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建築思考?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所論及「建築」一詞,皆為已被建造、使用的建築

本文所論及「建築」一詞,皆為已被建造、使用的建築

南科考古館

南科考古館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麼?在弄清楚何謂「建築思考」後,才有可能談「為什麼建築思考?」。


  首先,如何閱讀建築?在建築系的教育中,比較有機會能夠完整地將一棟建築徹頭徹尾走一遍、讀一遍的,是在《建築案例研究》或《建築史》的課程。然而,建築系真的有教育如何閱讀建築嗎?以課程中介紹現代主義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為例,除了談現代建築五原則(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開窗、底層挑空、屋頂花園)、及其在《雅典憲章》中提出的都市分區概念(居住、工作、娛樂、交通)外,多數時間著重在介紹柯比意的生平瑣事。如:學經歷、有幾個情婦、到哪裡旅行過、與其他建築師的關係等。閱讀建築的重點在「建築」,而不在「建築師」。當建築作為一個作品完成時,它早已改變、脫離了建築師,課程上討論再多的建築師,對閱讀建築是沒有一點幫助的。


  或許你會說,認識建築師怎麼會跟閱讀建築完全沒關係?當我們知道某建築師被稱為現代主義建築師時,以現代主義建築的方式閱讀該建築,不是更正確的閱讀嗎?然而,空間本身有○○主義之分嗎?戴上○○主義的眼鏡,有更接近建築(作品)本身嗎?若擁有所有關於○○主義的知識,並看了該建築的照片、影片等(照片、影片並不「真實」的原因在於,透過對事物聚焦、侵入,呈現出作者想讓讀者看見的東西),但卻未親臨該建築。那麼就像知道所有關於游泳的知識,卻從未下水過。○○主義不是建築師的概念(設計概念),而是他人為了評論建築外加的。這種將建築硬扣上「○○主義建築」帽子的行為,除了是一種旁觀的、化約的、零碎的、分類的角度看建築,更忽略了建築(作品)本身是必須閱讀的,而不只是看看圖面、照片。就像閱讀一本書,不是閱讀封面,而是翻開書閱讀。


  接著,閱讀建築常見的兩種誤解:即1.認為理解建築師的概念才是正確的閱讀。2.將建築不當類比。


  第一,建築師的概念並非建築,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以筆者近期參訪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為例,該案於2019年10月開館,為姚仁喜建築師設計。官網寫到:「設計理念:整體外觀看似一石塊剖一刀,一玻璃管從中間穿過,隱涵剖析、穿梭、交織、下探、滲透的概念;建築量體中,隱含著交錯19∘角的軸線關係,一象徵過去的方位、一象徵現代都市的經緯關係,交織的軸線存在於外牆的分割縫隙中,也存在於博物館展示動線,帶著時空交錯的趣味性。」


  建築師利用了水平向的紋理交錯(古(埋葬)今(都市規劃)紋理交錯19度),與垂直向的時空廊道(玻璃方管),呼應古物由低至高層層堆疊、及考古由高至低探尋,彼此交織。然而,當我們置身於建築中時,或許讀得到時空廊道穿梭過去時空5000年的象徵,卻很難讀到交錯19度的紋理,甚至更多的是讀到概念未說明的黃色天井(網美打卡景點)。除了反映概念與建築在尺度關係上的脫離外(以上帝視角才看得出來),筆者認為:


  建築能夠沒有概念、概念亦能夠不被建築。如藝術家在石頭中看見心目中藝術品的形象,於是開始鑿它,試圖鑿出藝術品的形象。鑿著鑿著,最後將石頭鑿穿了,還是未找到其作品。又如繪畫作品中常以「無題」為題,不是為「無」而無,而是創作作為一種行動,不是先有清楚的概念才創作,而是先創作,完成作品後再回頭思考、賦予作品意義。曾受過建築教育者必定有同樣的經驗,即先有模型才有概念;透過模型創作的過程,找到、賦予該模型概念、意義。


  故傳統上,我們認為建築師努力想以建築捕捉內心的概念、形象,認為貫徹概念的執行才是好建築、好設計。然而,建築在建造的過程中,已是一種概念的摧毀與改造。因為除了概念,建築還要考量與環境的關係、與設備管線的關係、與結構系統的關係、與材料施工的關係、與法規檢討的關係、與使用者、業主生活想像的關係等。建築師故然透過建築刪除、修正、辨識了其想談論的概念。然同樣的概念,能夠有無限多種實體化、形象化的可能;如同同樣的元素,能夠寫成風格各異的小說。而同樣的建築,亦能有無限多種理解、詮釋的可能。概念對建築師說故事很重要,但對於空間的品質、整體性、公共性、合理性、可能性而言,卻是可有可無的。單以概念就評斷建築的好壞(如考古館的動線因售票位置,而切斷了從入口小盒子的過度空間進入,打算一進門銜接傾斜大盒子的完整性),不過是狹隘的將建築視為目標(概念)與行動(建築)的線性關係。


  第二,在將建築不當類比中,又可細分3種常見的不當類比,即1.以局部類比整體。2.以個別建築類比其他建築。3.以個別建築師類比其相似作品。


  在以局部類比整體的不當類比中,如:評論某建築非新古典對稱。然而,何謂對稱?對稱永遠只存在某特定角度的建築局部,如正立面、門窗開口的分割等。建築沒有對稱,因為它是獨一無二的。閱讀建築是閱讀建築的整體,而非僅閱讀局部。故建築的知覺不只是視覺的,還有嗅覺、觸覺與聽覺。建築的時間不只有白天,還有黑夜與四季。唯有閱讀整體,才能讀出整體的平衡、調和,如:內外虛實光影空間的平衡、機能動線使用維護的平衡等。


