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發問者,都還在旅途之中:《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胡慕情當年寫了〈血是怎麼冷卻的〉,它聚焦於2012年12月所發生的湯姆熊隨機殺人案,拆解被媒體冠上「人魔」稱號的殺人犯曾文欽,試圖釐到底他的生命旅程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方的?沿途所經的家庭歷史、情感及工作經驗,是否都是一點一點導致傾圮的無形孔隙?無論讀者是否贊同惡可以被結構給稀釋掉,〈血〉一文都造成廣大回響,從非死不可的輿論中逃出另一種訴求。


raw-image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胡慕情著/鏡文學出版


  而隨著環境議題的書寫走到一個段落,捷運隨機殺人案的鄭捷卻讓胡慕情重新轉向社會案件的思考,這是結構化難以處理的鐵板一塊,於焉她也開始思考,解釋惡魔誕生的徑路已走到窮途,疲乏成一種套路,「因對抗標籤的同時可能亦反覆標籤、使人扁平。」若人們需要更新的、愈加深刻與明晰的詮釋,或者危險的說,是更加正確的處置,那對很多人來說勢必會是囂張挑釁:殺人償命不夠正確,結構性拆解和病理、社會學多方詮釋略顯不足,那我們究竟還要走到哪裡,才算抵達?


  可議,我想確實是大部分讀者發現內容時的冒出的警戒鈴聲:記者到獄中訪問當年「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的女性死刑犯,究竟為了什麼?這是不是另外一隻追逐腥羶熱區的狗仔隊,或者是藉由駭人懸案來博取聲量,消費他人悲劇來滿足自我需求?此可議不僅是收益上的值得商榷,更多是對於道德狀態的思量揣度,無論此渴望來自於金錢收入、將奇珍故事收攏成冊的獵奇心態,或者甚至是左派的自我滿足,讀者可能都會感受到成書脈絡的殊異性。


猶豫的主旋律

  不同於多數報導文學,寫作者會隱匿於事件背後,盡量在敘事上影薄無跡、不佔有情緒空間,本書的作者反倒成為整段報導中突出的紀實人物,她寫下和受訪者林于如交涉的種種紀錄,包括因牢獄規則而不斷被干擾的訪視、那些和對方在信件往返中的斡旋,以及林于如提出結婚要求,配偶關係便能更加方便互動的條件交換……凡此種種,讀來是極其生動的越肩視角,那些刺探和攻防充盈著文學性,一方是在牢獄中等待刑期、舉止冷漠、心緒難知的死刑犯,另一方是想要剝除媒體所加諸的外殼、破除所謂「驚世媳婦」的腥羶稱號的記者。


  這段經歷讓閱讀前半很是過癮,問題是,這並不是什麼虛構的社會寫實小說,它就是一段非虛構的社會事實,讓它這麼赤裸裸的精彩跌宕,是一件毫無代價的事情嗎?這也構成了這部分作者書寫時字裡行間瀰漫著的自我懷疑,我真的可以這麼做嗎?


  以寫作倫理而論,我替受訪者的生命代言,其真實程度的上限值是哪裡?我如何能夠確保哪一處是真實,而哪一部分可能摻有不懷好意的欺瞞?作為報導者,我要如何從眾多田野資料中翻找出真確無疑的說法,而不被輿論壓力給牽著走?


  以道德判斷而論,書寫一個具有爭議的死刑犯的終極用意為何?是為了重新解構惡性來源,還是僅只讓她再一次曝光在媒體大眾的口誅筆伐之下?而被事件漣漪波及到的受害者們,又該如何避免讓他們受到二次傷害?


  以利益獲取而論,我記錄一位具有爭議性的社會案件受刑者,固然有它的價值存在,隨著書籍出版之後,也會在創作經驗和社會聲量等領域有正面影響。可問題在於,我和受訪者的利益是一樣的嗎?在非虛構報導的創作的過程中,我是將對方割裂為一塊塊的寫作素材待價而沽?還是最後仍舊可以將掇拾那些拼圖,將其拼成完好的一位個體?


