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老子》致知.師資

提綱


以高手為師掌握重點思路與上手訣竅,
以借鏡為鑑分析犯錯原因及如何補救。


(原27章) 原文/白話

================================

善行者無轍跡,

善言者無瑕謫,

善數者不以籌策。

善於駕車之人不會留下車輪痕跡,

善於言論之人不會犯下瑕疵過錯,

善於計數之人不須用到籌碼工具。

善閉者無關鑰,而不可啟也;

善結者無纏約,而不可解也。

善於關閉之人要是沒有留下鎖匙,

再怎麼做也是無法開啟;

善於打結之人要是沒有留下繩結,

再怎麼弄也不可能解開。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

物無棄材,是謂襲明。

所以理想的為政者經常善於援助他人,

因而沒有應該放棄不用的人才;

看待事物則沒有應當廢棄的材料;

便是所謂「從上到下清楚明白」。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所以做得好的人是做不好之人的老師,

做不好的人是做得好之人的借鏡。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智乎,大迷,

不重視身邊的老師、不愛惜週遭的借鏡,

雖然智力很高卻仍大為迷惑,

是謂要妙。

正是所謂「精要奧妙之處」。

================================

轍(ㄔㄜˋ):車輪的壓痕。

謫(ㄓㄜˊ):罪過。

籌策:古代計算用具。

關鑰:同關籥,即鎖匙。

纏約:纏繞扎束,即繩結。





詮釋


善人,即擅長於某種事物之人,開頭就以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等五種善人為例說明,並推導出善於為政的聖人對於人的才幹潛力了然於胸,對於物力資源能夠充分運用。由於從上到下、各方各面的清楚認識,知道什麼人該擺什麼位置、經費資源從何而來、人力物資用在何處,這樣的功夫便叫做「襲明」。

至於聖人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一是模仿效法的師,二為引以為鑑的資。人們理所當然地會將某方面的大師、高手奉為老師,即善人也;有了好的老師帶路,得其指正並仿效其做法,可免於漫長摸索與減少許多錯誤嘗試,正是如此「名師出高徒」的觀念再也平常不過。然而實務上好老師犯的錯誤很少,於是乎學生見識各類錯誤的機會也就少了,致使對於錯誤發生以及如何補救的知識經驗明顯不足,因此需要有不善人的例子做為借鏡參考。有些人雖然天資聰穎,但由於師資方面有所欠缺,往往自己正在犯錯或問題逐漸形成卻渾然不知,這就叫「雖智乎,大迷」也。

師資乃是學習方面的要妙所在,雖然自稱老師的人很多,但會有人表明自己是負面教材嗎?顯然不會。師與資的差別是由結果決定,由於人們起初必然認為自己是對的、好的,隨著時間過去才逐漸顯露出孰對孰錯、孰好孰壞。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在發覺自己有所錯誤之時,人們往往傾向於遮掩否認,極少有人坦誠面對,因此負面教材通常是透過他人批評與揭露而出現。從社會的角度觀之,若是失去了讓負面教材浮現的機制,就無法相對比較好壞以找出正面範本,雖然表面上一片正能量,實則喪失發展進步的動力。

在《老子》成形的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百家爭鳴」便是思想言論上的空前自由,在如此社會環境下的師資無所遁形,只要時間足夠便能藉相對比較脫穎而出,是以諸多影響至今的思想學說得以確立。然而秦滅六國後以焚書坑儒的極端形式箝制思想言論,再者千年以上的獨尊儒術顯示其自由度仍遠不如過往,顯而易見整體發展速度隨之放慢了許多。現代社會將言論自由視為民主的根基,就在於此乃辨明良莠的最佳途徑;反之有所謂「偉大、光明、正確」現象,其實只是在失去對照環境下的自我吹噓罷了。

有人認為應該限制言論以免社會遭受顛覆破壞,然而瘴癘惡邪怕的卻是光照而非枷鎖,因而更偏好於陰濕環境與禁錮手段。無論是善意的錯誤亦或惡意的煽動,在經過充分曝露證實之後遲早會成為世人引以為戒的借鏡,而被社會吸收轉化為成長進步的養份。同理,若有人編造理由執意管制言論,意味著(此人)已警覺到出了差錯而想遮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草堂一隅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