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古典🔷王安石[殺]很大!(令人討厭的蘇軾的一生 08)

細品古典🔷王安石[殺]很大!(令人討厭的蘇軾的一生 0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對的聲浪愈來愈大。宋神宗畢竟是年輕人,大家愈反對的事,他愈是要去做。

宋神宗信任他,覺得他是自己的親密戰友,兩人一起披荊斬棘、乘風破浪,開創嶄新的時代,這是件多麼中二又熱血的事啊!

熙寧二年,宋神宗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從「翰林學士」晉升為「參知政事」,只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王安石的晉級速度飛快,自然也引發朝廷官員的不安……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厭世哲學家
74會員
30內容數
厭世哲學家陪你喝茶看人生。沒有爾康也沒關係,我們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厭世哲學家 的其他內容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王安石與蘇軾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人格。 王安石重視事物的根本原理,偏愛系統與架構,渴望建立統一秩序,性格堅毅,鐵面無私,絕不妥協,可能是INTJ (建築師)或 INTP(邏輯學家)人格。 蘇軾則興趣廣泛,學問駁雜,行事風格飛揚跳脫,具有藝術創造方面的天才,且善於交際,與朝廷官員們打成一片,可能是E
最近這半年來,一直沉浸在「重讀蘇東坡」的這個閱讀計劃中,希望今年能盡快把自己對蘇東坡的心得寫成一本書出版。 市面上有關蘇東坡的書已經太多了,比較知名的就有林語堂《蘇東坡傳》、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等等,於是我開始思考:我還能寫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由於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畫畫,於是想嘗試把蘇東
剛剛又看了一位知名作家在批判「一字不漏背注釋」的國中教學現象。其實我本人真的不認同「一字不漏背注釋」這件事,但怎麼說呢,我真的是,退一萬步來說,我還蠻能體諒為什麼國中的教學現場會有這種風氣。 108課綱之後,所有老師的工作量都是至少增加了二、三倍的,老師這個工作真的是,我再退一萬步來說,還蠻多繁雜
「你人生的快樂,取決於你思想的品質。」——馬可‧奧理略 「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多過於現實。」——塞內卡 整個八月份,由於 YouTube 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引發熱烈討論的緣故,這兩句哲學家語錄頻繁出現在網路上,確實讓西方哲學再刷了一波熱度。由於厭世哲學家在多年前曾經寫過一篇馬可‧奧理略《沉思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王安石與蘇軾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人格。 王安石重視事物的根本原理,偏愛系統與架構,渴望建立統一秩序,性格堅毅,鐵面無私,絕不妥協,可能是INTJ (建築師)或 INTP(邏輯學家)人格。 蘇軾則興趣廣泛,學問駁雜,行事風格飛揚跳脫,具有藝術創造方面的天才,且善於交際,與朝廷官員們打成一片,可能是E
最近這半年來,一直沉浸在「重讀蘇東坡」的這個閱讀計劃中,希望今年能盡快把自己對蘇東坡的心得寫成一本書出版。 市面上有關蘇東坡的書已經太多了,比較知名的就有林語堂《蘇東坡傳》、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等等,於是我開始思考:我還能寫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由於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畫畫,於是想嘗試把蘇東
剛剛又看了一位知名作家在批判「一字不漏背注釋」的國中教學現象。其實我本人真的不認同「一字不漏背注釋」這件事,但怎麼說呢,我真的是,退一萬步來說,我還蠻能體諒為什麼國中的教學現場會有這種風氣。 108課綱之後,所有老師的工作量都是至少增加了二、三倍的,老師這個工作真的是,我再退一萬步來說,還蠻多繁雜
「你人生的快樂,取決於你思想的品質。」——馬可‧奧理略 「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多過於現實。」——塞內卡 整個八月份,由於 YouTube 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引發熱烈討論的緣故,這兩句哲學家語錄頻繁出現在網路上,確實讓西方哲學再刷了一波熱度。由於厭世哲學家在多年前曾經寫過一篇馬可‧奧理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