無忌憚發言,認真要找還是能夠透過各種方式找到此人的。 起初這篇我是沒有在意,直到重看看到發文者的更新,才去細
回頭看看,自己也陸續打下不少文字,有時只是單純想寫些生活的形狀,試著將色香味帶入至閱讀者的眼前,有時只是紀錄一些靈光乍現的感受,寫完就與它告別了、和解了。 當然我也經常想著,有些訊息該如何傳達給完全和我生活圈不同的人,不過似乎有點難。 昨日看著商周的報導短影音對現代人習慣的改變:
IG重新整理了一下,試著做圖文,這篇談分享。
Thumbnail
相較於過去的時代,現代人擁有較多的言論自由,但並不是我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關於瞎聊78這篇,我要澄清並非針對方格子這裡,也是有先前在臉書、IG等SNS上的經驗。 以我來說,雖然我不太主動在網路上和人互動&加人好友,就算LINE也不會找人聊天,但只要有留言或對方找我,我一定會回覆,也會去仔細看自己文章和通知是否有漏掉沒看到的網友留言,有時候真的發現會有。 在發文之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很多時候不要過多的分享也是一種尊重,譬如說大家身邊都有做保險、直銷的朋友吧?如果他一天到晚在臉書、共同社群、群組一直po相關資訊,久了一來我相信沒人會認真看、二來應該也沒人會受得了
Thumbnail
長輩介紹的對象,出於義務交換LINE後聊了一兩個月,即使從對話中就發現彼此不太合,但不見面就會被家人說「沒見過怎麼知道」,但見過後沒什麼感覺,卻又會被說「才見一次怎麼知道」,就是知道喔,不管是第六感也好,合拍程度也好,這種心如止水的感覺,好不療癒!
Thumbnail
像臉書、IG,或是Threads等,這些可以迅速獲得反饋的社群平台,為了快速輸出、交流,所以講重點;和所謂的部落格,像是痞客邦、方格子、UDN等平台,在閱讀或寫作時,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好好吸收、消化、整理內容,這類的平台非常適合長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兩者中間差距在「沉澱」。
Thumbnail
或許不久之後,想陷害一個人,要改口稱讚他是當網紅的練武奇才,趕快去做自媒體。
Thumbnail
原文連結放留言處🙂 也是有許多卡友給予有幫助的建議。 我知道網路言論尤其是負面、難聽的看看就好,我相信大多人在現實生活都是一般人,因為網路匿名的自以為是的安全感,讓一部分的人肆無忌憚發言,認真要找還是能夠透過各種方式找到此人的。 起初這篇我是沒有在意,直到重看看到發文者的更新,才去細
回頭看看,自己也陸續打下不少文字,有時只是單純想寫些生活的形狀,試著將色香味帶入至閱讀者的眼前,有時只是紀錄一些靈光乍現的感受,寫完就與它告別了、和解了。 當然我也經常想著,有些訊息該如何傳達給完全和我生活圈不同的人,不過似乎有點難。 昨日看著商周的報導短影音對現代人習慣的改變:
IG重新整理了一下,試著做圖文,這篇談分享。
Thumbnail
相較於過去的時代,現代人擁有較多的言論自由,但並不是我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關於瞎聊78這篇,我要澄清並非針對方格子這裡,也是有先前在臉書、IG等SNS上的經驗。 以我來說,雖然我不太主動在網路上和人互動&加人好友,就算LINE也不會找人聊天,但只要有留言或對方找我,我一定會回覆,也會去仔細看自己文章和通知是否有漏掉沒看到的網友留言,有時候真的發現會有。 在發文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