  在以個別建築類比其他建築的不當類比中,如:評論某建築是學安藤忠雄的光影。然而,何謂安藤忠雄的光影?其光影又有幾種?我們習慣聚焦於空間的局部,並且以心理學式(個人感覺)的方式將空間分類,卻忽略了建築與建築是不可共量的(不可比較)、是不連續的(非積累的),因為建築彼此所面對的基地、歷史、傳統、材料、環境、機能、尺度等都不相同(以科學理論來說,便是各理論所能解釋的現象不同),說某空間像某空間,不過是種非同一性的像、心理學式的像、局部、甚至小部分的像。此種閱讀是化約的、只擷取所需的閱讀,而非創造性的閱讀。


  在以個別建築師類比其相似作品的不當類比中,如:評論隈研吾的台中巨蛋設計抄襲其澳洲市民中心。從上述可知,建築與建築之間是不可共量的(不可比較)、是不連續的(非積累的)。雖然我們常以建築師將建築分類。然而,建築除了各自的課題與挑戰不同外,其共同創作者亦不同(不同的監造、營造廠、技師、工人、業主等)。將建築師提升到代表該建築,不過是忽略了建築做為作品的獨立生命。或許你會問,將同建築師的建築彼此類比,為的是檢視建築是否有貫徹建築師的中心思想。然而,那不過是回到第一種誤解,即概念與建築關係的誤解。


  爰此,何謂閱讀建築?閱讀建築先是走進建築、使用建築、感受建築。不是走馬看花、局部、點到點的線性閱讀關係,而是重複、反覆、由一到多的曲線閱讀關係。建築不是在完成的當下便凝固不變了,而是不斷與我們隔著一段距離。當我們很像抓到、理解到建築時,建築又離我們而去、又偏離了我們。建築就是現在、就是不斷變化,這才是永不過時的創造性的閱讀。


  是故,建築思考便是閱讀建築所產生的思考。若說哲學是愛智的欲望,那麼建築便是空間影像的差異、覆蓋與重複。建築思考不是建築系大一必修課《建築概論》中回答的:「什麼是建築?」那不過是透過言說界定的建築、意識形態化(教條化)的建築,而非思考建築本身。「為什麼建築思考?」哲學家柏格森(Bergson, 1859-1941)說:「我們生來就是個手藝人,就像我們生來是幾何學家。」我們生來就在建築、就具有將幾何建築化的能力。建築思考的價值不在定義而在檢證建築的豐富性。當建築不斷變化,建築思考便永遠沒有停止衍生新意的一天,正驗證了建築必然多過建築思考的廣袤。如此,我們如何不建築思考?

2021/5/15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在建築的相關國家考試中,不管是建築師或公務人員高考,〈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區域計畫法〉(下稱〈區計法〉)、〈都市計畫法〉(下稱〈都計法〉)等計劃法規都是必考題。然而,考試歸考試,即便通過考試,在背誦計劃法規之餘,我們真的理解該法為何而設?為何重要?以及實務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談實用主義的建築藝術之前,必須先談談何謂實用主義的藝術?在《經驗與教育》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教育即經驗、教育即
  在建築的相關國家考試中,不管是建築師或公務人員高考,〈國土計畫法〉(下稱〈國土法〉)、〈區域計畫法〉(下稱〈區計法〉)、〈都市計畫法〉(下稱〈都計法〉)等計劃法規都是必考題。然而,考試歸考試,即便通過考試,在背誦計劃法規之餘,我們真的理解該法為何而設?為何重要?以及實務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本展覽主要想回答兩個問題,1. 何謂粗獷主義?及2. 為何要拯救粗獷主義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在展中表示了其答案,1. 何謂粗獷主義?1955年,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創造了「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一詞,並定義粗獷主義三大特徵為:
  在談實用主義的建築法規之前,必須先談何謂實用主義的法律?法律難道也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嗎?沒錯,實用主義者認為:「法律的生命並非邏輯,而是經驗。」   為何法律的生命非邏輯而是經驗?因為法官的任何判決,必然是先決定了某方面的可能性,然後才依法推論。此決定便是透過每個法官不
  談實用主義的建築藝術之前,必須先談談何謂實用主義的藝術?在《經驗與教育》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引用了林肯對於民主的說法,稱「教育是屬於經驗、經由經驗、為了經驗」(Education is of, by, for experience.)教育即經驗、教育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有時候不需要等到有觀點、概念、理論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Thumbnail
建築的目的是為了甚麼? 如何和大自然共生。 平凡而不平凡。 What is the purpose of architecture? How to live in harmony and prosper with nature is something worth contemplating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什麼是哲學呢?為什麼要去了解哲學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欲望與需求,也會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而在滿足需求與實踐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困阻與問題,導致事物的發展狀況無法符合心理所期待的。 這時我們心裡就會產生困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於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 想要找出問題,來改善狀況與結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Thumbnail
最近思考了很多事情,包括國家和民族的憂慮、未來發展、愛情和親情等。但我開始想,思考到底是什麼?或許就是不斷問「為什麼」吧。讓我們一起好好思考吧!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
有時候不需要等到有觀點、概念、理論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Thumbnail
建築的目的是為了甚麼? 如何和大自然共生。 平凡而不平凡。 What is the purpose of architecture? How to live in harmony and prosper with nature is something worth contemplating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什麼是哲學呢?為什麼要去了解哲學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欲望與需求,也會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而在滿足需求與實踐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困阻與問題,導致事物的發展狀況無法符合心理所期待的。 這時我們心裡就會產生困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於是我們就會開始思考, 想要找出問題,來改善狀況與結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Thumbnail
最近思考了很多事情,包括國家和民族的憂慮、未來發展、愛情和親情等。但我開始想,思考到底是什麼?或許就是不斷問「為什麼」吧。讓我們一起好好思考吧!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