  如作者所陳,

「核心的問題是,當文字弱化、視聽起飛,作為企圖透過傳播溝通的寫作者,究竟如何評估與拿捏此間的距離。直無法採集確實是一問題,但當可以採集時,雙方的利益是否能放在同一天秤上較量?這是雙方合意即可無礙的嗎?我對田野遲滯不前的焦慮是否也受到了這個社會角色的壓力影響?而若真收集到了素材,我應該說一個怎麼樣的故事?」(頁116)


  處在敏感界域的風口浪尖,此書注定充滿了問號,也不存在一個對所有讀者都美好的切入角度。如果書中盡是寫作者的猶疑和困惑,我們選擇讀下這些問號的原因是什麼?在此,猶豫反倒成為一件勇敢的事情,正是因為對於給定的論述有所疑慮,人才會有發問的舉動,冒天下之大不韙,彷彿中世紀時問神存不存在的無畏,在關於此事的報導都將蓋棺論定時,跳出來說,再等一下,再等一下。


敘述的不可靠

  在作者和受訪者林于如書信往返數次後,林于如終於答應配合,盡管裡頭的敘述彎彎繞繞,然透過編輯在最小程度刪改、保留其內容與書寫口吻的前提之下,讀者可以在書中的第二部分讀到她在此之前的自傳。就如每人都曾聽聞過的親族八卦,裡頭充滿了上個世代崩落的原因:父輩強硬、夫婿賭博、家族爭產、黑道糾葛……越看越不像紀錄片,反而像是混雜各種狗血元素的俗濫八點檔,沒辦法分辨出孰真孰假,即使書寫者都是同一位林于如。


  這也提醒了我們關於惡的認知模型,我們現在大多相信,惡性可以被析分,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裡都包含著為惡的理由或因素,有時便是這些不可測的渾沌效應導致了一個人最終的墮落。就像電影裡最後自白的大反派,最後十五分鐘通常會留給他自白,拿下面具,露出他被燒傷的顱顏,說說那些悲慘的童年經驗,至少觀眾會比較理解這個角色前面為什麼一直拿火烤別人。


  但這個「述說過往經驗以獲得更多理解可能」的公式也可能存在盲點,如同林于如的案例,若你無法完全信任對方所言,那些糟糕經驗是否真的曾經發生在她身上,或者只是為了己身利益而捏造拚湊的惺惺作態。你無法確認,也就連帶沒辦法給予對方更多理解或共感。我們在第一關就動彈不得:不可靠的敘述者,不僅僅意味著受訪者因為各種主被動因素而說出無法採用的證言,作者本身所做出的採訪也無法「純然真實」,不可靠並非蓄意如此,它受制於各種可見不可見的因素。惡,比我們想像中更狡詐,只有在奇蹟式的滿足多項條件,包括受害者全然的坦蕩和配合、輿論風氣的願意接納、社會制度的協力云者,它才能被攤在陽光下被談論,我們也才勉強獲得與惡對話的入場卷。


溝通的邊界

  一如前述,《一位女性殺人的素描》是本充滿疑惑的書,但它並非使讀者懸於一處晃蕩不安,相反地,讀者可以透過作者那些踏實的紀載理解到一件事,就算是被媒體包裝成泯滅人性的死囚,仍有人在監所外為了那些未宣諸於世的經歷而奔走。先不論答案正確與否、後續回饋是正是反,單就此事,讀者看到的是陌生的人與人之間,去嘗試對話的最大努力,這毋寧使人還能相信一些什麼。


  盡管這還是有其上限,如同Openbook閱讀誌的專訪,作家張娟芬對此的回應:「讀完以後,我們對林于如存在一定程度的問號。可是我們應該接受,世界就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其實只能到某個程度,沒辦法再跨越了。這本書在可能的範圍之內,幾乎窮盡了。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各式各樣的努力,至少我自己覺得,應該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那份努力了。」


  如此結論也非煽情指稱,稱這個寫作工程最後一定要跨越心防,取得林于如的關鍵口供、以至於有什麼重大突破。它也不是一場審判,帶有道德立場的去評斷受刑犯是否該當其罪。它只是讓我們看到了溝通的邊界,難以跨越,但那更像是付出努力登高後所看見的地平線,遙不可及,充滿未知,但我們知道它在那裏,如其所言,


「死亡不是句點,而是問號。問號勾連人的起伏與選擇,若願意沿這條蜿蜒的曲徑探詢,往往能看見命運與自我的高度糾葛。」(頁44)


