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請提早:《隱蔽嫌疑人》

2024/04/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陳浩基如果開餐廳,肯定是兩、三個月,甚或兩三周就會大幅更新菜單的那種大膽主廚,敢於組合各色食材、找出材料當中隱藏未顯的口味,然後食客會吃到碗公見底之後,才汗涔涔的詢問主廚,「請問剛剛我吃的是什麼?」一如後記所言,《隱蔽嫌疑人》是從他列舉的三個想法之一所衍生出的作品,這便是陳浩基的創作,他始終保有實驗精神,或說充滿遊戲趣味,隨意組合情節和設定,並在自己限定的條件中盡力發揮,試圖擴展推理小說的風格與疆界。


《隱蔽嫌疑人》/陳浩基著/皇冠出版

《隱蔽嫌疑人》/陳浩基著/皇冠出版

  

  《隱蔽嫌疑人》便脫胎自這麼一個開頭:「隱蔽青年被發現在房裡自殺,卻發現衣櫃裡有分屍後的屍體」。

 

  隱蔽一詞,在港台之間有不同的使用慣例,恰好完整囊括了小說的敘事走向和時代氛圍。隱蔽於香港大多與青年連綴,隱蔽青年,又稱隱青,即是我們俗稱的繭居族或家裡蹲,因為人際困境、心理障礙或家庭失能等因素,隱青長期蟄居家中,沒有工作、少有朋友接觸、被社會貼上負面標籤……一如故事開篇就被發現燒炭死於家中的謝柏宸,年逾四十,近二十年未曾出門,他卻被發現衣櫃中藏有數十個罐子,裡頭浸泡了一男一女的各部位殘肢。一時之間甚囂塵上,大部分人都可能因對於隱青的糟糕聯想,而將罪嫌直接推諉至這個被主流價值拋棄的屍體身上。

 

  隱蔽的另一層涵義,來自於謝柏宸的鄰居好友闞致遠。原先被警方所懷疑的推理小說作家,實際意圖卻是想要替謝柏宸洗刷冤屈,他不相信好友會做出如此殘忍的分屍舉措,他試圖將謝柏宸隱匿於案件的追緝視野之外,也連帶將真相推得更加遙遠,人們眼中所見的想當然耳僅止於猜測。

 

  請注意,以下透漏劇情關鍵元素。

 

  前半段的創作顯見作者確實是推理能手,細節多如牛毛,卻都昭彰盡現,舉凡警方辦案推理的思路、城市的道路座標,以及香港這座多舛都市的前世今生,閱讀上確實會隨著案情明暗而起伏心緒,然隨著查緝中的兇手謝昭虎落網,瓶罐中的屍塊反倒成為炫目的障眼伎倆、是商店街獵奇的招徠手段,出乎意料,真實並不一定蠻橫血腥,殘肢斷骸是悲情世界下的另一種形變,形變成另外一種意義。

 

  原來,最終罐子裡的碎屑是謝柏宸,那謝柏宸所謂自殺的屍體呢?很抱歉,那是故事中先前從沒提及過的人名,是闞致遠的另一位朋友,稱作阿窒。

 

  謝柏宸在發現自己腦中有腫瘤後,便請託好友闞致遠,死後將他的屍體隱蔽起來、切塊保存,一方面是屍體處理之不易,怕引發不必要的麻煩;二來也圓了他的夢想,他也走入了他所熱愛的懸疑小說,成為當中的一樁華麗懸案,還存活於世的闞致遠則順理成章用隱蔽青年的足不出戶來假稱他還活著,假裝他還隱匿於母親心中的一個角落。另一位女屍郭子甯則對應於阿窒白政桓,隱蔽廢青和失愛少女彼此相知相惜,最後卻無法逾越謝昭虎所投下的性暴力陰影,選擇自殺於浴缸,她的肉身,便散佈於十餘個瓶子裡,相伴她曾經的好友阿窒。

 

  分屍案反轉意義是有趣,但最後反轉讓人感到突兀,連帶影響這些溫情暖意的接受程度。你說將屍塊藏於衣櫃裡是一種陪伴,可以,我能夠接受,畢竟香港寸土寸金,想藏屍體還得有錢,人必須被動溫情起來。但最終那個阿窒到底是誰?委實令人感到錯愕,大部分讀者除非通靈,否則無法從前面近九成的篇章撈出一些線索,直到最後一刻阿窒才冒出來躺在地上,應該可以說是故事創作上的一種機械替身。這也連帶干擾了最終小說想表達的訴求:原來死去的那兩人,並非死於變態殺人魔心中扭曲的慾望,而是更加社會本格派的、是權力壓迫、性折磨和經濟焦慮等種種遠因下的手,覆巢之下無完卵,在如此逼仄擁擠的城市,人甚至無法用完整的形塊陪伴親友。

 

  嗯,至少整體的閱讀體驗仍是愉悅,但我還是想問,「請問我剛剛到底吃了什麼?下次如果有什麼沒上的菜色,可以提早上來嗎?」

33會員
54內容數
關於文學、歷史、哲學、社科的種種思考,試圖從堆疊的文字中找到需要被思考的問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