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7|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我思故我在,我行故我在(完結篇)

    父母固然賦予我們一張臉,歲月固然會在這張臉上留下痕跡,但是真正為這張臉鑄型的卻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臉,具體地、巨細靡遺地刻劃了我們的心思意念、語言行為。

    四、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觀人術在中國歷兩千年不衰,因為驗證度極高,近二十年來,日本企業更是普遍重視,做為幹部訓練、產品行銷必備之學養。事實上,觀人術的作用層面很廣,領導者固然可藉以羅致人才、器用人才;一般人也可憑以親師取友,聰明的人更可以將「觀人術」轉化成自我修養的智慧——將觀人之道自我觀照,並進一步矯正一己氣質之偏。所以,荀子在認定「形為心之器」之後,強調「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因為「術正則心順」(《荀子》「非相」)——既然「相由心生」,那麼,善用正確的養心術當然可以使自己擁有一個光彩亮麗的形相。事實上一個人形象的轉變密切關係到他是否用心經營自己的生命,善用自己所擁有的本質及觀照紅塵人士所得的智慧,自我修養,努力不懈,必能使自己的容貌更見光彩,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精進。

    林林總總敘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古今中外大多一致認可:「內德可以美化外貌」,這也就是麻衣相法所謂「相由心生」、「修心可以補相」。容貌也者乃是「以貌取容」,所容者愈眾則自能廣受歡迎,惟無論在「容人」與「被容」之間,所重者常在內德,試思:現代人對自己的表相之美都很在意,惟在擇友、擇偶、擇部屬之時,都自然而然將注意力集中於對方的內涵,相貌常在其次。林肯所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臉負責。」所指的豈是「天生的臉」呢?他所重的乃是反映內涵的臉。隨著人際關係的日益複雜,就現代人而言,年過而立就應為自己的臉負責了。如何「負責」呢?一言以蔽之,修內德而已矣,「德於中必形於外」,亙古常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