  願意提問者,都還在旅途之中。

avatar-img
35會員
59內容數
關於文學、歷史、哲學、社科的種種思考,試圖從堆疊的文字中找到需要被思考的問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給個問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陳浩基如果開餐廳,肯定是兩、三個月,甚或兩三周就會大幅更新菜單的那種大膽主廚,敢於組合各色食材、找出材料當中隱藏未顯的口味,然後食客會吃到碗公見底之後,才汗涔涔的詢問主廚,「請問剛剛我吃的是什麼?」
  並非是資深樂迷,只是偶爾涉略幾首著名經典,然聽歌之餘,會發覺搖滾樂團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除去歌曲本身召喚超乎言語感受的魔力之外,組員之間的組構或衝突也連帶是樂迷關注的重點。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一書並不是典型的懸疑小說,開篇就已見得殺害三位少女的兇手安索‧帕克被逮捕歸案,在面臨死刑的餘下十二小時之內,讀者得以透過安索逼近死亡時的自白,和與他生命相關的三位女人之回憶,嘗試去理解那近乎荒涼卻又勃發的心靈圖景。
  一個有趣的問題:投一張空白票算是犯罪嗎?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
  新冠疫情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甚鉅,不僅是在實體層次的經濟和日常,那些看似已離我們遠去的隔離和消亡,也都迫使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世界, 艾蜜莉.孟德爾所著的《寧靜海的旅人》透過科幻體裁的設計,將時空旅人的生命意義演繹得如此悲傷
  陳浩基如果開餐廳,肯定是兩、三個月,甚或兩三周就會大幅更新菜單的那種大膽主廚,敢於組合各色食材、找出材料當中隱藏未顯的口味,然後食客會吃到碗公見底之後,才汗涔涔的詢問主廚,「請問剛剛我吃的是什麼?」
  並非是資深樂迷,只是偶爾涉略幾首著名經典,然聽歌之餘,會發覺搖滾樂團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除去歌曲本身召喚超乎言語感受的魔力之外,組員之間的組構或衝突也連帶是樂迷關注的重點。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一書並不是典型的懸疑小說,開篇就已見得殺害三位少女的兇手安索‧帕克被逮捕歸案,在面臨死刑的餘下十二小時之內,讀者得以透過安索逼近死亡時的自白,和與他生命相關的三位女人之回憶,嘗試去理解那近乎荒涼卻又勃發的心靈圖景。
  一個有趣的問題:投一張空白票算是犯罪嗎?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
  新冠疫情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甚鉅,不僅是在實體層次的經濟和日常,那些看似已離我們遠去的隔離和消亡,也都迫使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世界, 艾蜜莉.孟德爾所著的《寧靜海的旅人》透過科幻體裁的設計,將時空旅人的生命意義演繹得如此悲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第二本以有聲書追完的書。在個人的閱讀體驗中,文字(視覺)跟聲音(聽覺)進入大腦後彷彿被分配給不同區塊解讀。太過嗜字,使得面對文字以外的世界常有失去依靠之感,總想要拾回文字作為錨點,因此聽有聲書的時候,要不想同時看字加深印象,要不因內容瑣碎或資訊過多不適合以聽覺吸收而中斷放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這本書由胡慕情撰寫,內容涵蓋林于如的案件細節與作者和林于如的書信往來。林于如案是司法上第一件台灣女性連續殺人案,受臺灣經濟、文化、家庭和性別等議題牽動,透過作者踏查與考證,將林于如放回當年的人際網絡中,期待過追尋真相,大眾可以理解事件的生成,避免流於貼標與刻板印象,對於社會案件有更多省思。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胡慕情 三個章節安排流暢,胡慕情的文筆非常好,有令人能信服的報導查證,也有袒露內心的心路歷程。這不是要講道理的談論死刑與人權,而是嘗試描繪出「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的」的調查筆記,真誠動人,非常值得一看。
Thumbnail
這陣子連續讀了兩本精彩的非虛構作品,一是羅漪文的《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另一本是胡慕情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兩本書各有特色,但共同點是,她們二人都(像)是翻譯者,將不為我們一般台灣民眾所熟知的、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和語言,轉譯過來,成為作品。 而我從胡慕情這本複雜(但易讀)的作品裡,看到了好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第二本以有聲書追完的書。在個人的閱讀體驗中,文字(視覺)跟聲音(聽覺)進入大腦後彷彿被分配給不同區塊解讀。太過嗜字,使得面對文字以外的世界常有失去依靠之感,總想要拾回文字作為錨點,因此聽有聲書的時候,要不想同時看字加深印象,要不因內容瑣碎或資訊過多不適合以聽覺吸收而中斷放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這本書由胡慕情撰寫,內容涵蓋林于如的案件細節與作者和林于如的書信往來。林于如案是司法上第一件台灣女性連續殺人案,受臺灣經濟、文化、家庭和性別等議題牽動,透過作者踏查與考證,將林于如放回當年的人際網絡中,期待過追尋真相,大眾可以理解事件的生成,避免流於貼標與刻板印象,對於社會案件有更多省思。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胡慕情 三個章節安排流暢,胡慕情的文筆非常好,有令人能信服的報導查證,也有袒露內心的心路歷程。這不是要講道理的談論死刑與人權,而是嘗試描繪出「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的」的調查筆記,真誠動人,非常值得一看。
Thumbnail
這陣子連續讀了兩本精彩的非虛構作品,一是羅漪文的《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另一本是胡慕情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兩本書各有特色,但共同點是,她們二人都(像)是翻譯者,將不為我們一般台灣民眾所熟知的、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和語言,轉譯過來,成為作品。 而我從胡慕情這本複雜(但易讀)的作品裡,看到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