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精神科

一、主要內容:

1.醫學生的臨床學習,主要跟分配到的主治醫師,還有住院醫師一起看該主治醫師的病人,俗稱查房。學習和生活的型態,依照不同主治和住院醫師的教學方式、查房時間,個人差異頗大。

2.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比起跟著主治的一大票人查房,走馬看花地一床晃過一床,自己去接觸一個病人詢問病史,了解病人生病的所有前因後果。然後再從病人亂七八糟的敘述中,篩選出有意義的線索,記錄到病歷上,完成醫學生每天的一個小任務。

3.固定的晨會還有科部排定的上課時間,就是按表操課,學習精神科相關的主題。


二、經驗與心得分享

1.以前大五在精神科實習,被分配了兩位主治醫師,但他們都有固定在基隆看門診,查房時間不固定,有時候甚至根本沒被叫去一起查房,處於半放生的狀態。住院醫師則通常會在早上,跟我討論一下現有病人的疾病和治療,還有一些診斷準則和定義之類的東西,之後就放牛吃草自己讀書。

這部分以我之後的觀點來看,就錯失了很多學習的機會:首先,住院病人有狀況,都會第一線找住院醫師處理。醫學生如果沒跟緊住院醫師,根本學習不到遇到臨床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思考邏輯。再來,其實可以主動查主治醫師的門診時間,詢問是否能跟門診。畢竟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病人,和可以規律門診追蹤的族群,型態差異頗大,應該把握實習的機會,多觀察和學習,未來對這個科的病人才會有基礎的概念。

2.和自己primary care 的躁鬱症病人,莫名地聊了非常久,也聽到了躁鬱症的經典週期變化:從鬱期的沒有動力,不知道為什麼的啥都不想幹,和憂鬱症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到了躁期的時候,腦袋轉個不停,精力過剩的晚上走出門,把忠孝東路從頭走到尾再走回來等等類似的故事......多和自己的病人互動,會對這個科病人的型態,有更深刻的印象。

3.另外有一個小插曲,感覺也可以寫一下:精神科在醫學生實習的兩週內,有安排一天晨會,由醫學生進行實證醫學的主題報告。那時候覺得這個報告很麻煩,然後就和同學討論,整理了一堆不應該安排這個報告的理由,還有各種替代方案,跑去跟總醫師討論。後來討論了一個半小時,雖然結論是被打槍了,但也是一個學習經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